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历史”窥见大舞台
——以课后服务项目“打卡大沽”地方史探究活动为例
2022-08-01胡诗雯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
◎ 胡诗雯 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
本次课后服务项目设计的初衷在于就地取材,积极引导学生探寻发现身边的历史。笔者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合理的选题,结合地方历史让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
一、炮台惊风雨
教师:说到我们大沽的历史,同学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是京津的屏障,入京咽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镇,历史上一直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几经兴废,历经沧桑,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铭记着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外辱的历史。
[活动一]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与大沽口炮台相关的史实。
学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都曾攻占大沽口炮台,兵临天津。1901年,依照《辛丑条约》的规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毁。
教师:西方列强曾于1858年、1859年、1860年和1900年先后进攻大沽口炮台。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分外显眼,这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对西方列强的完胜战役。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为进一步取得政治和经济权益,挑起了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由于炮台武备陈旧落后,加之清政府疏忽大意,大沽口南北炮台在两小时内就被攻陷。之后,英法联军直逼天津,迫使大清签订《天津条约》。然而,英法两国对所获权益并不满足,试图再度挑起战争索取更多利益。为了应对英、法两国的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重建大沽防务。僧格林沁在白河(今海河)南北两岸重新建造了南、北各三座炮台,共安火炮60 门,同时加固了大沽口所有的炮台。另外,僧格林沁还在河口配置了三道拦河铁链并加强了伪装。
1859年6月,英法联军舰队在英国海军少将贺布率领下抵达大沽口,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因为轻敌,英法联军在未了解战况的基础下,派战舰冒然进入水浅、狭窄的大沽口河口,导致舰艇难以在河道内移动,且随时都有搁浅的危险。大约在下午2 点30 分后,清军炮台首先开火,双方炮战持续了一个下午,次日凌晨,英法联军才撤出军舰逃出了白河河口。战斗中,英国海军有七艘军舰沉没或搁浅,其他参战军舰也都遭到重创。英法联军伤亡461 人,清军仅32 人伤亡,大沽口炮台轻微损伤,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活动二]根据材料总结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胜利的原因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后,僧格林沁曾经总结了这场战役:“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唾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
学生:此战中,清军取胜最直接的原因是英法联军的轻敌,在对清军情况不够了解时便发起进攻;清军也吸取了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教训并为反击进行了充分准备,因此自战事一开始,便掌握了主动。
[活动三]思考: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是否代表了旧中国的进步?
学生:偶然的一次胜利不代表旧中国获得了阶段性进步,无论战略、战术还是武器技术方面,当时的大清与列强都有着明显差距。仅仅一年之后,英法联军在1860年第三次入侵大沽口,清军惨败,而此后若干年,大清连战连败的局面并未改变。
二、船坞图自强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也初步意识到了自己和西方列强的差距。清政府采纳洋务派“师夷长技”的主张,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1888年,李鸿章在大沽修建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大沽将见证一段自强新历史。
[活动四]学生复习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完成导学案习题。
教师介绍:怀揣“自强”的理想, 李鸿章开始筹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舰船主要从国外订购,但是舰船的交付、维修、待机、后勤供给等问题急需解决。当时的天津机器局拥有船坞,但是规模太小,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舰队需要。于是,李鸿章奏请朝廷在京畿门户、海防重镇大沽海口建造一座船坞,这便有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作为由李鸿章督建的北方第一座近代化船厂,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与福建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坞形成了海军防务的三足鼎立格局,同时也是北方重要的军械生产基地。大沽船坞创立时间早于旅顺和威海军港,它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荣光与覆灭,也见证了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此后北洋水师的诸多舰船都是在此进行验收,1894年,“高升”号又是在此进行改装之后,满载清兵驶向朝鲜,从而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在甲午海战期间,大沽船坞在承修损坏的部分船舰的同时,继续赶制军火,与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一起英勇抗击外国侵略。然而甲午一战,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标榜“自强”的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活动五]学生回顾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神庙探败因
教师:想要深度解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附近的一所寺庙。寺庙既是礼佛拜神圣地,也是大沽区域的一道文化景观。说到大沽,不能不提的就是位于大沽船坞中心位置的海神庙。
教师介绍:大沽海神庙坐落在东西大沽的分界点位置。1922年一场火灾让海神庙只留下了残迹和回忆,但是它的存在反映了大沽海口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早期著录《长芦盐法志》中记载:“顺治六年建海神庙”。康熙年间,海神庙已成为皇帝拈香祭海、民间祀拜的重要场所。1792年4月,来自英国的使臣马戛尔尼不远万里前来为乾隆皇帝83岁寿辰祝寿。为接待来使,乾隆皇帝拨银修缮海神庙,作为马戛尔尼的公馆。6月,马戛尔尼携随从满载600 箱礼品,从朴茨茅斯港来到大沽海口。乾隆皇帝派直隶总督在海神庙接待英国使团。这是中英最早的外交盛事,海神庙从此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活动六]小组讨论:从表格中你能看出中英两国有何差距?
