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的对话写作教学探索 以对话突围记叙文写作教学困境

2022-08-26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秦王选材记叙文

梁 萍

记叙文是学生写作的常见文体,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会学习记叙文的写作。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高中生写作的记叙文中也难有打动人心的佳作。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叙逻辑不清;二是事件情节不典型;三是情感单一,难以打动人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对话写作教学模式解决。

所谓对话写作教学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思维;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前了解潜在读者的兴趣、爱好、需求,在写作时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沟通、交流,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写作策略,甚至不断加强自己在某方面的修养,以期能与相应的潜在读者在同一个层次上顺利展开对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家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读者乐意读的正是咱们的了解和感受……咱们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是的,写起来更可以保证错不到哪儿去。”优秀的作者心中一定总装着读者,总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即培养学生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自己写作的意识。学生主动与潜在读者进行交流,为了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为了使潜在读者的修养水平提高,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如此,学生的思维水平便进入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发展状态。如《陈情表》中,为了达到说服晋武帝的目的,作者李密是站在读者晋武帝的角度,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展开写作的。

一、通过对话梳理写作逻辑

之所以记叙不清,是因为学生未梳理出清晰的逻辑。逻辑包括自然(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学生的作文既要符合自然逻辑,即时间、空间、生活逻辑,又要符合情感逻辑,如知恩图报、有仇必报等。

如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记叙事件?我们可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逻辑,即边写边问相关的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比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听到“我”答应去看菊花后的反应,如果用一句话写就是:她很高兴。可是作者写的是: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史铁生为何要这样写呢?设想一下他创作时的过程,他一定会问自己:母亲高兴时的样子具体是怎样的?动作怎样?神态怎样?会说什么话?

二、通过对话明确写作主题

尽管好多学生能清晰地叙述事件,但提到作文,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选材,最后只能东拉西扯,导致主题涣散。提炼主题离不开思维,培养提炼主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对话写作教学就是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我们可以对话的方式思考:表达什么主题的文章是读者喜欢阅读的呢?答案可能是:体现时代特点,充满时代气息,弘扬正能量,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精神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文章。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文章引领着、塑造着人们的精神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对材料做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图示:

例如,苏洵《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就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提出来的。从历史角度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时期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六国的破灭顺应了当时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苏洵把读者对象定为当时的朝廷大员及有志之士,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其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苏洵正是与时代对话,才不惜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以达到劝谏统治者的目的,也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作品。这篇文章并没有因为苏洵在作品中对六国失败历史的片面归因而被人们诟病。

当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真、善、美,通过写作提升自我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甚至还影响着身边的家人及师友,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

三、通过对话选择典型材料

学生在写作时所选择的材料也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随意性较强,记流水账,想到什么写什么;二是喜欢去写“大事件”,缺乏对事件的深度认识,泛泛而谈;三是在对所选材料进行叙述描写时不能抓住重点,铺垫很多,关键细节却一笔带过,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

首先,要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思考: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能明确:文章的材料要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在写作之前要明确作文的意图,中心是什么,不能盲目落笔,选材要能够突出中心思想,而且这个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其他材料所表现的东西。

其次,要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思考:围绕主题选择的典型材料有哪些特征?

例如学科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作文专题《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教学设计就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材。设计者为《因为有了你》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陈旧而平实,一则新颖而细腻,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对话,最后得出结论:选材应选“富有新意、新颖”的,才能给人审美的愉悦,给人全新的感受。接着教师又为《走在路上》提供了两则材料,同样通过对话的方式,得出选材的又一条原则:选材应选“焦点集中”的,把一个细节剪辑加工,聚焦放大,它们就会变得灵动而美丽,鲜明而丰厚;选“点”,不要选“线”“面”。最后,教师为《慢下来的时光》提供了两则材料,通过对话得出了第三条选材的原则:选材应选能“引人深思”的,材料中的立意要深刻,深刻的材料不仅能带给人思索,还能给人强烈的震撼。

上述教学设计,被很多教师采用。其成功之处便是利用对话,营造认知情境。通过上述对话,学生明确了写作时要对材料进行细心的鉴别和精心的组织:选择富有新意的材料,选择焦点集中的材料,选择小巧情真的材料,选择引人深思的材料。

四、通过对话扩大学生视野

事实上,可能很多学生会说:“还选择材料呢,我压根儿就没有材料可写!”所以写作时只能东拼西凑,凑字数而已。寻其根源,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世界本来就很简单。其实丰富的阅历既可以直接获得,又可以间接获得。间接经验的获得途径有很多,比如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中获得,而最快捷和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书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读万卷书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写作教学绝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它一定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勾连,联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阅读教学,可以说读与写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往往读书有方的人,写作也不会逊色;而善于写作的人,一定是爱好读书的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或者说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在丰富、多层次的对话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们可以旁批的形式与文本对话: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喜形于色),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戏弄之),左右皆呼万岁(以为得计)。相如视(细心观察)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理由合理,触动秦王心思),请指示(机智)王。”王授璧(秦王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果然上当),相如因持璧却立(动作连续,迅速),倚柱(大约早就选好位置,早有准备),怒发上冲冠(内心应该沉着冷静之至也),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向秦王表明赵君臣早有顾虑,早有准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布衣之低贱言诚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表明赵国有意求和)。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赵国敬重在前)。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秦国轻佻在后)。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讲明缘由)。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表明决心,震慑秦王)!”

经过这番与文本的对话,估计学生自己便如亲临现场一般,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主角——蔺相如,从中收获到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肯定是丰富的。若是持之以恒,学生的情感怎能不丰富起来,视野怎能不开阔起来?

总之,要让学生的记叙文有所突破,就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记叙文的逻辑、主题、材料、情感等问题想通、想透,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而调动思维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对话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与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潜在的读者对话,甚至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来突破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猜你喜欢

秦王选材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