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惠山祠堂群申遗
——2002—2014年惠山祠堂群保护与申遗的回顾
2022-08-05孙志亮
◎孙志亮
(江苏无锡 214000)
2000年年底,我在无锡市政府任副秘书长,收到市规划局转报园林局锡惠公园管理处《关于修复锡惠公园内主要景点规划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锡惠公园内16个祠堂、寄畅园二期的修复、天下第二泉的疏浚以及一些景点的整修等,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我从1983年起,一直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岗位上,对无锡的城市规划、建设有较深的感情,我深知报告中提到的16个祠堂,仅是惠山祠堂群在锡惠公园内的一小部分,而惠山祠堂群远不止这些祠堂。据相关史料记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一些有识之士曾向市人民委员会呼吁保留惠山祠堂,为此,1964年市人民委员会对惠山祠堂进行过调查。当时调查统计显示:惠山祠堂群共有祠堂810间、22042.2平方米。其中由房管部门接管的73间、2049.9平方米;由部队占用的331间、8858.9平方米;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的55间、1574.7平方米;由祠丁使用的138间、3008.9平方米;此外住户租用213间、6549.8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山的祠堂和古迹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21世纪之初,城市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和保护意识日渐强烈。
为加强对惠山古镇保护开发,2002年12月13日,无锡市政府决定成立无锡市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古镇办)。市政府的委派我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园林局、规划局、国土局及北塘区政府等9个单位为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园林局局长吴惠良兼任办公室主任。
工作小组成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对惠山祠堂群的保护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由园林局等成员单位及城建档案馆等对惠山祠堂群现状进行测绘,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拍摄照片记录下祠堂的原貌。我要求这些单位做到“在调查中发现,在发现中保护”。通过对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至锡山龙光塔北侧、北至通惠西路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惠山古镇现状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惠山祠堂群(包括锡惠公园内、惠山直街、横街、上河塘、下河塘和烧香浜)共有祠堂百余个,时间跨度自唐代至民国约1200余年,涵盖官设的公祠及民间联宗所建的私祠两大类别及神祠、墓祠、先贤祠、宗祠、忠孝节义祠、专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型的完整体系,有不同姓氏的主祭祀人物70余个,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的祠堂园林群落且密集分布的特点,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了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年轮,全面体现了祠堂祭祖尊贤,珍藏宗谱、修谱续谱,立家法、族规、家训,办教育、义庄,家族法庭及集会等功能,是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祠堂文化的杰出例证。在0.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集中了如此规模及类型的祠堂群,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型之全,尤其是大多数祠堂脱离宗族、家族的聚集地而成群聚集在惠山古镇,这种文化现象在国内外罕见,称得上世界独有。
20世纪50年代惠山街改造,沿街祠堂被大量拆除
在调查摸底有了初步结果的基础上,2003年3月27日,我主持召开了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作小组第一次成员会议,提出惠山古镇规划与保护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建设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中国名镇,争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确定规划建设范围,核心保护区(0.3平方公里)和风貌协调区(0.7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的性质为中国祠堂文化群落保护区和研究中国谱牒文化的基地,要求充分挖掘惠山古镇的文化内涵,将祠堂、园林、二泉、庙会、泥人等有机结合,凸显无锡地方特色,把惠山古镇做成无锡走向世界的品牌。我还就惠山古镇详细规划的深化、完善、报批,锡惠路改道方案的编制,用地及拆迁政策的研究等问题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分工要求。
