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课模块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2-08-24王梓杰张浩

剧影月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克拉拉舒曼欣赏课

■王梓杰 张浩

当今快餐文化、短视频靡然成风之下,大量粗制滥造的音乐涌入学生的视野,使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教师应如何正视音乐欣赏教学,是否能在当下这个呼吁创新、发展的时代中与时俱进,又能在相对浮躁的学习氛围中坚守传统,根据学生学习及心理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笔者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现场考察。在此期间,笔者一方面深入观摩该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与任课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参与任课老师的备课、授课与课后反思等活动,对于该校音乐课的音乐欣赏课模块教学有了较深思考。

一、音乐欣赏课模块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机械化和脱离学生实际认知的教学内容。当下音乐欣赏课的普遍上课模式是先介绍曲目和作曲家的背景、再学唱曲目主题旋律、聆听全曲或片段,最后了解曲目曲式结构、赏析曲目情感。该模式本身没有缺陷,并且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逻辑。但是由于授课者和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年龄差距,在选择曲目和讲述曲目背景故事时容易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大多数授课者会盲目选择经典,认为“经典永流传”,保守而不出错。其实不然,满堂经典之声如果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生动地叙述出来,就会出现将一首好曲子讲出烂故事的局面,更有甚者,导致学生过度地抵触厌恶传统作品、经典作品。

2、存在单一化和缺少针对性、启发性的教学方式。音乐欣赏是穿插在数节音乐教学课中间的课程模块,但由于课堂性质的不同,因此音乐欣赏模块往往与前后的音乐教学课脱节。课堂中,授课者只是让学生聆听并评析大量作品,丢失了音乐欣赏模块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新旧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也有所欠缺。在音乐欣赏课模块的课堂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存在单一性、缺少逻辑性的问题。授课者常以小结的形式,将数个知识点以表格或以连线的形式归纳呈现在一张PPT 上,没有强调出课程中的知识核心与关联。涉及音乐欣赏课模块中的记忆性内容,例如曲目对应的作曲家、作曲家对应的国家、时期、风格,和乐器之间的联系等等,授课者均以一对一、点对点的形式呈现在PPT上,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从逻辑层面理解,这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教学方式上缺少启发性。

3、存在对“听赏”课理解偏差的教学观念。音乐欣赏课中最重要也是最多的一个部分是“听赏”,笔者在教育实习中,发现绝大部分授课者都非常注重教案精细、授课结构完整、知识点覆盖全面、多媒体PPT制作美观,但是在听赏上,授课者却无意识地轻视了。认为“听”是最简单的环节,不过是找一个画质高、音质好、表现力强的演奏、演出视频,手指点以下播放键罢了。“赏”是将众所周知、普遍认为正确的观点以“一言堂”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接受,仅此而已。笔者在数十节听课记录中发现,学生在授课者教学知识点如时代背景、曲目来源、作者生平,包括学唱旋律时,都能做到专心的跟随授课者的指引学习,但是当授课者播放曲目时,认真欣赏的学生少之又少,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点我们已经学完了、学会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再去听一遍音乐呢?既然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欣赏课对于音乐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那么授课者如何引导学生呢?

二、音乐欣赏课模块中问题的对策

1、分析教材以贴合学生心理调整曲目。既然授课者和学生由于较大的年龄差距而产生了代沟,那么在选择曲目上一定要贴合实际。授课要以学定教,从学生现有知识学情出发,结合学生当前生理年龄特有的心理状况来对教材进行一些调整,让学生主动积极接纳新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发散,抽象思维强,对于生动形象且具有描写性的音乐会产生极大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对于情感、社会、世界都有了相对独立主观的看法,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注重情感复杂的音乐来对他们产生的共鸣。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喜欢标新立异、对于新生流行事物感兴趣是他们的整体特征,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要注重结合时事,贴近潮流,让学生的兴趣、思维投入进来。授课讲述一些西方的不被大家熟知的音乐家时,由于年代的久远、西方国家背景与我国的历史大相径庭,怎样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其音乐内涵是关键。例如在学习舒曼时,学生对于舒曼及他的作品了解甚微,那么如何选好曲子、讲好故事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舒曼与克拉拉的情感经历,在了解舒曼与克拉拉的情感经历时学生们往往很投入、饶有兴趣。紧接着在播放曲目时,笔者将舒曼对克拉拉说过的话作为背景呈现在多媒体上,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 首有趣的小品。”这时在播放舒曼的代表小品《梦幻曲》时,学生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刚才那个充满诗意的男人和他饱含爱意的诗句填充到舒曼的音乐作品中,这样无论是作曲家的形象、还是音乐作品都会在一瞬间饱满起来,学生也会静下心来去真正欣赏音乐、欣赏音乐背后的情感。

对于学生更加陌生的作曲家勃拉姆斯,如何在舒曼之后继续展开呢?授课者就要抓住他们之间的共鸣点,要从故事而不是音乐的共鸣点入手,这样学生更容易有代入感。授课者要以克拉拉为纽扣,将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关系简单阐述,以及勃拉姆斯对于克拉拉的难言的爱恋,让学生刚从舒曼的情感故事中刚抽离出来,又进入下一个聚精会神的阶段。在挑选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时,应当考虑与舒曼部分的联系,挑选情感、背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曲目,做到情节设计上的丝丝入扣。例如勃拉姆斯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背景同样也是配上一段勃拉姆斯的话:“你在封面上必须再加上一幅图画,这样你可以形成一个音乐观念”,这样学生在欣赏这首作品时,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曲中饱满的情感和代入感。所以授课者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材中出,到学生中去”,把握教材,选好曲子、讲好故事。

