APP下载

任务支架设计:范文开掘的新思路

2022-08-26兰国祥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示范点指向范文

兰国祥

借助范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中常有的做法:教师提供范文,学生在范文的指引下写作;或者教师点评范文,学生参照范文修改自己的文章。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仿写却不得要领,甚至把仿写变成套写。如此,教师为学生提供范文,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思维。深入探寻,范文的写作价值没有充分挖掘是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篇范文包含的写作要素是复杂而精深的,教师不为学生设计范文使用的任务支架,学生是很难把握范文精髓的。写作任务支架需要把知识转化成学生写作的任务,在任务中习得方法,加深对写作的认知。

一、范文使用的任务支架类型

(一)指向思维方式的任务支架

有些文章呈现了作者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便于学生按照其思维方式来展开学习。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在构思的思维方式上给予学生较好的借鉴。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支架:

1.“从……到……”是成长类文章常有的构思方式,省略号里的内容是同类事物,但它们是成长中的两个阶段富有代表性的事物。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同为地点,代表了鲁迅上学前和上私塾这两个阶段的生活。你觉得除了可以选择地点,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某两个成长阶段呢?请试着写出来。

2.叙写两个成长阶段的文章,过渡段非常重要,过渡不好,两个阶段就分离了;过渡得好,就能让两个成长阶段紧密融合在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如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先生以对前一阶段的不舍和告别来过渡,这是从情感角度写的过渡段。除此,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过渡呢?

3.以“从……到……”写一篇记叙自己成长的文章,要求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写作。

学生在以上的任务支架指引下,完成相应的任务,像范文一样去思考,构思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学生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写出来的内容却属于自己,且丰富多彩。

(二)指向写作内容的任务支架

有些范文能为学生选择写作内容提供思路,教师就可依此设计指向写作内容的任务支架,帮助学生提升选材能力。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学会记事”把莫怀戚的《散步》当成“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范文,但笔者更愿意把它当成拓展选材、指向写作内容的范文,并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支架:

任务一:《散步》写了一家人散步的家常小事,为什么作者的这次散步值得写?

任务二:日常生活中有矛盾冲突的事往往值得写到文章中去,特别注意的是此处的矛盾冲突,不只是外显的,它还包含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认知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近三天遇到的哪些事值得一写?

任务三:请以“值得记述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时要清楚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怎么出现的,如何解决,结局如何(凸显故事价值)。

任务一指向记叙文选择什么样的写作内容才有价值——有意义和有波澜(矛盾冲突)的事;任务二聚焦矛盾冲突,并拓展对矛盾冲突的认识,用细腻的感知选择有矛盾冲突的事;任务三指向写作内容的呈现,以成文反观选材的价值。

(三)指向言语形式的任务支架

指向言语形式的任务支架,就是让学生仿着范文的言语形式进行写作。也许人们会说,指向言语形式的任务支架最简单了,只要找出一个语段让学生仿写就可以。果真如此?笔者曾经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仿写: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十分钟过后,70%的学生都没有动笔,不知道从何开始写。可见,就呈现一段文字让学生直接仿写,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语段并不适合,它需要教师做更精细的任务设计。经过思考,就以上《安塞腰鼓》片段,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仿写思路:

句式:五个分句构成排比,每个分句都是喻体在前的比喻句。

仿写步骤:

第一步,分解场景构成要素。把安塞腰鼓表演场景分解成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某老师上课的场景可以怎么分解呢?

第二步,提炼场景、各要素的特点。安塞腰鼓表演的气势昂扬,鼓点——急促,流苏——飞扬,脚步——蹦跳,瞳仁——闪射,风姿——强健。某老师的上课场景有什么特点?各要素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根据特点找喻体。注意根据特点找喻体,而不是依据构成要素找喻体。如根据急促找到喻体“骤雨”,根据蹦跳找到喻体“乱蛙”。依据某老师上课场景中的各要素特点,能找到哪些喻体?

第四步,按照一定顺序完成仿写。

在这一任务支架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仿写,并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创造性。如有学生写道:

埃菲尔铁塔一样,是前倾于学生的身姿;烈火一样,是剧烈而有力量的眼神;山涧小溪一样,是清新而又活泼的语言;雷阵雨一样,是情溢而又节制的手势;工笔画一样,是工整而又艺术的板书。

二、范文使用的任务支架设计

范文使用的三类任务支架,只是依据任务设计着落点的分类,实际操作中,任务支架往往涉及多方面,比如任何一种任务支架都会或隐或显地涉及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是写作能力的内核,是无法避开的,否则写作训练就缺乏实质意义。笔者对此分类,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范文使用的任务支架,在范文时无须死扣任务支架类型。任务支架对学生写作有效,是其设计的唯一标准。如何依据范文来设计写作任务支架呢?笔者以下面一篇范文为例,解说写作任务支架的设计过程。

活在朋友圈里的“阅读爱好者”

又是一年毕业季,S先生摸了摸自己滚圆的肚皮。周末,他和孩子一起,约了几个高考完的小孩去闹了两天,发现自己与孩子们已有了厚障壁,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是读两本书吧。”他想。

可又转念一想,他这种接近中年油腻男人的年龄,读书还合适吗?

眼光一瞄,发现豆浆油条下垫着的报纸上写着明晃晃的四个大字:“全民阅读。”S先生语气里带着疑惑和不屑。

等到肚皮也被摸得油光发亮,S先生开始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刷朋友圈。

“我的天!”S先生看到朋友圈内容不禁叫出声。

发小M发了一张自己在图书馆的照片,似乎是捧着一本书看了一下午,文字内容更是高深不可测。

“快乐的书令众人愉悦。”

S先生疑惑道:“《人间失格》有那么快乐吗?”

