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及误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06郭晓婧曹军英
郭晓婧, 张 筠, 于 馨, 李 玥, 雷 裕, 张 萌, 曹军英
1. 北部战区总医院 超声诊断科,辽宁 沈阳110016;2. 大连医科大学北部战区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辽宁 沈阳110016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好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 位[1]。 尽管超声、X 线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对诊断乳腺癌各有优点,但超声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其独特优势[2],不仅可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做出准确评估[3],还对致密性乳腺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已成为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4]。 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仍有一少部分乳腺癌被超声误诊。 乳腺癌转移性高,及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5]。 本研究收集125 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完整超声资料及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被误诊的IDC 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影响因素,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参考,避免延误患者治疗最佳时机。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自2020 年8 月至2021 年12 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且病理证实为IDC的12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女性;(2)首次发现乳腺肿物;(3)既往未行恶性肿瘤药物或手术治疗;(4)在本院行超声检查;(5)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未行手术病理检查;(2)有严重精神障碍及其他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使用GE Logiq E9、Phlips EPIQ 7、Phlips IU22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5 ~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双臂向上自然抬起抱头,充分显露双侧乳房及腋下,从外上象限开始,以患者乳头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扫查,采用顺时针方向扫查1 周与逆时针方向扫查1 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扫查。 扫查范围包括乳腺四个象限,乳头后方及胸骨旁、锁骨下及双侧腋窝淋巴结区域,观察层次包括皮肤层、皮下脂肪层、乳腺腺体层以及乳腺后间隙。 在确定肿块位置后,集中扫查患病部位,观察并记录病灶大小、边界、形态、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衰减、晕环、微钙化,观察胸骨旁、锁骨下及腋窝是否有可疑淋巴结。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按照Adler 分级法评估所有肿块内部血供丰富程度,无血流信号及≤2 个点状血流为乏血供,其余情况为富血供。 所有患者的超声结果由3 名超声主治及以上医师进行检查并记录信息,若有意见不统一,则再次进行检查直至达成一致。 依据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组[6],将超声诊断结果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C 类及以上类别,即怀疑肿块恶性可能性大[4],此类患者视为结果一致,设分为A 组(n =108);将超声诊断结果为BI-RADS 4A 类及以下类别,即考虑肿块良性可能性大,此类患者视为结果不一致,设分为B 组(n =17)。
1.3 观察指标 收集纳入患者的超声及临床资料,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情况、内部血流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症状、组织学分级及患者的年龄情况。 其中,组织学分级采用诺丁汉分级系统(the nottingham modification of the scarff-bloom-richardsan grading system,NGS)[7]分为NGS Ⅰ级、NGS Ⅱ级、NGS Ⅲ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Z 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法。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A 组与B 组患者在年龄分布、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例(百分率/%)
2.2 两组患者超声图像特点及结果比较 125 例IDC 患者中,多发性病灶38 例(30.4%),单发性病灶87 例(69.6%)。 A 组108 例,B 组17 例,误诊率为13.6%(17/125)。 其中,A 组患者肿块分布情况如下:右乳57 例,左乳51 例;外上象限23 例,外下象限25 例,内上象限27 例,内下象限28 例,乳头后方5 例;B 组患者肿块分布如下:右乳10 例,左乳7 例;外上象限6 例,外下象限5 例,内上象限2 例,内下象限3 例,乳头后方1 例。 两组在边界、形态、高回声晕环、微钙化、血供情况及可疑淋巴结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两组患者超声征象在内部回声情况、后方回声、纵横比>1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A 组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微钙化,富血供;B 组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少见微钙化,乏血供。 见图1、2。
表2 两组患者超声图像特点比较/例(百分率/%)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8-11],严重威胁我国女性身体健康,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临床上普遍认为,初潮早、月经周期短、无哺乳史、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均可导致乳腺癌患病概率的增加[12-14]。 何明艳等[15]研究报道,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病死率上升趋势明显。 因此,在疾病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尽早让患者接受适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16]。
目前,临床医师常结合患者的自身症状、临床查体、疾病史、家族史、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及分子分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乳腺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红外线检查、超声检查、X 线钼靶及磁共振等。 超声检查具有可实时动态观察、无创伤性、无辐射性、易于重复操作等优点。 乳腺超声检查,可对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血供、有无淋巴结的转移等做出评估,并且可准确的为临床确定肿块位置、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但常规超声检查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面对不典型或早期乳腺癌患者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误诊与漏诊。谭蜀川等[17]研究报道,单纯使用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容易将早期较小的乳腺癌病灶误诊为良性,也容易将一些内部有液化或感染的病灶误诊为恶性;将常规超声与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系统、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相结合组成多模态超声,可从不同层面对乳腺肿块进行更客观、全面的诊断,可有效地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本研究中,乳腺超声检查对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检出率,准确率可达86.4%,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13.6%)。 通过比较A 组与B 组的超声图像特征发现,A 组病灶多表现为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可呈毛刺征或蟹足征)、内部呈不均匀弱回声、微钙化、可疑异常淋巴结、具有丰富血流信号;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特点,发现A 组年龄高于B 组,组织学分级更高。 综合分析B 组误诊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部分患者较年轻,超声诊断医师在检查时过多的考虑了年龄因素;(2)肿块图像存在典型乳腺肿块良性征象,有些肿块表现为肿块较小(肿块直径<2 cm)、边缘清楚、形态规则、无微钙化、无晕环、无后方回声衰减、无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不丰富等特点,易造成错误诊断;(3)部分患者为多发肿块,存在良恶性并存的现象,按照定性思维导致诊断出现误差。 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多发的肿块时,应逐一认真对待,不能以偏概全,避免误诊。
综上所述,肿块超声声像图缺乏恶性特征是IDC 误诊的主要因素。 临床上当遇到年龄较小(年龄<35 岁)、无家族史及肿瘤史、病灶有良性特征的患者,在超声检查时应提高警惕,慎重诊断,争取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