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4-12-12席国维杨平
席国维+杨平
[摘 要]本文实事求是地提出第二轮修志的过程上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为修好二轮志书做了方法上的探讨,标明修志同仁在实践中的职业思考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第二轮修志;实践与认识
接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轮修志工作,第二轮续志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已经10年余了,工作实践发生了诸多变化。二轮修志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认识。
一、法规性的纲要为第二轮修志指明了方向
《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办发〔2006〕467号)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是地方志事业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大事件。学习好、宣传好、执行好《条例》,对确保二轮修志的顺利开展和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当前应抓住《条例》颁布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依法修志环境。首先,要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要通过专题学习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宣传、学习《条例》,提高社会对《条例》的了解和对修志工作的认知度、认同感。伊春市南岔区地方志办公室在门户网站上介绍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内容和修志知识;在公共场所悬挂横幅标语;增加了广大市民对修志认识,引起很大的反响。其次,按着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关于进行《条例》贯彻落实通知”,依照其督查工作的任务,我办进行了认真落实,并提请区人大、政协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由政府部门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查《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情况,二轮修志的开展情况;重点督查地方志工作的“一纳入、五到位”情况,以保障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增强了修志机构和广大方志工作者强烈的“依法修志”意识,做依法修志的楷模。一是进一步明确《条例》中规定的各级政府和地方志部门在修志方面的职责,树立“不尽责就是不作为”的理念。由“被动修志”到“主动修志”的转变,地方志部门要实现由“要我修志”到“我要修志”的转变;二是牢牢把握《条例》中对修志业务方面的要求,比如第六条对志书质量的要求、第十二条对志书验收的规定、第十五条关于志书著作权的规定,都要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做依法修志的执行者,起到依法修志的表率作用。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修志工作的强有力基础
完善的组织形式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修志工作也是如此。首轮修志已经探索了一些成功的修志组织形式,但由于新一轮修志形式、任务和要求的变化,二轮修志的组织形式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编修体制。首轮修志中创立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委会和地方志部门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为保证三级志书编纂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种体制运行的特征是通过领导和会议来推动的。一个地方修志工作进展情况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地领导人对志书编纂重视程度,在组织上往往采取会议推动的方法。其结果,不仅各地之间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样,修志进程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单位,常由于领导的变动而直接影响修志进度。因此,随着《条例》的颁布,应变修志工作“依靠领导”为“依靠法制”,建立“法制保障,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委会和地方志部门组织实施”的新体制,真正做到依法修志。第二,各级地方志部门要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全员参与的修志格局。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不同在于,首轮修志时大多数修志机构是单独设立的,而现在多数是史志合一,地方志工作职能由一个办公室来承担。一部上百万字的志书仅靠一个办公室的两至三人承担,而且还有时间要求,显然不太现实。因此,一个区域内的具备修志能力的同志都参与到本轮修志中,形成“全员参与”的修志格局。同时,由责任编辑明确若干篇目,从业务指导到提交分志评审稿,责任到人,一包到底。这样做,既壮大了修志力量,又锻炼了队伍,还可以避免单位内部因忙闲不均所引起的矛盾。第三,要整合外部资源,发挥“内部”作用。聘用社会上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承担部分修志内容,特别是某一篇中的内部人士,以弥补自身人才和力量的不足。聘用人员可采用“坐班制”或“一事一聘制”。我们办公室把聘用的专家学者和老同志作为二轮修志的主力军,发挥他们应有作用是修整部志书的关键。
三、篇目设计科学合理是志书编修的关键
篇目是一本志书的蓝图和内容的概括。它在志书编写的起步阶段,是收集资料的提纲;在编写过程中,是编写的依据,志书成书后,又变成了目录。制定好篇目是编写好志书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轮志书篇目的设计,总体上应做到“一条主线、二个坚持、三个有利于”,即围绕改革开放主线,坚持志书体例、坚持不断创新,有利于内容的完整、有利于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有利于志书的编写和利用;防止四种错误倾向:一是仓促上马,论证不足,设计的篇目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指导修志工作的开展;二是认为要反复论证,迟迟拿不出来、发不下去;三是人云亦云,特色不够,平庸无奇;四是将资料征集篇目等同于成书篇目,拘泥呆板,不能根据情况变化适时更新。基于目前志书篇目已经成形,任何设计篇目在此不想赘述,笔者仅就两点再谈一些认识:
一是写好改革开放是第二轮修志的总体要求。二轮修志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修志工作,不单单是编一部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借鉴。因此,改革开放篇目的设置尤为重要,要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始终。目前改革篇目设置大致有三种具体方法,即集中、分散和集中加分散。笔者以为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设置方式。理由是集中设置可以集中鲜明地反映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主要措施和主要成果,有利于突出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与分散相结合写,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是与各行各业各部门紧密相关的,有利于突出改革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具体安排是首先在专记中设改革章,进行总体记述,以与首轮志书相区别,突出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其次是在凡涉及改革内容的分志篇目下设章、节,记述行业的改革情况。