2003年5月26日,我主持召开了古镇办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要针对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就近期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负责人及责任人,并通过建立例会制度检查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当前,仍然要把核心区内的祠堂情况作更深、更细、更实的调查摸底。要根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做好调查表的设计、汇总工作。二是要把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启动区涉及的有关事宜,提出一个完整方案,供领导研究决策。项目启动主要取决于规划,因此方案中要明确规划完成及报批时间、实施过程中需要市里协调解决的事项、提出修复建设概算、锡惠路改道规划方案、建设时间的计划安排、与63893部队用房的土地置换方式及政策、古镇保护建设与锡惠公园名胜区的关系、古镇保护建设的旅游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建议。三是要从惠山古镇保护建设的方针和总体要求出发,做好古镇保护建设的政策研究工作。政策研究要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既要保证古镇保护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又要经得起后人评说;既要考虑与全市有关政策的衔接,又要体现古镇保护和建设双重职能的个性化要求;既要考虑核心区的保护政策,又要考虑协调区的建设要求;既要考虑动迁安置政策,又要考虑为营造人气所需的留置政策;既要考虑面上保护建设的政策,又要考虑内部的操作规定和程序。四是为有利于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办公室的工作开展,办公室内部组织机构要围绕计划、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等职能,组建相关部门分类开展工作。办公地点要根据信息化要求,安装宽带网络,建立惠山古镇网站并实行内部联网。
正值我们对惠山古镇祠堂群的调查、测绘、规划等工作全面展开时,2003年6月6日,江苏省文化厅转发了国家文物局、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在正式申报新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前,各缔约国应将今后5—10年内有可能申报的遗产列入本国的预备名单,报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并要求各地“对照世界文化遗产入选原则,严格把关,申报和管理好遗产”。此通知的下发,与我们工作小组成立后第一次成员会议上提出的“争取将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定位吻合。为此,我在第一时间为市政府代拟报批文稿,2003年7月28日,无锡市人民政府以《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无锡惠山祠堂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请求,并附报惠山祠堂群概念性规划和详细规划。
惠山古镇靠山、近城、枕河,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是历史上无锡山水名城的缩影,由于其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保护修复的重要性、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惠山古镇的保护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古镇,这是一项以保护文化、历史为前提,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的重大而艰巨的文化保护建设工程,为此,我提出“全力求证,小心落笔;保护有据,发展入理;宁留残缺,不求圆满;精心运作,低调宣传”的32字工作方针,要求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对惠山古镇保护修复要慎之又慎,做到每做一项工程,都要反复推敲,寻找到保护建设依据,凡是保留下来的都要经得起历史考证;凡是新建的或拆除的都要符合惠山古镇的发展肌理,对一时找不到依据的或依据不充分的宁愿暂时放一放,待后人考证后再建设。我要求所做的工作,一定要让内行看了有门道,外行看了还想看;而我们本身则要“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脚踏实地,只做不说,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惠山古镇修复及申遗工作,不让文物贩子在我们修复过程中提前介入收购古镇内有价值的东西。
虽然我对申遗没有经验,但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惠山祠堂群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单位用地范围内祠堂(姓氏)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无锡市文化专项规划确定的市区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中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更是无锡唯一具有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惠山古镇保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我们要抱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小心翼翼地去保护修复,决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精心做,少受外界干扰。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把惠山古镇建设成无锡的一个露天历史博物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为此,我们在同济大学、无锡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惠山古镇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专门聘请有申遗经验的无锡籍资深规划专家、全国申遗评委会成员、云南丽江古城成功申遗负责人、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顾奇伟领衔编制惠山古镇保护建设规划,请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朱良文等协助编制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该规划于2005年4月14日经市政府批复同意。