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馆功能的原景与愿景
——以天津市为例

2022-08-05张月光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资料室修志方志

◎张月光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天津 30019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来,方志资料的保存逐渐成为方志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为了收藏和开发利用方志文献,全国地方志系统开始动议建设方志馆,方志馆建设逐渐被方志界所重视。新方志编修40多年来,方志馆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在三个历史过程中方志馆功能和作用不断变化和充实。

一、方志馆初期功用为资料室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大规模地开展首轮新方志编修,为了完成修志任务,搞好地方志工作和方志理论研究,各地区方志办都设立了方志专业图书资料室,承担向本区域修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图书资料及方志情报信息的重要职责。

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之初,设立方志资料室,为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修志人员和各级承修单位参与修志的工作者提供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以文字资料和照片资料为主。地方志不仅要记载以往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记载当代所发生的各种事实,因而所需的资料,除收集历代历史文献资料外,更注重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的资料,还包括文档资料、报刊资料、图书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的口碑资料,同时兼顾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等。藏书结构有主有次,集特色、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合理化藏书结构。

首轮修志中,天津市方志办资料室确定了旧方志在首轮修志工作中特殊的资料地位,对旧方志的收藏在资料的征集中占据了首要位置。由于旧方志版本不可多得,除了对一些旧志进行复制外,在天津市图书馆的协助下,由南开大学来新夏先生牵头对天津市旧志进行点校出版;对1915年10月10日在天津创刊的《益世报》(是天津最有名的报纸之一,罗马天主教教会在华出版的中文日报)进行点校出版;向社会广泛搜集历史图片资料并编纂出版了《天津通志·照片志》;向各报社征集报纸;向电视台、电台征集录音录像资料;通过田野调查把天津地方史资料系统编辑成套《天津文化概览》出版发行。

资料室服务对象单一,最初只是为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人员、全市修志人员的修志工作和修志理论研究提供资料。随着修志工作的展开,逐渐兼顾为修志队伍提供培训资料,为社会研究方志的学者提供研究资料。在天津完成首轮修志工作中,资料室为修志工作的资料保障工作做出了成绩,并将首轮修志中向社会征集的文献资料予以收藏和积累,为新方志的编纂作了重要的资料准备。

进入21世纪初,天津市首轮修志接近尾声,随着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启动,需要资料室为修志工作提供丰富图书资料,优化藏书。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室不只是直接为其所属单位服务,也是本区域修志系统的资料中心,其收藏以地方志领域相关文献为主,地方志资料室的任务和服务对象需要打破单一局面,既要为本单位的业务人员和全市修志人员的修志工作以及修志理论研究提供资料保障,也要兼顾为全国的修志人员提供相关天津市地方特色方志资料的咨询。从发展的眼光看,地方志资料室应成为天津市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地方文献中心。因此,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室开始收藏已出版的本土志书和方志研究著作,反映当地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收藏本地正在发生和已发生的各种重大史实档案资料和地方报刊;收藏全国各地已出版的地方志书和方志研究著作、专业期刊;收藏经典工具书和与方志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收藏对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有历史价值的散落在珍藏爱好者手里的地方文献,并聘请专家深入到县、乡、街道、村基层收集散落民间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首轮修志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对方志工作的认可和重视。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出扩大资料室建设,2005年1月,天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关于调整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内设机构和编制并成立天津市地方志馆的批复》。方志馆成立初期,收藏以史志类书籍、刊物及各种其他文献为主,兼顾有关工作需要的图书,各类地方志、地方年鉴、地方政府公报、年报、地方报纸、期刊、各类地方普查资料、统计资料、专题汇编资料、工具书以及历代正史、野史、笔记、史学著作等各种文献和一些其他专业用书。方志馆方志类文献的收藏已形成系统:旧方志系列,新编地方志系列,地方年鉴系列,各种地情丛书系列,本区域出版的报纸、期刊等连续性资料,史料类书籍及史学著作;其他地方出版的涉及本地有关情况的书刊及与地方志业务有关的工具书;自然、地理、语言文字等相关系列图书。与全国各省地方志办公室交换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期刊5万册,成了天津市的全国地域文化资料的集中地。但此时的天津市方志馆虽有其名,向方志馆过渡条件尚未成熟。

