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课堂中的情境建构
2022-08-24牛蕾
■牛蕾
法国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将“情境”提升为一个重要的戏剧概念。狄德罗认为情境是由“家庭关系,职业关系,友敌关系等等形成的”。黑格尔将情境定义为“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而有定性”。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推崇“情境剧”,将极端情境作为考验人物选择,确定其本质的根本设定。狄德罗、黑格尔、萨特充分肯定了情境的作用,将情境作为容纳各种戏剧元素,塑造人物、展开戏剧冲突的基础。苏珊·朗格认为情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国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将情境论提升到戏剧的本质层面。这是对情境之于戏剧的重要意义的最大肯定。情境可以塑造人物,蕴含冲突,是表演的前提,又连接着观众的体验,鉴于此,情境建构的教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的建构
戏剧情境在教育戏剧中存在文学层面和课堂呈现两个层面。文学层面是基于故事文本既有的情境。情境呈现层面,戏剧舞台和课堂教学则存在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课堂呈现只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使用现有场景、物件构建情境。然而,课堂呈现中情境搭建依然要具备空间环境、人物、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基本条件。
以《小红帽》为例,在教育戏剧的课堂尝试建立情境。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空间环境。比如,可在指定区域或白纸上画出小红帽的路线图,并符号化设计途径中的场景细节。比如小红帽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家建构小红帽的家。然后,细化场景空间。比如《小红帽》途径的森林,小路如何蜿蜒,森林深处有什么等等。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这个场景才会从虚拟向真实靠拢。之后,让场景活起来,置身其中。学生不但可以用想象,用画笔参与场景的创作,还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真正进入场景。这就需要参与者认同场景的存在,然后把自己变成场景的一部分。比如,有同学把自己变成森林里的一只小鹿或一朵花。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肢体做“静像”定格,有效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将自己变成场景一部分的前提是认同了之前场景的建构,这样分层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就会慢慢进入自己打造的场景空间。
构建“当下”,即此刻进行的状态,也是具体化的情境。在构建好场景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要继续构建当下场景的具体情境。比如,《小红帽》的开场,场景任务是妈妈让小红帽一个人去外婆家,但是场景内容是如何发生的呢?小红帽正在做什么?妈妈是什么原因让小红帽自己去看外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当下”的构建中给出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个“当下”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很多情况。构建当下情境真实,能让学生更容易地进入故事。
构建人物。小红帽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这一点与传统教学的人物分析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构建一个自己熟悉的角色,也就是大卫·戴维斯所说的“角色的第二个维度”。学生参与了角色第二维度的创作,其实是在创造学生与角色之间的经验连接。不断丰富角色维度,使得角色慢慢成长为生动的人物,而不只是一个角色符号。伴随着角色的具体化,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容易理解,由场景和人物共同搭建起来的情境才会在学生的经验中形成一种对标现实经验的情境体验。
构建背景故事。连接是有内在逻辑的,建构“当下”,还要探寻过去。比如小女孩为什么叫小红帽?小红帽所在的地方过去或最近曾发生过什么事?故事背景的建构将“当下”构建成一个由过去慢慢成长起来的活的“当下”。
借助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也是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有效手段。在一系列的情境构建之后,一个简单的红披风,一个提篮等就可以让学生找到小红帽这个角色的认同感。这种简单的服装本身并不仅仅是课堂条件简陋的将就,它的便利也为参与者后面跳出情境提供便利。
情境建构是为了体验,让参与者在虚拟情境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但是教育戏剧的课堂并不止于体验,还要在体验的前提下跳出情境进行思考。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情境的营造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同学们一起创造。“正由于它是假想的,他们的世界得以大大拓展,并且有意识地发明出‘新的对话’”。
二、情境的分解
戏剧元素仅仅是教育戏剧课堂的教学手段,教育戏剧的课堂的情境设置虽然源于一个完整的文学故事,但是它并不一定指向故事所达成的结局。教育戏剧的课堂借用故事设定情境,并根据情节的发展不断开掘不同的情境。情境的分解是在叙事线上不断挖掘情境,寻找“让时间慢下来”的每一个“当下”,教育戏剧的课堂就是在这些不同的情境节点上体验和探讨不同的话题。
教育戏剧的情境建构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情境的分解以及叙事的发展并不一定要有完全一致的方向和目标。就像一段未知的旅程,路上的风景完全来源于课堂上师生即兴的创作。虽然情境有一定的限定,但是学生们对任何一个情境的思考和体验都可能存在无限发散的现象,进而形成不同的探讨方向。所以在叙事线上分解出来的情境探讨,很可能与原故事既有的主题有所偏离并表现出多样性,这是教育戏剧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严格意义上讲,教育戏剧的课堂因为参与者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节奏和成果。参与者“他们不是要‘做戏’(do drama),而是要‘戏剧性地呈现经验’”。“戏剧行为在一个人的脑海中同时会占据两个世界,也就是奥古斯都·博瓦所谓的‘虚实之间’,即一种不断在改变的状态,是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哈思可特在“体验当下”的基础上提出“活在其外”(being outside it)。教育戏剧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由现实进入情境又由情境之中跳出来,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及理性观察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
大部分的情境都存在一个将情节向前推动的势能,带来人物的不同选择。例如《小红帽》故事线上的情境分解:小红帽会答应妈妈一个人去外婆家吗?遇到陌生人(大灰狼),该不该透露自己的信息?陌生人的话该相信吗?小红帽来到外婆家,察觉有异样,该怎么办?被猎人救出的小红帽怎么对待施害者?如果,下次遇见大灰狼,小红帽会怎么办?
上面是围绕小红帽进行人物解构,其它人物面对同样的情境其实也有不同选择。学生们进入到自己创造的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在“活在当下”的基础上理解人物的选择。然后再跳出情境与教学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者分析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会从假定的情境际遇中得到启发和教训。
教育戏剧手段是戏剧,目的是教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戏剧元素,教育戏剧效果的实现基本是在参与者对情境的创造,进入(活在当下)、跳出,在反复地进入和跳出中实现的。教育戏剧让参与者在“想象的真实”中认知社会,探讨问题。这种探索本身对学生而言是极其有意义的。首先情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社会。其次,任何方式的探索都是在一个十分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不管如何做,对学生本身没有实质伤害,虚拟的情境是体验的前提也是探索的安全罩。第三,情境的设定又给出问题的具体性,所有的体验和讨论都是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教育戏剧借助故事的叙事线,分解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本身即是现实社会的范型,教育戏剧的课堂因为情境的建构成为学生了解现实并认知世界的最直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