英国使团的礼品与要求清政府的态度礼节之争坚持只施行西方对等国家之觐礼。要求英使勤见乾隆皇帝时,比照中国臣子行三跪九叩礼。祝寿礼品气象仪、地球仪、天体仪、座钟;铜炮、榴弹炮、毛瑟枪、连珠枪、利剑及军舰模型等;有关城市、船坞、赛马等写生画。视其为“奇巧”之物,未加重视。乾隆帝:“单内所载物件,俱不免张大其词。……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一切要求。乾隆帝称“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具体要求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允许英国商船在天津、宁波、舟山等处经商贸易;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划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小组1:英国使团带来了体现国家实力的先进物品,提出了扩大与中国进行商贸活动的系列要求;清政府则将英国人的礼品视为“奇巧”之物不加重视,并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一切通商要求。
小组2:马戛尔尼的礼单仿佛是英国工业产品的展览会。大量的武器在炫耀军事力量,先进的仪器暗含了一种科技文明的优越感。他决心用当时最珍贵的礼品,撞开中国这扇绿锈斑驳的大门。然而在清朝看来,马戛尔尼只是一个从遥远的藩国前来中原纳贡的使者。中国方面对马戛尔尼使团性质的定位,一直是在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朝贡体系的框架内进行讨论的。
小组3:当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雄厚,英国政府力图通过官方的谈判来改变中国的单口通商制度,通过扩大中英贸易来开拓商品输出和原料市场,祝寿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通商驻使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当时的清朝依然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缺少国家主权与国际交往概念,对外实行贸易限制,商业利益诉求并不强烈。由于中英双方的诉求南辕北辙,结果自然都大失所望。
教师: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次外交活动实质上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与近代工业文明的英国第一次正面碰撞。在马戛尔尼使团离京后,乾隆皇帝便下令要沿海地区做好军事防御准备。可见,乾隆皇帝并非愚昧无知,他已经预感到了这个西方国家将会产生的威胁,并进一步采取“闭关锁国”的自卫措施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这并未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大英帝国最终还是得到了当年马戛尔尼想要得到的东西。
科技的进步是建立在一整套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上的。中国长期处在天朝观念、小农经济与君主专制独裁的模式下,进而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不兼容,这种惯性如此之大,不可能依靠洋务运动的几门西方火器就能迅速扭转。这是洋务运动破产乃至戊戌变法最终都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体制,旧中国难以获得新生。只有当强力打破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时,才会出现新的选择方向和途径,这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充满曲折而又缓慢艰难的原因。
四、守护“见证者”
教师: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正式开馆;2007年,大沽口海神庙遗址开始发掘。通过这次“打卡大沽”的探究性学习,我们重温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并开始自强的历程。我们身边的这些历史“见证者”,镌刻下的是中华民族不畏列强、抵御外侮的英勇史迹和光荣传统,时刻警醒着后人,不忘国耻,报效祖国!
[活动七]课后作业:假期走访一处遗址,写一份保护该遗址的倡议书。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因地制宜,利用丰富多彩的地方史开展历史课后服务,这样不仅开发了地方资源,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开展历史教学,能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当我们寓教于乐,贯彻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又锻炼能力的理念,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后服务项目才能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带给学生新的有意义的体验。
[1]冯士钵、于伯铭:《大沽保卫战与僧格林沁》,《中州学刊》1985年第2 期,第119—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