一刷又刷到同事美女小王的阅读心得:

“又一次看到《文化苦旅》,又一次回想起去年我在莫高窟的经历……”

配图也是一本书,还放了两张高清石窟图,带水印。

S先生更疑惑了:“小王去年不是一直在加班吗?”

眉头紧锁,手指一滑,瞳孔两仁放大:连隔壁王大爷也在读书?

敢情全世界就我一个不是阅读爱好者?

他随手操起了一本书,发了张自拍,还附上一段话:“阅读,使我内心深沉无底;阅读,使我的生活美妙无绝期。在这美丽春光下……”

发黄的瞳仁,刚吃完油条油腻的嘴唇,还有领口泛黄的污渍,粗重的手上拿着本《精致人生必读》。

S先生觉得自己与鲁迅、莫言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一)分析范文,寻找示范点

《活在朋友圈里的“阅读爱好者”》是一篇考场佳作。小作者延续作文题所给情境(S想好好读些书,回到家,S点开了微信朋友圈)巧妙延续,创新地采用小小说的形式,将阅读与朋友圈串联起来。文章利用S先生为了寻求在朋友圈的文化价值感而发图配字声称正进行自我阅读,讽刺当下人们朋友圈生活的虚伪。文中“发现豆浆油条下垫着的报纸上写着明晃晃的四个大字:‘全民阅读’”这一细节,为S先生的疑惑和不屑掀起了第一个小高潮。紧接着“摸了摸自己滚圆的肚皮”“等到肚皮也被摸得油光发亮”“眉头紧锁,手指一滑,瞳孔两仁放大”“发黄的瞳仁,刚吃完油条油腻的嘴唇,还有领口泛黄的污渍”等细节,传神地描绘出一个油腻、虚伪的中年男子的形象,为讽刺“活在朋友圈里的虚伪阅读”张本,将小说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小说还以S先生的所见发现了发小M、同事小王、隔壁王大爷朋友圈里的虚假。可见,小说揭示的是一群人的普遍现象。

对范文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有两个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示范的点:第一,范文通过写朋友圈里的一群人来影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状态;第二,人物的细节描写。

(二)还原过程,细化示范点

我们若只用点评的方式告知学生这篇范文哪里值得学习,那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这些学不了,因为没有把值得学习的示范点进行还原,没有细化示范点的内在思维过程,进而揭示出构思行文的基本规律。如何通过写一群人展示某种现实状态呢?1.文章题目代表着作者的构思聚焦点,《活在朋友圈里的“阅读爱好者”》可以提炼出一种写群像的聚焦模式,“朋友圈”是群像的活动范围,“阅读爱好者”是共同群像;2.范文的人物设计以一个人——S先生为主体,以他的目光来揭露其他人(发小M、同事小王、隔壁王大爷)在朋友圈里的虚伪阅读,即人物设计的“一带三”模式;3.在内容呈现上,文章“以变写不变”,变的是小说中四位人物的朋友圈内容不一样,揭示虚假的方式不一样,“不变”的是都呈现了与S的关系,他们的虚假阅读、伪做文化人。

在细节描写方面,小作者对S先生的描写主要聚焦人物的关键部位——肚皮、手、瞳仁,辅以嘴唇、领口等部位。我们把文中与“手”有关的句子罗列出来,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么来进行人物的细节描写的:“S先生摸了摸自己滚圆的肚皮”“等到肚皮也被摸得油光发亮”“眉头紧锁,手指一滑,瞳孔两仁放大”“他随手操起了一本书,发了张自拍”“粗重的手上拿着本《精致人生必读》”,文章通过对S先生“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作描写,精准地刻画出一个中年油腻、习惯刷朋友圈而又笨拙地装着阅读的形象,讽刺意味非常浓厚。

如此,对范文中的示范点进行细化,其实就是围绕示范点,尽力还原写作者的写作思维过程,尽量去触摸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

(三)形成支架,迁移示范点

当把示范点细化出来后,教师就要思考:这些示范点应该如何呈现给学生?怎样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把示范点内化成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写作支架,阅读小小说,完成下表中的“迁移任务”:

注:群像不一定指一群人,还可以指任何一类物;“一带三”中的“三”指三个及以上的形象。

之后,再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任务。

1.在完成“示范点迁移”的任务基础上,写一篇以“活在______里的______”为题的小小说。

2.参照下表,修改完成小小说。

表格示例如下:

支架中应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示范点指向的写作知识范畴,便于学生建构写作知识体系;二是对示范点进行解析,利于学生对示范点的理解;三是迁移任务,为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明确步骤。

当任务支架设计出来后,教师还应把自己转换成学生,按照任务支架走一遍,以此检视支架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支架使用的环境。比如前文针对《活在朋友圈里的“阅读爱好者”》设计的支架,笔者自己试用了一遍后,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群像一定是指一群人吗?“一带三”中的“三”指准确的三个人吗?于是加了一个“注”,扩大学生的思维疆域。“人物细节描写”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向写前的引导,一部分指向写后的修改,因为指向修改的这一部分任务必须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操作才有意义,在写前单一训练价值不高。

猜你喜欢

示范点指向范文
南通通州湾示范区打造双融合示范点
“小二级”示范点服务职工优秀项目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春色几许(简谱)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美丽嘉善全国首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示范点”成了关爱青少年的民心工程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