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惠山古镇经批准参加了此次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展”活动。我们提出要把惠山古镇建成研究中国儒家文化、中国谱牒文化的基地。大会对无锡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并看好,在大会会刊《申报世界遗产部分项目简介》中,无锡惠山祠堂群名列其中。同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保护世界共同遗产,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通栏标题下,刊登了我和古镇办主任吴惠良、园林局夏泉生副总工程师的三篇文章,题目分别为《整体着眼,以保护求发展》《无锡惠山祠堂群》和《研究祠堂中的特质文化》。文章在向世界表明我们惠山古镇申遗决心的同时,阐明了惠山古镇的申遗价值。
无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每年都将其列为无锡市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工程,2006年,又将其列为“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同年,“惠山镇祠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自2002年工作小组和古镇办成立至2014年年底,我带领工作小组及古镇办、祠堂文化研究会,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完整性、原真性、唯一性”的申遗原则,做了几件申遗的基础工作:
惠山古镇布局图(无锡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 提供)
一、全面完成惠山古镇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次的规划以及惠山古镇旅游策划方案,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编制了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通过省建设厅、文化厅的论证和市政府的审批;完成惠山古镇建设立项、定点、拆迁政策研究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实施了横街(秦园街)、直街(绣嶂街)、龙头河上下河塘两侧的修复,全面保护惠山祠堂文化和山水文化,形成了一条初步的参观线路。我们从规划论证到核心区建设、重要节点的修复都力求完美,努力使保护工程经得起百姓、专家和历史的检验,为惠山古镇修复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使原汁原味的惠山古镇核心区初具规模,先后获得了“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和“国家文化保护最佳工程”等荣誉。
二、调整城市干道锡惠路走向,确保惠山古镇核心区的完整性。按照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惠山古镇0.3平方公里核心区中有一条横穿核心区的城市干道锡惠路,把祠堂群分为两半。为了保持惠山古镇0.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的完整性,我提出一定要调整锡惠路的走向,把原锡惠路向北外移至0.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以外,确保核心保护区成为一个整体。稍有规划常识的人都知道,要修改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路网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绝非易事。我反复宣传完整性、原真性、唯一性对于惠山祠堂群申遗的重要意义,与相关部门进行技术上的探讨,提出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干道锡惠路进行改道的方案,即原锡惠路调整为步行街,新锡惠路(现名宝善街)向北移至核心区外侧。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最后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市政府以锡政发[2005]108号文件批准调整后的详细规划。现按调整方案实施到位的古华山路(规划中称新锡惠路),既保持了核心保护区的完整性,改善了锡山大桥西堍的区域交通,又方便了市民出行及游客到惠山古镇游览。
三、为确保遗产的原真性、唯一性,专门研究制定并出台古街区拆迁办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惠山古镇的居住户和单位占据的祠堂建筑或院落中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而当时无锡的拆迁办法是拆迁公司把住户、单位迁走后,就把房子推倒拆掉,回收残值抵充拆迁人工费,即政府对拆迁公司支付人工劳务费的方式采用的是以料顶费。我意识到惠山古镇内每一座祠堂、每一幢老建筑的价值,它们是申遗的载体,决定要从源头上保护这些珍贵的载体。为此,在工作小组完成现状调查后,我就会同市法制办、建设局、园林局等部门,成立一个政策研究组,学习苏州等文物保护较好地区的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出台了古街区的拆迁办法(后来纳入《无锡市古街区拆迁办法》)。这个古街区拆迁办法规定,惠山古镇的拆迁,仅是搬迁单位和住户,不是拆迁建筑。拆迁公司只要按古镇办和拆迁公司签订的搬迁劳务合同,按只动迁、不拆房的搬迁原则,负责把住户、单位搬出去,不允许拆迁公司推倒旧房子回收残值,由政府专门划拨经费给拆迁公司支付人工费。当建筑内住户、单位搬出后,就由古建筑维修施工单位进场,按设计原汁原味修复这些老房子。许多被居民、单位埋在地下、藏在墙内、封在吊顶内有价值的东西,如周敦颐祠堂、顾可久祠、杨藕芳祠、范文正祠、陆宣公祠等内部的大量院落、古井、古碑、石刻,包括皇帝的御碑、精美的藻井等,因为拆迁时没有通过推倒房子回收残值,而由专业维修人员负责修缮,致使这些宝贝得以幸存,成为如今申遗的重要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遗产的原真性。