二、方志馆中期功用为地情馆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条例》的这一规定成为全国各省方志馆建设及其定位的主要依据。

基于《条例》的规定,方志界对方志馆性质及功能开展讨论,形成诸多认识。在方志馆发展的初期,方志馆功用被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收藏志书、年鉴,存放志鉴编纂过程中的资料,安置方志数据库和网站,用于研究方志学、普及方志知识、交流方志工作经验;二是作为存放志书、年鉴、地方史、地情资料文献档案的永久性场馆;三是存史、资政决策、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建设地方志文献永久性保管基地、利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根据《条例》的规定,全国各省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始将建设方志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包括馆藏数目和方志馆建设面积的要求,这对各地方志资料室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由于第二轮修志工作重点是续修,资料重点向当代甚至向正在发生变化的地域、地情文献转移,天津市方志馆的职能和服务对象范围随之有所扩大。此时的服务对象转向为天津市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全市研究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有关人员以及企业家等对象服务。文献保持原有馆藏,职能和服务对象有所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一是坚持以地域特色为主,向系统、深入、全面发展:完成对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的收藏;完成部门志、企业志、乡镇志、街道志、学校志的征集;收集全国各省的省志、县志及其他志书系列;天津市及各省综合年鉴和区域年鉴。征集率达到80%。全市的重要报刊、政府公报、年报、市级统计资料;方志研究专著、方志专业期刊。征集率达到60%以上。二是坚持以修志工作为中心,采购利用率高的图书,每隔一段时间,广泛征求修志工作者的意见,制定图书采购的品种与数量,制定一年的藏书建设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及方向。与全国各地区保持图书交换,借鉴外省市馆藏建设先进经验,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规划方志馆系统建设方向,定期研究采购书刊的利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011年10月2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杭州方志馆设计方案论证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凡有条件建方志馆的地方,首先要把它建成地情馆、国情馆,利用方志馆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地情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2012年4月16日,朱佳木到北京市方志馆进行工作调研时又指出,要把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情展示中心,地情资料收藏、研究和咨询中心,地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爱国家、爱家乡、爱岗位的教育基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公众对文化建设充满新的期待,地方志信息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方志馆目标定位和功能设置亟待创新,需要成为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综合情况的地情展示中心。

2011年,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修订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三个中心、一个溯源地”,即到2015年,基本建成天津地方志编纂中心、天津地情资料整理中心、天津方志理论研究中心;到2020年,天津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成为天津市地情历史溯源地。市方志馆指导各区方志馆把志书中的内容制作地情展览,向人们普及地情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方志馆虽然功能和服务拓展许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还停留在原资料室的馆陈条件下。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组织各区和局委办修志负责人到江西省、广东省、云南省、深圳市等地专题学习参观方志馆建设后,开始着手挖掘天津地情资源,科学展示地域历史文化,建设存史育人资政、服务社会公众为宗旨的地情展示基地。到“十二五”末,天津市17个区中有5个区建成方志馆并有丰富馆藏和地情资料展陈,用沙盘、实物、模型、挂图、雕塑等展品,配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分门别类地介绍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通、地理、气候、物产等情况,开设地情知识讲座,与历史博物馆互补,成为当地独特文化现象的标志性场所。

2016年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制定“十三五”规划,规划中专项提到方志馆建设: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市和区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改扩建立项,努力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现状。开展数字方志馆建设,实现资料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使用便捷化,提高资料管理利用水平。规划中把方志馆建设的主要方向放在各区,并致力于改变当时不利方志馆建设的条件,力求把方志馆建设成为数字化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设施。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以西青区为样板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建设各村史志馆。2018年,西青区已有十多个村建成村史志馆,多数村史志馆运用高新技术、数字化手段,使地方志从单一平面走向多元立体,展陈从静态转为动态,观众与展陈内容形成互动,发挥了方志资源的史料价值,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天津市西青区凌庄子村史志馆通过沙盘复原了凌庄村20世纪90年代的村庄原貌,村里共有3238人149个姓氏,史志馆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再现每户村民的声音

