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教育立场的综合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思路管窥

2022-08-24戴璐

剧影月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专业艺术

■戴璐

综合类大学因其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完全性,普遍开设有艺术类专业,其艺术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规划等不同层级,都区别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定位。针对综合大学在何以办好艺术类专业方面一问,康尔教授提出培养目标须锁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须扬长避短、课程规划可采用“艺术+”模式的分层建议。得其思路启发,本文继续思考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观察样本取自两大类高校,一是狭义的典型综合性高校;一是具有理工、农林等属性,却在学科设置上较为完全的高校,亦即本文所规定的广义综合大学。其中第一类高校以山西大学、太原大学为案例,第二类高校则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大学这两所艺理融合特色突出的省属工科属性高校,以及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农林水类综合高校中艺术类专业建设具有亮点的高校。在调研中可见不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各具特色,那么其中是否有某种观念或思路可纳入综合类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中去呢?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之中,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成为首当其冲的样本。

南京林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艺术类专业以来,迄今在农林水类、综合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口碑。以其国家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最突出的当属“绿色生态”理念的贯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融入生态文化理念的思政教育,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培养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绿色设计人才。”继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展开更为多维和深刻的论述,农林水类综合院校基于其学科特点,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更为突出。以南林大为代表的高校,依托其学科特点和定位,从理念到专业落实的思路上,都纳入了突出的生态意识。除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绿色生态设计观念有机渗透外,其他本科艺术类专业的现有课程设置,也都适度融合了生态观:如视觉传达方向的“书籍绿色设计”“生态文旅创新设计”,公共艺术方向的“绿色可持续设计工坊”,生态景观设计方向的“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景观设计”等课程开设和思路调适。诚然,以南林大为代表的农林水利类高校开设的相关设计专业,纳入“生态观”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可充分逻辑自洽,但如果对“生态式教育”进行爬梳,会发现值得探讨的远不止于专业设置之维的“生态”内容,生态教育观的纳入实则更可扩展成为整体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导向,成为综合大学办好艺术专业的一个抓手。

一、综合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纳入生态教育观的理论支撑

1866 年,“生态”一词由德国学者赫克尔提出,20 世纪60 年代,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深化,生态观念纳入教育学视野,1976年,克莱明在其论著《公共教育》中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在一般性阐释中,生态式教育多沿用苏联学者的看法,将生态化原则渗透到一切人类活动中去,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相关观点认识问题,最优处理人地关系。现代教育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以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动态开放等生态学观念纳入教育和人才培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教育系统、教学系统,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诉求的人才。需指出,本文并非打算两分化综合类及艺术类高校,也不是说非艺术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无需生态观的纳入。事实上,教育生态观的重要性,自20 世纪末以来即有相关认识。1990年代始,以吴鼎福、范国斌、贺祖斌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先后著有《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生态论》,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运用于教育问题的探究中。本文立论首先基于前文所提及论点的规定性,即综合类高校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本身就已蕴涵了生态观念中的整体观、动态开放观等相关认知。在笔者看来,生态教育观念的核心包括:教育应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个性能力、创造力,教育应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动态开放和平衡、有机自适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性的生态系统。生态式教育观可阐释为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导向,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原则、规律融入教育生态发展的宏观教育理念,中观的教育策略和,微观层面的教育方法。纵览综合类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设置,普遍存在或显或隐的危机,如同质建设、低水平建设的问题,或缺乏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发展观,或断裂于社会需求,或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理论轻专业技能养成。解决上述诸种现象的思路之一,即运用整体生态观,谋求艺术专业建设有机自适、动态开放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应对专业同质化设置、低水平发展的泥沙俱下。

