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山祠堂与江南家族孝悌文化

2022-08-05◎王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惠山孝悌孝子

◎王 辉

(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研究室,江苏无锡 214000)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自古将孝悌之道视为和谐之源、立身之本,《诗经》中便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在无锡,孝悌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历史博物馆”的惠山祠堂群中有一座至德祠,祭祀着江南始祖家族、《弟子规》中“兄弟睦,孝在中”的典型代表——泰伯、仲雍、季札。

早在3100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想传位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得知后,为维护家族团结和睦,主动让贤,最后南迁定居在梅里(今无锡新吴区梅村)一带,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吴地,形成了吴文化的雏形。《论语》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600多年后,仲雍第十九世孙吴王寿梦欲传位给四子季札,季札认为废长立幼会扰乱朝纲,谢绝了父亲,寿梦只得让长子诸樊继位。诸樊感激弟弟,决定再让位给季札,季札坚决不从。诸樊离世时,与两个弟弟馀祭、夷眜约定,互相传位,最后让季札接位。夷眜死后,季札又坚辞不受王位,保全了名节,也保持了泰伯家族的孝友传统。乾隆三十年(1765)檄建的惠山至德祠,专门供奉了泰伯、仲雍、季札之像。

至德祠泰伯殿(无锡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 提供)

泰伯、季札家族是无锡乃至江南孝悌文化的滥觞。受其影响,江南家族的孝悌之风一直都很兴盛,不仅绵延千年,且内涵丰富,极富地方特色。作为江南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惠山祠堂群不仅有至德祠,还有许多与孝悌文化相关的祠堂、遗迹、谱牒等文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中国古代尊崇的“天地君亲师”中,天、地、君、师都有了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地坛、故宫、孔庙),唯独“亲”还没有,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亲”字的物化代表,是中国特色宗族和姓氏文化的“活化石”。而孝悌文化正是“亲”文化的核心,也是惠山祠堂群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孝道观念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根本原因在于其符合中华民族的人性伦理和自然法则,体现着一个家庭世代传承的品质和修养。惠山的每一座祠堂,都是从一个家庭延伸,经过不断繁衍,渐渐成为一个家族的标志。祠堂虽以祭祀为表象,但其实质是对家族起到“祖宗一脉相承,子孙务行正路”的教化和训诫,以资子孙遵行、劝谕族人乡亲,其中蕴含的孝悌观念,正是这个家族家风中最核心、最美的传承,也为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化成为地方的孝悌文化。

惠山祠堂群中被誉为第一古祠的祠堂,是象征无锡孝文化的“华孝子祠”,祭祀着本埠最著名的孝子华宝。《南史·列传第六十三孝义上》载:“(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说的是华宝父亲华豪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随刘裕北伐。临行前,华豪告诉华宝:“待我得胜而归,就为你结发戴冠。”次年,刘裕攻取长安灭掉后秦。但是义熙十四年十一月,留守长安的晋军在青泥被赫连勃勃击败,华豪随右将军朱龄石向潼关撤退时战死沙场。噩耗传到无锡后,华宝痛不欲生。从此,他终身不戴冠、不娶妻,头上扎着双髻扮作童子,凡是亲戚朋友提到他父亲便号啕大哭,直到70岁去世。南齐高帝萧道成得知后,于建元三年(481),赐华宝“孝子”匾额。

华孝子祠(金石声 摄)

唐代,华宝家族后人将其位于惠山脚下的故宅改建为“华孝子祠”,祠中塑华宝像,童髻长须,巍然而坐。北宋时,邑人将华宝与《南齐书》所载无锡另两位孝子——怀母茹素的薛天生与念父不絮的刘怀胤、刘怀则兄弟合祀一处,称“三贤祠”。薛天生是南朝宋齐时无锡人,其母亲因夫丧只吃素食,他也效仿之,母亲死后,薛天生为纪念母亲终身不食鱼肉,把弟弟抚养成人。同时期的邑人刘怀胤,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弟弟刘怀则着丧服、不吃盐菜,即使天寒也不加衣服,长守父丧。南齐建元三年(481)时,朝廷对这几位孝悌之人一起“表其门闾”。

孝子华宝是无锡第一个被记入国史的“白身”,纵观《南齐书》,南朝齐整个无锡见传史册的人物也仅有三贤祠中的几位平头百姓。无锡三孝苦行僧式的孝悌之风看似迂腐不化,但在南朝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里,尤其是在刘宋皇室周而复始的父杀子、兄戮弟的恐怖氛围中,显得尤为可贵,取宋代之的萧齐王朝对其推崇备至,自有其政治深意。不难发现,尽管这些历史上的无锡孝子并没有功名或功勋,却凭孝之名流传千古,因孝之德载誉史册,为惠山祠堂群增添了一份至孝的文化,值得后人缅怀与纪念。