三、方志馆未来发展的愿景

凌庄子村史志馆还原了原村口的小庙和老槐树

2017年6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该规定共20条,包括制定的依据与原则、方志馆概念与功能、方志馆建设规划与规模、方志馆建筑选址与设计、方志馆建筑标准与机构人员等。该规定对全国方志馆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指导和督促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馆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地情、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原则,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不断提升发展新认识,加强建设理念与活动方式的创新,把方志馆建设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构建起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体系。在注入新的功能后,方志馆建设要保存城市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创新发展方志文化,实现地方志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百姓共享方志文化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单一的展陈形式和活动内容不能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要求,需要不断拓展方志馆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文化产品的内容,丰富地方志产品的展现形式,推动产品走向社会大众,努力让方志文化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建立连接,多关注当地发展。

在西青区样板带动下,天津各地在原有方志馆建设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方志馆展陈以地情为主,呈现区域发展亮点,突出地方特色。2018年以来,西青区首先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建成方志馆,突破传统声音及影像的局限,再现人们记忆中的乡愁,运用方志文献和高科技的结合,翔实生动地展现历史信息的“原景”,观众利用观看“原景”感受历史。在运用“全息”数据化时代,观众不只是观看,而是走进“那个时代的景”,有那个时代的声音,有那个时代的人物,有那个时代的物件,有那个时代的环境,观众融进他们想“穿越”的“那个愿景”。方志馆建设采用虚拟与现实的不断融合是未来主流发展趋势。全息投影技术使虚拟角色更加形象、真实,更符合当代现代化的气息。参观的人们可以走进西北冰天雪地,拉着雪犁运输货物,感受当年杨柳青货郎跟随左宗棠西征军“赶大营”;人们可以拿起画笔,画出“杨柳青年画”;可以在打鱼船上,吼着当年的“渔工号子”行进在大运河上。

天津市西青区方志馆把古时使用的冰床制作实物模型,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参观者可驾驭冰床,在冰河上载运货物行进,如临其境

天津市西青区凌庄子村城镇化后,乡民们使用全息技术建造村史志馆,再现老一代村民的声音,村落中那口养育村民多年的老井,从利用《凌庄子村志》角度,进行布局建设,因地制宜地抓住关键要素,保留好历史脉络,留住村落味道、乡愁记忆、人文气息。村落不是拘泥于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也是村落中各种“重现”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原汁原味,独特性的细节融入,回味过往,希冀未来。让历史上的人发出历史声音,劳作动起来,民歌唱起来,船夫号子喊起来。飞舞的蝴蝶,袅袅升起的炊烟,生动而形象,立刻将观众带入历史剧情中,记住了乡愁,生出了“愿景”。随着乡村城镇化,村庄变化也已经是沧海桑田,方志馆的功能让这些历史生生不息,蔓延永恒。目前全息投影技术的投入成本较高,对一些外在条件的要求也较多,其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但虚拟角色与全息投影的技术结合已经相对成熟,并且运用面非常广。随着科技的进步,创作手段的持续更新与升级,全息投影技术会有更好地助力于方志馆建设。

从方志馆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来看,方志馆基本功能应该是推动地方志文化走向社会大众,把志书对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发展面貌作系统呈现,运用有效的形式对社会深度呈现地情特色文化,最大限度发挥方志资源利用价值,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展望未来,地方志事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需要“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进程中贡献方志力量,方志馆有望跨入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资料室修志方志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地方高校二级院系资料室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对于博物馆资料室服务建设的思考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香港圣保禄幼儿园的资料室
服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