二、宏观上生态教育观的纳入

(一)保持艺术人才培养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学上“稳态”和“生态因子”是相对应的一组重要概念,其关系在于,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能够产生综合、有机的作用,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都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时,亦即实现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如果将综合大学艺术教育视作有机的生态系统,那么该生态系统的运作,也遵循于生态运行的一般性规律,在与教育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不断实现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一种动态发展,并和其外部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外生态循环。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要适配于整个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高一级生态需求,满足大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诉求;同时又需要相对于艺术类高校或非综合类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系统,具备差异性发展的素能,实现其艺术教育内部系统的运转平衡和发展平衡。此外,需要确保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适配于整体社会生态,在类型上、规模上、分布上和数量上平衡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方面子系统的需求。再次,适配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层次需求结构,合理布局综合类高校艺术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在办学层次和人才类型需求的对应关系上,实现供与需之间的平衡。在认识上,须知整个系统的运作,存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博弈、制衡,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稳态之“破”,和新的稳态之“立”,如此循环往复,动态平衡。

(二)建立“艺术+”的系统认识与教育生态观

康尔将“艺术+”论述为课程规划层面的人才培养思路,而笔者认为“艺术+”既可作为具体而微的操作层来认识,也可作为宏观层面的思路导向来把握。按照生态学理论逻辑,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两大构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既包括其生物群落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平衡,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有机平衡。因此,“艺术+”可以注解成在艺术专业这一群落之外,与艺术专业外的其他重要的外部环境因子进行融合,谋求具有开放性、复合性、整体性的艺术专业生态发展。此处,如果我们将“艺术+”中的艺术理解成为具有独立规律和运行机制的艺术专业自身系统,那么综合类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如何面向艺术专业系统之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进行动态的能量交互,及如何协同外部系统,以作为整个艺术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则是“艺术+”的核心逻辑。回溯西方艺术设计历史,在现代主义设计进程中,对设计的目标诉求和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逐渐导向功能、实用主义,视觉艺术教育往往导向为设计相关工作夯实基础和提供服务,而非出于对必备审美素养与创造力的要求。甚至,存在这样一种遴选设计人才的指标,即设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够具备良好甚至一般的造型基本功,即足以满足艺术设计的实用需求。设计艺术教育过度的功能和实用取向,在20 世纪60 年代始饱受诟病,其后,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思想日渐发展并成为西方艺术教育的主流。这里的综合式教育,可以理解成一种观念上的“艺术+”:既是各艺术专业门类和其他学科的多元交叉和互动互生,又是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高度专业化,日益造成相对封闭、隔离、僵化的生态,而从艺术专业的自足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有机和谐的生态关系,能为艺术专业的发展,从外部系统注入新鲜的生命能量。以山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的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其特色举措为打通文、史、哲、艺专业壁垒,在院系之间,实现跨学科的自由遴选。促使艺术及其他学科专业破除能量交互的系统间壁垒,正是大生态观下的“艺术+”的具体呈现。

(三)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态化建设

若只考量专业建设的宏大目标,而忽略作为个体生态系统的人的和谐、平衡,则有悖于生态观的基本逻辑——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因子不能被忽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应该明确的。滕守尧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所造就的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正是信息社会欢迎的人才……有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相互联系和对话,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发现’的人。”这正是综合类高校艺术所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内涵的演绎方式表达。在普泛意义上,首先应该是培养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人才;其次是具有充分审美自觉、审美自足的专业人才;再次是具有综合学养,道技贯通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文中所涉及的几所高校,反映于人才培养方案,都有生态化建设思路的具体应对。山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始终坚持以文史哲为通识课程,打通专业界限,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打造“道技并重”“知行合一”的人;浙江科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招生公众号中,饶有意趣地表达了人才培养定位——“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艺术界里的‘工科生’——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业+美感+艺术”,这或可转译为,培养有扎实工学技能、优良审美素养、艺术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正是面向人的、科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观念之折射。