二是关于反映地方特色。志书没有地方特色,就会形成“千志一面”,要形成特色首先要从篇目上反映,我们在设计《南岔区(林业局)志》(1986-2005)篇目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作了一些探索。
四、修志必须要有规范性
方志文化承传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优秀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有特殊的体例,独立的内容,独特的编纂方法,因而有自己的规范性要求。在首轮修志中,对于志书的规范有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二轮修志开展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又起草了《关于编写第二轮地方志书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我们以为,上述规范主要是对志书内容的规范要求比较多,目前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应对二轮志书的体式进行规范。志有志体,这一点,在首轮修志中处理的比较好,三级志书都是统一的篇章节体;可是二轮修志开展以来,在一片创新声中,志书的体例出现了三种形式:篇章节目体、条目体、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而且各自都认为自己的体式最好,引来争论声一片。我们并不反对创新和争鸣,创新和争鸣对出精品良志有百益而无一害。对于上述三种体式,应择优而用,笔者以为,如果志书层次较多,可以采用篇章节目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体式;即使都可以用,也应由省、市修志机构明确其中一种,以便执行。否则,将来二轮志书出版后,从体例上看可能会像地方志机构一样五花八门,给人感觉不严肃、不严谨。
关于规范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规范的统一性问题,以避免各级政府或地方志部门制定的规范相互抵触,造成在执行中的混乱。二是规范的执行力问题。由于许多规范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执行起来遭遇无限期拖延或不了了之。因此,重点要在规范的统一性和执行力上下功夫。我们以为,应由省、市指导下的统一规范。同时要加大对规范的检查力度,确保制定的规范条条落到实处。
五、把握修志的时间性与精品意识相统一出精品佳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明确提出:“对于修志来说,要做到‘又好又快就要把质量放在数量、进度的前面”,这是修志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我们以为,“好”实际是强调志书质量。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二轮修志应该把质量放在首位,已成为修志同仁的共识。要保证质量,首先要建立质量标准,一般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观点正确。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特别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既要讴歌三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又要客观适度地记录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过程和教训,这在志书的凡例中要明确规定。二是体例完备严谨。要做到严守志界,横排竖写、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述而不论,记事于叙述之中,详略得当,生不入传(也可在“人物篇”中概要论述模范人物事迹),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等;三是资料翔实可靠,达到全面、系统、真实、实用的要求;四是特色鲜明,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五是语言规范严谨。其次,要建立三大机制,确保质量。一是建立以主编责任制为龙头的一系列责任机制,包括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责任,撰稿、审稿人责任制等;二是建立严格的审查验收机制,包括分志稿和整部志书的审查验收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三是建立严格的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做好的要奖励,不好的要处罚。
“快”强调的是速度,即何时完成二轮修志。本轮修志不能象首轮修志那样,一本志书修2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出版的志书有的还存在史实不清、行文不规范等质量问题。我们以为,本轮修志应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编纂效率,力争用5-10年左右时间,早出书,出好书。为此,首先要制定一个好的“编纂方案”,对资料收集、长编和初稿的撰写、编辑校对、审查验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做到职责明确、环环紧扣、有序推进。其次,要加大培训和业务指导力度。由于参加本轮修志的人员大多数没有参加过首轮修志,要抓紧从首轮修志的人员中请聘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员,以老带新。所以,抓好二轮修志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是决定新一轮志书能否“又好又快”出版的关键所在。培训和业务指导,从内容上讲,包括修志的基本知识、资料的收集、资料长编和初稿的撰写;从对象上讲,包括主编的培训、编辑的培训及撰稿人的培训;从形式上讲,可以采用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研讨式培训等;从环节上讲,一般是在启动大会后即举办基本知识、资料的收集以及资料长编编写培训班,中间结合督查进行分类指导,最后结合推进会举办初稿撰写培训班;第三,把二轮修志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进行年度考核,严格按时序进度推进;第四,加强督查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第五,更要注意将要出版志书的单位的评议,派出人员参加评、听,从中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
总之,在二轮修志的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首轮修志积累的经验,发挥二轮修志在财力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提出新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完成一部佳作,唯有此,史志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