2、钻研教法以联系式教学方式为原则。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主动地使之与旧知识重新分化组合,才能转化形成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结构。授课者点对点、灌输式的教学即便有效,对于学生也只是记忆性知识罢了,很难活学活用,学生无法深度理解及渗透到音乐素养中。考察发现,中学音乐课常常穿插在各学科之间,例如语文课后、历史课前等等,学生在上一堂课结束后只有十分钟的课间,很难将思维迅速转换进入音乐欣赏模块的课堂状态,那么联系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很迅速有效地衔接,将学生的思维切换到音乐欣赏模块的频道上,更快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在学习一个时期断代的音乐时,授课者可以检索同时期的一些艺术、文学、电影作品甚至一些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考察发现,中学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也很大,然而事实上绘画是最容易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所以笔者在教授音乐赏析课时即会将绘画与音乐赏析结合。例如在赏析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及其作品时,以一副印象派的绘画为媒介开启课堂是效果极佳的,欣赏马奈的油画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等作品时,让学生以“眼”为先导进行欣赏,从光与影的交错朦胧之中得到一些感性的认知,再来用“耳”来听赏印象派作品时,引导学生从视觉上的大片朦胧色彩转换到听觉上的大片的复杂、不协和、弱功能和弦连接。学生便会极其紧密地在脑海中将这种“印象派风格”的绘画与音乐作品结合对比,授课者此时抛出一个归纳概念,如“巧妙地暗示和隐喻,朦胧的轮廓,不易分辨的音乐色调变化、炫目精巧、模糊的奇异梦境”,让学生从一个朦胧的感知再次过渡到准确的文字上来,经过几次思维上的过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转换,学生既对这个知识点概念有了理性的认知,在音乐素养甚至艺术素养上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上述的为学科间的联系式教学方式、为横向的联系,那么学科内的联系便是以时间为轴、为纵向的比较联系,或是以某一位人为结点的群体归类联系。在初三的课堂上教授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时,避免让学生在学习第二位作曲家时忽然放松进入短暂的走神,那么就应该从作曲家的经历找出共同点,从作曲家们中找到某位具有特殊连接意义的人。纵向的比较联系可以用来解决学生不熟悉的音乐家们,以比较联系将这些音乐家一一关联,例如上文中的舒曼与勃拉姆斯的教学中,克拉拉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联系式人物,二人的作品内涵都指向了克拉拉,这是浪漫主义时期里极其小的一个联系,那么缩小来看,对于描述爱情的音乐作品,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即描写了柏辽兹为爱的那份冲动、执着甚至扭曲,犹如肖邦为与其同居数年的乔治桑分离时所写下的《升C 小调圆舞曲》,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描述爱情的作品又同时属于浪漫主义时期,具有这个时期特有的强调主观性的、感性的、无尽的渴望和无拘束地表达情感。再继续缩小到断代之间,在学习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两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就可以进行整体上的对比联系。这样在授课者赏析一个时期的音乐时,既可以联系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又同时温故而知新、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记忆。

3、更新观念以先精听再赏情后评价升级教学“精听”是关键,在欣赏课“七彩管弦”中对于管弦乐、交响乐的曲目听赏时,由于交响乐的曲目长度大多很长,达到十几甚至二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不会保持那么久的时间,那么如何以“精听”的方式以小见大,以较短的时间把握曲子的整体特征,就需要授课者非常透彻地了解曲目结构、了解曲目背景及内涵。学生在欣赏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时,曲目长达十段、三十余分钟,笔者在介绍完曲目的创作背景后,先给学生听赏“漫步”主题,然后以“演”的方式(即表演浏览画展)告诉学生这段音乐所表现的动作,那么学生在欣赏时就能带有“画面感”地去理解这部作品。“赏情”是解决“一言堂”式赏的关键,赏析不是赏的某位专家对于作品的认识评价,不是赏的书本中对于作品的总结,而是赏的音乐本身、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在笔者上文中,已经将如何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阐述清楚了,要以反刍的形式将作品中的情感统一归纳,将之前与音乐一一对应的情绪总结起来,整合成作品的整体情感,让学生最终回到音乐当中,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理性姿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赏析情感时必然会持不同的看法,授课者不应该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辩论的思维逻辑,应当抓住初中生生理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和热情,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辩论。授课者在这个环节中就充当学生们的平台、帮助者,借助黑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整理并呈现学生的观点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解决思路,以达到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辩论、交流、逻辑思考等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在这种“交流展示”内,巩固学习成果、达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及要求。

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课模块应该更紧密地与学生结合,并将学生朝着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培养。在当下多媒体技术运用广泛、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材编配合理的优势之下,教学方式、模式、观念就有着极大的调整空间,是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克拉拉舒曼欣赏课
重来一次的机会
克拉拉过敏了
克拉拉过敏了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建构
43年的花开无声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