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间窗rt-PA 静脉溶栓在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22-08-19蒋春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3期
关键词:基底溶栓脑梗死

蒋春玲

脑梗死发生与脑部血管内膜损伤或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危害性极高。其中,椎-基底动脉由于解剖结构特殊,其预后普遍差于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相关研究指出[1],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病死率高达85%~95%。在临床上,此类疾病多以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主,可有效促进血供恢复、减少脑组织损伤[2]。但是,该疗法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窗密切相关,而如何正确作出时间窗判断一直是学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所收治的70 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评估不同时间窗的疗效差异。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 例。研究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56~79 岁,平均年龄(67.20±5.15)岁。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7~81 岁,平均年龄(67.13±5.1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椎-基底动脉脑梗死[3];②发病时间均在9.0 h内;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出血病史者;②多次发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极高危高血压疾病者;④已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⑤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rt-PA 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4.5 h 内实施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发病4.5~9.0 h内实施治疗。具体如下:rt-PA 0.9 mg/kg,最大剂量控制在90 mg 以下,10%药品通过注射器缓慢推注,90%予以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5 h。24 h 后予以凝血四项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后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 U/次,3 次/d;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 次/d,共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随访3 个月,在治疗前、治疗2 周后、治疗3 个月后采用NIHSS 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采用BI 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另外,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血管再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3 个月后,研究组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3 个月后,研究组BI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比较,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而言,由于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治疗多以尽快恢复缺血病灶血流供应为基本原则。其中,rt-PA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延缓病情进展、挽救患者生命具有积极意义[6,7]。但值得注意的是,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和个体特征、闭塞血管及溶栓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有关溶栓时间选择一直是学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相关研究认为[8],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仅能存活6 h 左右。一直以来,上述研究结论被视作溶栓治疗时间窗确定的依据。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发病4.5 h 内行溶栓治疗效果最为确切,而4.5~9.0 h 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则仍存在一定争议,尚无统一结论。林荣增[9]研究指出,选用rt-PA溶栓治疗时,将时间窗扩大至9 h仍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其治疗3 个月后NIHSS 评分为(2.22±1.42)分、BI 评分为(70.93±17.59)分,且仅出现2 例脑出血,治疗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3 个月后,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神经缺损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说明时间窗扩大至9 h 仍可以促进缺血部位血氧供应,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2 周、3 个月后,两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相当,这可能与其神经功能康复水平相当等因素相关。最后一组数据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具有较高安全性,说明扩大至9 h 溶栓治疗仍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应用价值。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扩大至9 h,仍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在严格遵循溶栓治疗指征前提下,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基底溶栓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