华宝后代不仅承袭了家族传统的孝悌思想,还逐步将这种“亲”上升为忠君之道。明清鼎革之际,江南生灵涂炭,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五,无锡百姓正在惠山祠堂附近的运河边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突然人声大哗,有人见到一使者快马飞驰入城径向县衙而去,百姓纷纷涌向县署,才知南京已被清军占领,刚才那人便是带敕书来锡勒令剃发的。不久,无锡民间爆发反剃发运动,华宝后代、曾任南明吏部员外郎的华允诚坚决不肯剃发,穿着大明衣冠闭门三年,后被人举报抓往县衙。县令苦口婆心劝允诚剃发,毫不奏效,于是将其押解到南京用刑,直至膝盖被踢碎、头发被拔光,允诚仍不就范,最终与其孙华尚濂一同就义。这种“入则孝,出则忠”的价值观念,在惠山的忠节祠、朱文公祠等祠堂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华孝子祠、三贤祠的影响下,惠山历代陆续涌现了许多孝子祠,堪称祠堂群中一景。其中蔡孝友祠是无锡“悌文化”的重要见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入无锡,世居控江门外的国子生蔡元锐、蔡元铎欲送父亲进城避难,谁知倭贼早已占领城郊,元铎只得扶父亲躲到屋顶,而元锐为掩护父兄,被倭寇抓获惨遭杀害。元锐女儿不愿被倭寇所辱,也投河自尽,丫鬟仆妇均随同自溺,其贞烈得到旌表,被载入县志烈女传。次日,以为兄长被抓走的元铎带重金去西门外倭寇营中赎人,不幸牺牲。二人友悌之德传遍四方,嘉靖三十八年(1559),朝廷特予以旌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裔孙蔡承烈奉檄建“孝友祠”予以纪念。

蔡氏兄弟家族孝友传家的家风,一直影响着后代,后世房产遍布北塘的“蔡半塘”家族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始终友爱家人、谦和低调,特别是经营粮行、堆栈的著名富商蔡缄三热心公益、和睦四邻。当时,蔡缄三手下伙计需要频繁进出老三里桥,时而与渔民发生争道纠纷。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921年,蔡缄三决定在老三里桥西面新建一座“砚坳桥”,由钱钟书之父钱基博作碑铭,百姓称之为“新三里桥”。蔡氏通过修建新桥,予民为便,解决了邻里、乡邑矛盾,折射出蔡家家风的友善与谦德。

蔡孝友祠(金石声 摄)

今日惠山祠堂群的秦园街上,有一座“孝友传家”牌坊。这座牌坊由乾隆御书所赐的“孝友传家”匾额而来。匾额原在寄畅园中秦氏双孝祠内,反映的是明成化年间秦家孝子秦旦、秦奭兄弟争相为父秦旭剜血治病、为母吮痈舐血治疗膝伤的感人故事。清咸丰年间,秦家又出了两个孝子,哥哥萼翘割股疗亲,弟弟芝珊万里寻亲至新疆乌鲁木齐,领父回乡。有祠联赞秦氏家族曰:“弟寻亲,兄疗亲,弟兄两难,洵足垂名千古;前双孝,后双孝,前后相继,尤钦媲美一门。”作为无锡著名的大家族,秦家不仅创建了美轮美奂的寄畅园,其仁孝友爱、诗礼传家的家风,也令这座江南名园与祠堂群在精神内质上融为一体,成为惠山一道独特的孝悌风景。

惠山祠堂渗透出的江南家族孝悌文化,散播影响着无锡各地,令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涌现出诸多孝子。比如,一些《二十四孝》传本认为,“刻木事亲”的丁兰是无锡荡口丁舍人。丁兰幼年丧父,事母如父,母亲去世后,又雕刻母亲木像,事母如存,被视为二十四孝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代表。而民国期间出现的《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中,亦有一位孝顺的无锡媳妇夏王氏。明人夏诚明因家贫长年离家谋生,妻子王氏靠日夜纺织,赚钱买粮侍奉公公和小姑,自己却偷偷地以糟糠和野菜充饥,直到一天小姑偶入厨下,见状感动大哭。乡人尊重王氏之孝,有位贡生每次路过王家门口,必于门外三揖以示敬意。此外,无锡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无锡一盲一哑两位孝子,盲者磨粉为业,侍奉母亲有孝行;哑者行乞以养母,母卒后,每食必祭母,十分难能可贵。

对于惠山祠堂群这样蕴含着丰沛的传统文化内质,稍有眼光的统治者是绝不会忽视的。清代康乾二帝分别六次南巡,各来惠山七次(一说乾隆曾来十一次)。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君王,二帝流连惠山,绝非游山玩水这么简单,显然别有深意。在平三藩、收台湾后,缓解满汉民族矛盾、恢复清初凋敝的民生成了康熙的第一要务。乾隆也是如此,在逐步平定大小金川、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后,重心回到治国理政上来,也需要蠲赋恩赏、优容士绅。可见,南巡是一项具有鲜明政治象征意义的活动,既是效仿古代贤君“问俗观风”,也是统治者向江南地区展示国本、家法的方式。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根本在于家。中华传统文化所谓的“家国天下”思想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的这种辩证关系,既是历朝历代开展地方治理的主要模式,也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惠山祠堂祭祀的诸多先贤,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都有着“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如“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它”的陆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等等。无锡人祭祀他们,是希望把家族的德行、家训与国家的德治、法治并行起来,让家国情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江南家族的孝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中国人最根本、深沉的精神追求。这也让中华伦理纲常思想的重要化身、代表亲文化家文化的惠山祠堂群不仅折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也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体现,逐步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成为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微观缩影。因此,作为水陆交通要冲、百姓精神家园、敬祖仰贤之地、孝悌文化典范的无锡惠山祠堂,得到康乾二帝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两位皇帝在此游山、品泉、观园的同时,也在惠山祠堂不断接见乡绅、旌尚忠孝、祭祀先贤。正是受此影响,康乾时期惠山重修、新建的各类祠堂多达80余座。

孝友传家继世长。惠山祠堂所传承、蕴含的江南家族孝悌文化、友睦情怀,至今依然影响着惠山、无锡乃至全国各地,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传统文化气质和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思想内涵。相信这样的人文特色和精神内核,将会对人类文化奇迹惠山祠堂群的申遗,起到非常积极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惠山孝悌孝子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病榻侍母
孝顺的定义
孝顺的定义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久病床前无“孝子”
孝子
惠山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