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色素性扁平苔藓1 例
2022-08-26刘维,吴玮,张钰
刘 维,吴 玮,张 钰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 岁,因“左下颏、左下颌灰褐色斑1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1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下颏出现一灰褐色斑,随后逐渐扩大并向左下颌延伸,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患处无炎症及外伤史,患者有糖尿病和乙肝小三阳病史,近年来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和恩替卡韦治疗,否认高血压、镶牙、长期日光照射史及化工原料、重金属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下颏、左下颌可见一呈条带状分布的灰褐色斑疹,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表面光滑,局部有少许鳞屑(图1),口腔黏膜、头皮、毛发及指(趾)甲无异常。皮肤镜下可见弥漫性无结构性棕黄色色素沉着,间杂有粗大的颗粒状棕褐色色素沉着,局部有白色条纹及鳞屑(图2)。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萎缩,表皮突消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呈带状浸润,有胶样小体及较多噬黑素细胞(图3a、3b)。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AFP 均未见异常,HBV-DNA 定量<1.0×102IU/ml。
图1 左下颏、左下颌呈条带状分布的灰褐色斑疹
图2 皮肤镜表现(Dermat×20 倍)弥漫性无结构性褐色色素沉着(2a);局部有白色条纹及鳞屑(2b)
图3 皮损组织病理 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萎缩,表皮突消失3a(HE×40);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呈带状浸润,有胶样小体及较多噬黑素细胞3b(HE×200)
诊断:线状色素型扁平苔藓。
治疗:予以口服羟氯喹0.2g2 次/d,0.1%他克莫司软膏2 次/d 外搽,目前仍在治疗中。
2 讨论
线状色素性扁平苔藓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其皮损表现为线状、条带状或沿单侧肢体分布的斑片或斑疹,呈灰蓝色、灰褐色、黑褐色或紫灰色,与典型的扁平苔藓不同。2004 年Hong 等[1]首次报告了2 例呈单侧肢体线状分布的色素型扁平苔藓(1ichen planus pigmentosus,LPP),发病年龄分别为15 岁和21 岁,推测可能与Blaschko 线有关。LPP主要发生于面、颈及上背部等暴光部位或上肢屈侧、腋窝、腹部等处,亦可广泛分布,黏膜及掌跖很少累及[2]。在上除有扁平苔藓的表现外。经典扁平苔藓和LPP 在组织病理和皮肤镜的表现有一定差异,不同之处在于病理上LPP 无棘层肥厚,基底层可见明显的色素失禁[3];皮肤镜特征为点状、球状模式为主的蓝灰色、黄棕色色素颗粒或片状均质结构,较少见到在经典扁平苔藓常见的Wickham 纹和血管结构[4]。
扁平苔藓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药物、慢性病灶、代谢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2]。本例为中年男性,皮损在一侧面颈部,呈条带状分布,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经典LPP 一致,其病因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和糖尿病有关。追溯其病史,发病时乙肝并非处于活动期,提示扁平苔藓的皮损非肝炎病毒本身所致,肝炎病毒可能是诱发T 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重要病因之一[5]。而本例同时患有糖尿病,体内存在内分泌功能障碍与免疫系统异常,可能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扁平苔藓与糖尿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6],白介素(IL)-8 是参与这两种疾病的重要介质,并可能在两者之间发挥协同作用[7]。
本例线状LPP 需与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颈部假性皮萎缩相鉴别。LCLE 与LPP 组织病理学上均可见表皮角化过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噬黑素细胞,但LCLE 真皮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有毛囊角栓、基底膜带增厚,真皮浅层胶原束间有黏蛋白沉积,而LPP无此表现,但却有颗粒层楔形增厚。颈部假性皮萎缩也表现为分布于颈部和下颌的线状色素沉着条纹,稍凹陷,可伴有细小鳞屑,组织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反应,伴少量角化不全,无萎缩及LPP 的特征性表现。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可口服维A 酸类、硫酸羟氯喹、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中药制剂等,外用维A 酸乳膏、糖皮质激素霜剂、他克莫司软膏[8]。Zenjarl L 等[9]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口服氨甲环酸也可能是一种治疗LPP 的有效方法。本例在针对皮疹用药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肝损害和影响血糖的药物,患者应避免暴晒,并积极治疗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