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
2022-08-04史淑洁
史淑洁 乙 胜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形成血栓,被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近年来,国内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高[2,3],轻则引起患肢出现轻微的肿胀和疼痛,重则引起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引起患者死亡。临床专家一直致力于探索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4,5]。国内西医专家将肝素等药物引入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但是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6,7]。中医认为该病属“股肿”“恶脉”的范畴,其病机为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主要包括湿热下注型、血脉瘀阻型、气虚湿阻型等不同证型。中医治疗均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号召,运用中医疗法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法越来越得到国民及临床医护人员的认可。截止到目前,国内董昌海等[8]已经将补阳还五汤应用到此疾病的预防治疗中,效果显著。补阳还五汤包括黄芪、地龙、红花等中药,具有定惊清热、通络散结等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98例研究对象均于寿光市某中医院医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术后患者中选取,选例时间为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主要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进行后续的分组,2组基本数据如下:对照组中26例为女患者,23例为患者,年龄范围为18~59岁,平均范围(51.32±2.35)岁。观察组中24例为女患者,25例为患者,年龄范围为18~57岁,平均范围(50.79±2.20)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以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计算比较后可发现,P>0.05,提示其基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而2组间可进行后续的比较分析。本研究已取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符合中、西医骨科疾病的诊断标准[9];以上提供的临床基础数据及资料均具备准确性及完整性者;此项研究均经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的相关文件。排除标准:研究期间患者病情恶化或因事退出研究;患者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患者合并其他严重骨关节疾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在使用药物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的检查,根据结果决定最终药物使用剂量及注射次数。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本组中汤剂处方由研究组专家参考相关专家进行原方整改,如下:黄芪50 g,地龙、红花、桃仁、当归尾、川芎各10 g,鸡血藤、赤芍、秦艽各15 g。将上述中药均统一加水500 ml煎至300 ml作为1剂,并早、中、晚分3次口服进行持续性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持续接受2周的治疗。
1.3.2 干预方法2组均于治疗期间实施穴位按摩,由医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患者的知觉意识、皮肤血运等基本情况,再对患者即将实施按摩的部位进行热敷20 min以后安排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操作,每天根据患者的情况于每天早晨和晚间入睡前对其双下肢和足底进行按摩,一般的按摩顺序遵从由下到上,力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为患者进行按摩时,由推拿专家按照三阴交、足三里、涌泉、阳陵泉、血海等穴位进行适度按摩,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耐受情况适当调整手法,并缓慢按摩患者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再完成所有的按摩活动之后,安排患者做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对于踝部可以根据关节特点进行环转和外翻等活动。穴位按摩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以揉、按、点为主要的按摩手法。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下肢周径差值的比较分析: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小腿周径(髌骨下缘10 cm处)及大腿周径(髌骨上缘15 cm 处)进行统一测量,并计算小腿和大腿周径差。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和血细胞比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比较分析: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以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变化,均统一通过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及后续分析。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分析: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其水平变化均统一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④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的比较分析:对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患肢肿胀程度进行统一评分并比较,主要依据自制量表进行,评分标准如下:分值范围为0~6分,其中最高分6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患者的患肢有明显肿胀感,小腿下段有轻度水肿症状;4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患者的患肢的肿胀感较轻微,足背、踝部有轻度水肿症状但并不严重,且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患者的患肢有轻微的肿胀感,但未见明显水肿现象,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并未造成严重影响;0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患者的患肢无肿胀感、无水肿症状,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表现越严重。
2 结果
2.1 下肢周径差值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值较治疗前,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呈现降低趋势(均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及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值对比
2.3 凝血指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FIB、D-D水平较治疗前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见表3。
2.4 患肢肿胀评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患肢肿胀评分较治疗前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见表4。
表2 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例,
表3 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对比 (例,
表4 2组患者患肢肿胀评分对比 (分,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取决于手术过程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还取决于患者术后制动,缺乏运动,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有关。为了有效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在为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结块”“瘀血”为静脉血栓的主要证型表现,“瘀血流注,亦发肿胀,瘀血久滞于经络”,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血液凝结于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过程中主要的原则应当是通络利湿、活血化瘀,并随症加减。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红花活血通经;桃仁、当归尾活血祛瘀;川芎、鸡血藤、赤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秦艽祛风湿、清湿热。通过对本研究结果分析可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的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值、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细胞比容、患肢肿胀评分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和下肢周径[10]。治疗方案中选用的黄芪和红花等药物均具有很强的活血化瘀疗效,地龙和当归尾具备通络、清热的疗效,经过中医专家的多次临床实践,多种中药汤剂的混合,能发挥出极强的活血化瘀、防治血液凝结之疗效,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加之治疗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穴位按摩,并选取患者双下肢中三阴交、足三里等重要的穴位[11],通过揉、按、点3种按摩手法对几大主要穴位进行刺激,有效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已达到改善血气运行,实现阴阳调节,进一步巩固汤剂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发挥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中的阿魏酸以及挥发油等成分可改善血小板的聚集过程,降低血液黏滞性,稳定凝血功能。通过对本研究结果分析可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FIB、D-D水平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处于较低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在有效防治血栓的同时,可减少血液凝结、血管通路阻塞的现象,各类中药的活血化瘀对于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血管的通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13]。
骨科术后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按摩可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对于其患肢肿胀程度可得到明显缓解,提高术后恢复效果,进而可有效预防并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程度,但是本研究中中医疗法的组合可以有效改善以往的治疗不佳之处,对于骨科术后患者更是一种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