三、中观上教育生态观的纳入

(一)外部环境资源的生态化

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开设,较之于专业艺术院校,往往具有良好的综合资源与平台优势。专业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如能基于高校本身的平台传统和特色资源,打好组合拳,会实现1+1>2的显著后效。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其前身是有124年办学传统的“蚕学馆”,在对接文化遗产和国内外艺术设计前沿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及将传统文化和时尚创意理念、高端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科研特色。“开放性”层面而言,其协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拥有“丝绸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数字化纺织技术”等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基地,人才培养视野开阔,对其传统专业和资源优势并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发展传统专业;而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层面上,能从其传统优秀资源中明确“艺术+”的目标和思路,艺工结合,艺技结合,将传统的扎实底蕴,以新的样态持续发扬光大。

从宏观意义上看,教育对象和教育区域资源关系的考量也是须发力的要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除了结合高校自身优质传统与特色资源,还可从区域文化特色中寻求物、能、信息的输入。如太原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拓展课程中,设置了民乐赏析、山西民歌赏析、山西地方音乐等课程,有梯度地实现了与区域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专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如山西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专业改革秉持“道技并重”的观念,利用区域文化特色,让学生走出校园,用镜头和文字去观察、接触并思考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利用电视台、平遥国际电影节等有效平台,搭建起“学校-社会”综合教学实践体系。个体的教育发展须保持与地域文化资源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以源源不竭地构建生态新平衡。

(二)人才培养内部体系的生态化。

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的人才培养系统,意味着无论在高校的类型定位,还是在人才培养构架,抑或是师资构成方面,都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也意味着其各个构成要素是齐全完备的,能在系统内部做到自适和平衡,并能具备内部能量开放性输出与吸纳的生命活力。如20余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经历了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取到特色稳固,再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学科群建设新赋能。在保持和发展丝绸纺织服装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学科、新专业,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其始终保持由内而外,又由外及内,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到特色专业群联动,再到龙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并向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能量辐射的动态过程,逐渐成就了工业、产品、服装设计等国家级一流专业;而设计学博士点的新设立,将能在培养专业人才的纵向维度,注入更优质的生态能量。这正是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生态循环。

四、微观教学实践层面的生态观纳入

教学实践层面上,教学的结构组织、内容组织、方法安排也都可以融入生态观念和方法论。其间,以对话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实践方法,都是较为典型的具有一定的生态教育导向和生态观渗透。此间,对话式教学十分值得言说:教育教学的一对关系范畴(教学——接受)可视为和谐一体、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与其说这对范畴是二元性的相对关系,毋宁视为一种动态对话的关系,可一边聆听——教导模式,为师生教学相长、彼此促发的循环互动。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导因子,变为教学生态中的共生因子,通过能量、信息的输入,促成另一共生因子——学生的信息反馈和能量流动,并以新一波能量、信息的流动,令对话性教学得以循环开展,构建出一种小开放——大循环的对话生态。这一生态使知识传递、素能培养的过程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对称性;使师生关系愈加呈现出一种平等性;在教学机制上持续导向一种循环性、对话性。此外,传统意义纲举目张的课程设置,具有完整的学理逻辑和稳定的可执行性,但也可能导致教学组织的刻板和僵化,不妨可调整分散的单元式教学,科学地寻找新的主线串联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生态性重组。尤其是对实操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或高阶艺术实践课程,将单元、条目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变为更具活性、动态性的主题式教学,并可鼓励学生融合多元的学科视野、学科知识、方法,以促成问题的多元认知和解决。

在微观意义上教学实践的智慧积累中,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生态管理路,这里挂一漏万地总结出一些基本原则:符合教学目标生态系统的需求,合理制定和选择教学的最终目标,组织协调好多种有效方法,以促成教学目标的优质完成;秉持对学生的生态发展负责的态度,课堂教学围绕着“人”这一根本生态因子,始终持有发展、科学、整体性立场对待教育教学;对“教学相长”这一逻辑的生态特质持有深刻的理解,保持教与学之间流动开放的对话性;协同系统内外各方因素,协同教学育人,从而培养能够有持续发展能力、智慧的、健全的、和谐的人。

猜你喜欢

生态专业艺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