根据“千人报德坊”复建的“人杰地灵坊” (无锡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 提供)
四、为做到修旧如旧,大量收购旧材料。我在对惠山古镇保护修复之前就定下了“古镇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我认为遗产保护,不是建造仿古的新建筑。21世纪之初,正值全国旧城改造、农村拆旧建新高潮,我要求古镇办借此机会,连续几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地区拆迁工地,有目的地收购了大量旧石料、旧的房屋构架材料。现在大家看到的修复后的惠山古镇绣嶂街、秦园街、上河塘、下河塘路面,整修后的寺塘泾(又称惠山浜)河道驳岸,恢复后的“九嶂翠峰”“惠麓钟灵”等牌坊,修缮的祠堂及许多古桥、古园、古井等,大多是用收购来的旧材料、旧石板、古牌坊、古井圈、古桥、旧门窗建设而成,修旧如旧,有别于仿古的新建筑。此外,在修复工程中,我们还坚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建筑、老基础,如把明代“千人报德坊”(又称“人杰地灵坊”)的巨大构件在原地挖了出来。“千人报德坊”是为明代无锡籍著名诗人、书画家邹迪光(1550—1626)所立。邹迪光曾任工部主事、福建湖广按察使、提学副使等职,在任时选拔了一批栋梁之材,在他辞职还乡时,竟有千余名学生前来送行,并集资在无锡惠山龙头河下建了一座“千人报德坊”以作纪念。在对惠山古镇保护修复的规划过程中,专家、学者经研究发现,惠山古镇历史上先后共有28座牌坊,而“千人报德坊”称之为“惠山第一坊”,专家提出,应该首先恢复建设该坊。祠堂文化研究会通过台湾无锡同乡会获得摄于1920年的千人报德坊牌坊老照片。古镇办一方面委托设计部门依据老照片进行牌坊设计,另一方面继续访问“老惠山”。通过大量实地走访,获悉20世纪50年代初,鉴于牌坊石料风化严重,摇摇欲坠,为了确保行人安全,当地一些好心人便拆除牌坊。但因受当时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牌坊仅是用绳索等简陋工具拉倒,被拉倒的石料并未远运。我要求古镇办在市文管委的指导下,组织古建专业队伍不用大型机械设备,用人工作业法进行考古挖掘,在上下河塘两侧挖掘出原坊原构件14件,其中4根主石柱完好无损。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在“千人报德坊”原址修复现场举行了惠山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启动仪式。现在我们看到的修复后的三门四柱五楼式样、原汁原味的“千人报德坊”,就是在原位置、原基础,主要用挖出来的牌坊原石材构件恢复起来的,重现了古牌坊的风貌,保持了文物的原真性。
五、置换部队营房,搬迁旅游职中,修复重点祠堂,保持古镇核心区的完整性。经调查发现,63983部队营房占据了古镇上河塘的留耕草堂、紫阳书院和下河塘的杨藕芳祠、顾可久祠等核心区的16座祠堂,旅游职中占用了惠山园、李公祠、赵宗白祠3座祠堂,严重影响古镇修复的完整性。因此,63893部队所占南卫营的营房必须整体置换,旅游职中必须整体搬迁。2004年9月11日,我在63983部队党委会议室主持召开解放军63983部队南院土地置换和搬迁安置补偿问题专题协调会议,本着“置换一点,完善一片”的原则,提出为有利于部队未来发展和整体布局规划的完整性,将部队北院西北侧惠钱路、快速内环规划道路内用地置换给部队,无锡市政府通过搬迁无线电五厂、协联针织有限公司、纸盒厂、巨龙塑化公司,搬迁沿惠钱路、通惠路的居民,使部队原来零星分散的用地与北院归并成完整的一块,有利其布局,且便于使用和管理。为确保核心区内的16座祠堂得到全面修复,部队让出南院(包括部队招待所以及惠山古镇范围内的部队全部建筑和用地)。此外,通过搬迁旅游职中至北塘黄巷,使惠山园、李公祠等得以全面修复,旅游职中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惠山古镇的中心地标——绣嶂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网)
六、开展惠山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2004年8月,无锡市民政局批复成立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由我担任会长。研究会的主要职能是:以挖掘研究祠堂文化,倡导传统人文美德,传承和谐道德风尚为主旨,为惠山祠堂群修复建设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化依据,为推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服务。我以祠堂文化研究会为平台,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研究、服务、参谋工作,积极配合古镇的保护修复工作:一是深入祠堂进行文化研究,为惠山祠堂修复和申遗提供依据。完成了《惠山祠堂群基本类型的分类研究》专题报告,成为惠山古镇申遗的核心内容,提供了2004年以来惠山古镇的申遗资料、文献20余册(份),还提交了50座祠堂基本情况的介绍文本。二是以惠山祠堂保护建设为主题,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惠山祠堂群保护建设和功能定位作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并通过经常深入到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力求使祠堂修旧如旧,保护历史原貌。例如在非遗馆、诗塚文化景观、东岳庙、留耕草堂、紫阳书院、杨藕芳祠、顾可久祠、范仲淹祠、陆宣公祠、徐氏祠堂等重要祠堂的修复布展中,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做到既尊重历史资料,又科学合理定位。三是组织数百名资深会员,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祠堂、谱牒以及姓氏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研究每座祠堂的文化内涵,提炼个性和特色。如李文扬撰写了130余万字的《惠山祠堂人物故事》,收集了138位与惠山祠堂有关的历史名人和地方先贤的故事,为申遗提供了重要的祠堂祭祀人物线索。四是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组织编辑出版祠堂保护建设的重点研究成果系列丛书。