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思维下的对话认知与训练策略探微

2022-08-24江西省万载县赣西实验小学辛焕全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阿姨习作主体

◇江西省万载县赣西实验小学 辛焕全

对话,是所有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作教学中必学必教的内容之一。但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多是基于对对话的表层理解来展开教学,这会导致学生习作中的对话缺少应有的语言特质和语言生命。本文立足写作思维,从对话的本质、形式、功能和对话的训练等方面做一些探究,为提高对话专项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更为精准的路径。

一、对话的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对话是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更多情况下是以有声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就对话的本质而言,它既是现实生活的言谈再现,更是一种文学化、风格化的言谈形式。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看,对话不是语言文字的静态排列组合,而是人脑在对话语情境下对交际需求富有情感色彩和心理诉求的逻辑表达。

基于此,所有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话的描写和展示,从作品质量的评价上讲,对话是一篇(部)文学作品的下限,构造精彩的对话是每位写作者的必备能力。著名作家斯科特·贝尔告诉我们:精彩的对话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议程和冲突。其中议程即为一个人的目标与计划,两个或多个对话主体议程交叉相悖时,便产生了冲突,有了冲突,对话就拥有了最强劲的活力。

立足写作的角度,解析对话的本质和基本构成,有利于我们在日常习作教学中站位更高,指向更准,效果更佳。

二、对话的形式

关于对话形式的划分,因其标准不同而各有不同。就对话的功用而言,对话可以分为:应景对话、情节对话和示理对话。在这里,我们立足统编版教材的文本特点,主要从对话的主体出发,把对话分为三种形式:物物对话、物人对话和人人对话。在现行的统编版教材中,这三种对话形式基本上按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变化的规律加以呈现。换而言之,就是物物对话多在低年级出现,然后是物人对话,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以人人对话为主。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的。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进一步认知对话的三种形式。

(一)物物对话

物物对话,顾名思义就是物和物之间的对话。在教材和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物物对话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对话形式。依据物的不同,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将其细化为植物与植物的对话、动物与动物的对话、植物与动物的对话、事物与事物的对话等。这些内容用表格可以做以下呈现。

(二)物人对话

物人对话就是大自然的事物和人之间的对话。这类对话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中低年级。依据物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将其细分动物与人的对话,事物与人的对话。可以用表格进行以下呈现。

(三)人人对话

人人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形式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从修辞学的角度讲,物物对话和物人对话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的对话,是人人对话的物化表现。在统编版教材中,除了少数说明文、写景文和诗歌,其他课文大多含有人人对话的内容。

三、对话的功能

如果说,对话形式具有相对明显的外显特征,那对话的功能就具有相对内隐的特点。从写作的角度看,作品中的对话至少具有以下五种功能:

1.传递相关信息。

2.塑造人物性格。

3.奠定情感基调。

4.呈现事件场景。

5.传达故事主题。

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表格进一步加深对对话功能的理解。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于作品(文本)中的对话,都肩负着相应的责任与使命,读者只有准确把握好对话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文本)。

四、对话的训练

习作本来就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深其对生活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超习作”的理念。对对话的训练,我们既要有“习作意识”,又要具备“写作意识”。前者是基于教材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应教尽教,应会尽会”,后者则是基于“将习作与学生未来人生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实现因材施教的路径之一。当然,在“习作意识”和“写作意识”的教学次序上,一定遵循“先习作,后写作”的原则,前者是主,后者为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可以颠倒这个主次关系。从这一理念出发,在对话训练上,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扎实做好简易对话的训练教学

在现行统编版教材中,对话训练编排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小学阶段只在三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了一次,具体内容如下: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年级,在这个年级编排对话训练,一是学生已在一、二年级接触并学习了大量的对话,对对话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二是在习作实践中,对话是最容易运用到的习作方法之一,学习和掌握简易的对话,有利于提高习作水平和习作质量。

之所以把上面两组对话称为简易对话,一是因为它们只出现了对话的单主体,没有出现对话的双主体;其次是这两组对话的内容简单,信息量非常少。第一组真正的教学目的是“注意引号的用法”。在这组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说话人的位置密切相关。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教的内容。但是,如果从写作的思维出发,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实现维度性的提升。除了说话人位置的因素外,更关键的应该是表达情景与表达需求的完全不同。第一句把蚂蚁队长放在前面,突出的是说话主体,即“谁在说话”,表达情景应该是平和的;第二句把说话内容放在前面,突出的是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情景是紧急的。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从表达需求上而不是仅从说话人位置上去实施教学,那无疑会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帮助他们实现“从语言到思维,从词句到写作”的跨级提升。

