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写作的重构与路径
——写好故事的四个意识、五度开发和六字方法
2022-08-26黄明丽
刘 勇 黄明丽
一个故事形式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亦是一种生活本相。从小听故事长大的我们,也会在故事中收获知识与精神。盘古是中国的创世之神,男孩子喜欢挥舞着刀枪,也是想开辟一个自己的世界吧;女孩子小时候也经常捏泥人,想必也是受女娲造人的影响。可以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格、风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读她的故事。《人类简史》认为,智人之所以能打败其他人种建立世界文明,是因为他们懂得讲故事;在故事里,可以理解未来将要发生的事,还可以团结本族所有的人类,从而改变世界、影响未来。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诺尔•高夫(Noel Gough)判断,“世界是由故事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验证这句话的真理性,但从人文社会学的视角去考查它,“世界 (人类世界)是由故事构成的”,这种判断本身就代表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观照与诉求。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更加坚信:阅读在左,故事在中,写作在右。
“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美国作家托马斯•纽柯克认为,如果要给阅读和写作两条原则,就是“像读故事那样读书,像写故事那样作文”。他还认为,故事能强化任何一种写作形式,并且,没有什么比需要故事更接近我们的天性了。
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写作就是讲好自己的故事。你经历了、体验了、感悟了,将其表达出来即可。只是现实中很多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而不察、感而不悟。未经凝视的生活,是不能成为故事的,也是不值得书写的,如同小王子与狐狸一样,通过驯养就能使彼此变成唯一的存在,而驯养就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后,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故事。写作,就是让你自己与这个世界建立起关系。
曹文轩认为,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基本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而中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也就是只有通过仔细打量、用心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精彩和丰富。正如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故事写作亦是如此,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如何将平凡的生活化为生动的故事?需要四个意识——读者意识、过程意识、评价意识和修改意识,五度开发——(如下图所示)开发情感、开发情节、开发细节、开发逻辑、开发主题。不过,这四个意识、五度开发不是空洞的知识,如何融入整个故事创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凝视生活、还原情境,以“六字步骤”来细化和赋形,即观、听,思、悟,化、写,从而实现故事的创作。
一、观与听:故事写作的起点
观,有心观与凝视;听,需聆听与叩问。这是复苏故事的感官,搭建故事的骨架。
曹文轩非常善用凝视的心眼去观察和聆听这个世界。《草房子》中,当秃鹤出场时,“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你看桑桑来到浸月寺,“桑桑先听到浸月寺风铃的清音,随即就看到了它的一角。风铃声渐渐大起来。桑桑觉得这风铃声很神秘,很奇妙,也很好听”。这些不同角度的写作凝视,这些“耐看”“好听”等词汇,这些以美的形式表达的美的情感,让作者心灵的凝视外化于笔端,从而让我们得以捕捉故事。
写故事,需要观与听。你看,莫泊桑经过反复训练,认真观察经过的每一辆马车,后来,他能迅速而敏锐地把握每一辆马车与车中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最终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你听,蒲松龄当年于村头巷陌支起凉棚,准备好茶杯迎接八方路人,只为聆听他们每一个人的独特故事,后来,写就了传世作品《聊斋志异》。
防疫期间,我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总能看见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人,总能听见各种各样的抗疫故事或反面案例,从中感受其正面、负面抑或灰色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各类故事,并在故事中呈现众生百态。对生活保持好奇与热情,可以帮助我们敏锐体察身边的人和事,获取新鲜的写作素材。观察与聆听越多,故事就会越有意思。
观与听,能唤醒写故事的天赋,是好故事诞生的“兴奋剂”。
二、思与悟:故事写作的建模
思,要入脑与入心;悟,需自主与自得。这需要唤醒故事的情感,激活故事的灵魂。
中国古人讲究格物致知,不仅要格到“物”的骨子里,还要把“知”拉到自己的心里,从而打通物与知的厚障壁。打通心眼,静观众生,俯察万物,便会有独特的感受,正如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所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里的思与悟,可以从四个问题和四个意识入手。一是写给谁看。这是读者意识,不同的读者群体,会有不同的喜好和标准,如学习同伴、教师与父母、各种社交场合等,读者不同,选择的景物或用词、修辞等,都应当有所区别。二是如何写作。这是过程意识,即在写作中要强调观察、立意、构思、选材、修改等要素。三是耐不耐看。这是评价意识,我们要具备“用户思维”,做到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读者,你会喜欢吗?如此,心中有“观众”,笔下有“读者”,否则,故事就可能沦为自言自语,很难打动读者。四是如何完善。这是修改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便不自觉地融入了这些意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不朽之经典。托尔泰斯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过七次之多,海明威则说:“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近二百遍才最后复印。”他们,都是善于在写作中思与悟的人。防疫期间,人、事、物、景与平时有很大不同,如何捕捉并描绘?这就需要思考与感悟:思考防疫期间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感悟防疫中不同的人、事、物、景所蕴含的感情与背后所塑造的人物,他们或站立、或匍匐,或伟大、或渺小。思考与感悟越大,故事就会越有意义。思与悟,贯穿故事的始终,是好故事诞生的“催化剂”。
三、化与写:故事写作的塑形
化,需融化与转化;写,要迁移与变形。这是敲打故事的细节,赋予故事血肉。
如何“化”?根据感情的需要,可以融化、消化,亦可以转化、变化;根据表达的需要,既可化繁为简,亦可化简为繁。一是将生活“融化”于故事里,二是将思考“转化”于写作中。这就需要以“五度开发”达成“五度故事”。
当然,还要关注叙事技巧,即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方式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故事写作必须拒绝“油腻”和“鸡汤”。近年来,这种作文并不罕见,写作时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泛滥成灾,抒情时大而不当、虚假做作、不知所云;整个文章给读者的感受是,编造痕迹明显,可能在写作时唯独作者自己的灵魂是缺席的。
而化与写,可定形故事的肉身,是好故事诞生的“完形剂”。
如何让自己的故事写作“有意思”?
首先,让表达更有趣味。夏日乘凉或出游,我们都很讨厌蚊叮虫咬,但沈复却在《童趣》中说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后来“果然鹤也”,并在“徐喷以烟”中,观察“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一个有童心的人,他的表达一定充满趣味。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不必刻意伪装自己,更不要在作文里“装大人”。
其次,让表达更有情味。我们都吃过鸭蛋,但觉没啥可写。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描绘挑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吃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玩鸭蛋壳,“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还有赞鸭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每一句话,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鸭蛋的真挚情感。
最后,让写作更有意味。“巴金很喜欢吃豌豆尖”,这样表述你喜欢吗?但换一种说法,“他(巴金)很高兴地说,‘吃素面没有豌豆尖儿,就没有灵魂’”。这个表述,让我们眼睛一亮。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有豌豆尖儿拌素面就眉开眼笑,没有豌豆尖儿拌素面就失魂落魄。你看,巴老将豌豆尖儿喻为素面的“魂”,并将自己“喜欢”的情感转化为“不可缺少”的依赖。
优秀的故事,会像潮水一样蔓延和浸润着你的身心,你不被感染和感动都不行。其实,你手上的笔就是你的魔杖,你的作品就是你的魔咒,它可以让人无法摆脱你写作的故事。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你接受你本身的样子时,你才能改变自己。”是的,清醒地认识故事,是重新开启写作之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