有《锡山秦氏寄畅园历史文献长编》《锡山旧闻》《无锡嵇氏传芳集》《〈启祯野乘〉与东林》,为惠山古镇祠堂文化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文献资料。五是注重收集流散在民间的有关文献资料,发掘和整理古籍,积累和丰富祠堂文化文献史料。如在惠山原居民大搬迁中发现的惠山祠堂祭祀的原始帖子(类似当今的通知书),弥足珍贵;征集到高攀龙的诗文手稿印本、钱基博的《酬世文范》誊印本、钱钟书的《石语》手稿印本、云南腾冲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等。加大对惠山古镇以及吴地文化有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复制了重要的文献资料100多种、300多册。六是办好会刊《祠堂博览》。《祠堂博览》是国内唯一以祠堂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特色刊物,至2014年底共出版50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得到省内外同行的肯定和支持,相关机构和读者把它作为文献资料收藏。七是重视和加强分会工作,发挥各分会积极作用。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姓氏组建分会,多方位引导各分会开展研究和各项活动。现分会总数已达32个。充分调动各分会的积极作用,全面开展祠堂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为惠山祠堂群的保护建设寻求更多的史证。正确引导各分会积极探索民办公助管理使用祠堂的途径,力求恢复祠堂文化的原始属性。各分会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开展多项研究工作、族谊活动(如“成人礼”)和清明、冬至祭祀活动。八是积极抢救保护牒谱,指导民间修谱续谱。积极做好谱牒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收集、整理家谱中的文化信息资源,着力抓好修谱指导工作,使民间修谱走上教化宗亲、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轨道。至2014年共收藏75个姓氏捐赠的各种家谱(宗谱)达300余部。九是认真做好寻根问祖接待工作,积极收集祠堂文化信息。随着惠山祠堂群的逐步对外开放,观祠堂、寻祠堂、研究祠堂的游客及觅家谱、续世系、寻根问祖的造访者络绎不绝。研究会成立10余年间,先后接待中国徽州学会考察团、河南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尤宗祥先生、泰国华仲厚老先生、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研究员钱正民,上海史氏家族代表,常州虞氏、陆氏以及云南昆明的王氏,福建武夷山的刘氏宗亲等来访者2.6万人次。一批造访者主动提供了自己家族宗祠的文献资料,如邹氏先祖神位、《锡山陆氏宗谱》古谱和元代画坛宗师黄公望高仿真《富春山居图》合璧山水长卷等。通过相互交流,研究会的信息资料不断增加。十是深入调查,为抢救保护惠山古镇的“老惠山”“老祠丁”“老字号店”,充分发挥“三老”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老惠山”和“老祠丁”是活的文化、活的词典,是惠山古镇保护修复的宝贵财富,我们上门采访,采集录像,留下珍贵的祠堂文化史实;老字号店是反映惠山特色的,是惠山古镇业态的主角。我们为了保护“三老”权益,建议政策向“三老”倾斜,给惠山“三老”予以支持和扶持。
惠山祠堂群(陈 平 摄)
2008年10月,市政府召开惠山古镇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建设协调会议,将惠山古镇的保护建设责任主体变更为北塘区、园林局,建立以北塘区为主、园林总公司参股的企业化运作公司惠山古镇保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街公司),作为惠山古镇修复建设的统一平台。北塘区和古街公司聘请我担任惠山古镇保护建设总顾问,并继续兼任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帮助新的责任主体开展工作。
在2008年以后的几年中,北塘区及古街公司在工作小组和古镇办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沿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积极推进保护修复工作的进行。继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惠山祠堂群参加“世界遗产展”活动后,2012年11月,中国世界遗产会议在北京召开,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的民族与文化”的别称入选,成为中国45个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之一。(注:2015年,改以惠山古镇名义加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
2013年,无锡市政府决定将惠山古镇的保护建设责任主体由北塘区变更为无锡市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继续推进惠山古镇的保护建设和惠山祠堂群的申遗工作。回首走过的12年,惠山古镇保护建设责任主体从无锡市惠山古镇建设保护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到北塘区、园林局,再到现在文旅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对惠山祠堂群申遗的认识越来越统一,大家都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共同的目标,承前启后,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作为当时提出惠山祠堂群申遗的原经手人之一,我看到了惠山祠堂群申遗的曙光。
申遗的道路是漫长的,艰辛的,我坚信,只要始终坚持申遗标准,强化惠山祠堂群的个性特点,继续加强对祠堂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提炼祠堂群的突出价值,发挥宗祠牒谱文化的作用,同时继续做好祠堂修复和业态布局,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申遗工作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