(二)立足专题,坚持开展专一主题的对话训练

日常的教学与训练往往表现为随意性和多杂性,感觉都接触了,但是很难达成高质量的训练效果。专题训练是破解这一困境的良方。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对话训练。

在专题训练中,我们要创设一个场景,让对话主体在场景中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对话。低年级的场景和对话以简易为主,高年级则可以让场景发生变化,并以此使对话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加强对话场景中的冲突与张力。

示例:

对话专题:砍价

对话主体:买卖双方(贞贞和水果摊主)

对话场景:水果市场

对话过程:

*低年级

贞贞:“阿姨您好,请问您的苹果多少钱一斤?”

阿姨:“十块钱一斤,小朋友你要买多少?”

贞贞:“我买两斤,能九块卖给我吗?”

阿姨:“好嘞,我这就给你称。”

贞贞:“谢谢阿姨!”

*高年级

贞贞:“阿姨您好,请问您的苹果多少钱一斤?”

阿姨:“十块钱一斤。你要买多少?”

贞贞:“十块太贵啦,六块钱我就买两斤。”

阿姨:“六块?我进都进不到呢。要不九块卖给你?”

贞贞:“九块?阿姨您可能不认识我吧,上个月我还在你这里买过呢,那次买的是七块钱一斤。”

阿姨:“哎哟哟,我说怎么看起来这么眼熟,你这么一说我就记起来啦。说实话,这次的苹果进价比上次贵,不过啊,既然你是我的回头客,那就批发价卖给你,八块钱!”

贞贞:“谢谢阿姨,那就买两斤,不过,你得挑好的给我哦!”

阿姨:“这个你放心,阿姨这里的水果啊,都是百里挑一的,包你吃了还想吃!”

贞贞:“好的,谢谢阿姨!”

示例更多的是从习作的角度出发,呈现对话主题的模拟训练。

从写作角度讲,对话必须具有更强的冲突和张力。以下四种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1.引出激烈争辩。让对话主体由对话上升到争论,使得对话内容更丰富。

2.设置意外障碍。让对话主体由两个增加到三个甚至更多,实现对话主体的群体化和对话内容的多元化。设计第三者打岔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弯曲对话语言。让对话由直白走向含蓄,增强对话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4.学会瞬间沉默。对话由滔滔不绝转到瞬间停止,以留白的方式让对话主体沉默不语。这种设置能够更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甚至吊足读者的胃口。

(三)对接生活,适度开展即席表演的对话训练

对话的本质告诉我们,对话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实生活。因此,立足生活,让对话成为现实生活的言谈再现就为对话训练提供了另一条路径。而即席表演正是走上此路的不二选择。

即席表演,即以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为主体,通过观察和思考,模仿他们的语气展开对话。

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可以事先设定一个人物(动物、植物和事物也可以),以他的口吻展开对话,让静态的对话文字发出声音。这种训练方式的媒介资源比较丰富,训练形式也比较多元,它受限的因素较少。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熟悉对话的内容并加深理解,激发训练者更浓的兴趣。

比如,选择一部自己熟悉的电视剧或动画片,关掉声音,与剧情同步,模仿剧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这种方式挑战性很大,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对话训练。在角色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借助角色清单,实现有针对性的演练。

如:1.唠叨的妈妈;2.邻居家的坏男孩;3.班级里的书呆子;4.我们的校花;5.高贵的夫人;6.难缠的同桌;7.民族英雄;8.神话中的那个人;9.小气鬼;10.神奇的侦探……

当然,对话原有的训练路径远超以上三点。在真正的训练中,这些路径也不是泾渭分明、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共融的。

从写作的思维出发,让对话这一普通而又普遍的语言形式呈现更多的精彩和更强的生命力。让每一位习作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和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

不是人看海

而是海看人

用亘古不变的炯炯眼神

不是人听海

而是海听人

用无数潜伏水底贝壳的耳朵

留下一条航迹,人启程

向着永不消失的地平线

任狂风怒潮和平静的水浪摆布

——谷川俊太郎《海的比喻》

猜你喜欢

阿姨习作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我的“话痨”阿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何谓“主体间性”
《老阿姨》剧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