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
——全局视野下通史教学的四个维度
2022-11-01应启明宁波市慈湖中学
◎ 应启明 宁波市慈湖中学
高中统编教材落地以来,其平铺直叙的通史体例、层次清晰的条目划分、言简意赅的史实叙述让人耳目一新。课堂容量充实,但也会平添不少旁支,容易引发对历史学科产生繁杂性、割裂性和空泛性等误解,影响核心素养落实。
余英时先生认为:“通史的笔调是执简驭繁。”大势、时空、人物,无疑是编撰通史时常涉及的基本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有机统一。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在通史教学中引入历史的“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等维度,从全局视角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平行于世的万象更新,现以高一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下简称《明清经济文化》)为例,求教于方家。
一、紧扣“主旋律”,会通时代总体运势
通史教学,并不意味着与专题史划清界限。面对纷繁宽泛的史实,核心线索的引领至关重要。紧扣历史的“主旋律”,是指将历史时期中的数个概念或数件重要史事融入到一条主体脉络,体现社会各领域汇聚而成的主流动态,并将历史中的时间、空间、人物和史事组成完整体系且揭示其发展总体趋势的中枢系统。
本课的“主旋律”是一个“领先”和“脱节”并存的时代!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明显“领先”,然而,时值乾隆年间的1765年,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通过三个“脱节”——生产领域与学术成果之间、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之间、古代中国与近代世界之间——得出,“地位鸿沟”使士大夫编写的科技巨著并没有投入小生产者的实际生产,更多的是束之高阁;服务于封建帝王统治的主流思想,与民间的流行文化常常显得格格不入,禁欲之下必求解放;以传教士为主力的西学东渐,绝不会有很大兴趣提及有悖于宗教虔诚的西方启蒙思想,“阉割”在所难免。而这背后,即自然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君主专制日益僵化、僵化的儒学严重束缚人民思想和闭关自守、“天朝上国”观念在作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不能否认明清时期的强盛国力,这使中国人显得安逸自在,当然也不能漠视此刻帝国的垂垂老矣,这就是“领先”而又“脱节”的时代。需要强调的是,梁启超先生曾言:“作普遍史者须别具一种通识,超出各专门事项之外而贯穴乎其间。”换言之,历史的“主旋律”要求既包罗万象又浓缩精华,这离不开特定时空的牵引,更离不开人物活动为载体。
历史细节所折射的,往往是大势。“主旋律”的介入,容纳了历史发展的大概念与小细节,提炼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要素,判断出社会进程的主流方向,关注到历史各阶段的独特色彩,人在不同时空的异常行为也变得更易理解,更有助于放眼全局理性解释,明确事物的普遍联系,把握时代运势。
二、理清“纵贯线”,直通历史发展脉络
回归通史,历史的时间属性是编排教材的最基本原则。“纵贯线”的介入,即以时间为纵轴,形成一条贯穿整个特定时期主体史实的线索。《明清经济文化》涵盖了明清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交相辉映形成“纵贯线”,在纵向时间轴的两侧,以精炼短语呈现该时段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及主流思想、市民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开历史的整体面貌的同时,也为揭示本课的深层立意预留了空间。通过“纵贯线”的引领,学生能将分散的史实有机统一到整体框架,对学科主体知识更了然于胸;能试着从登高处俯视史实的表象,对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更铭记于心;还能联系前后时段留意到此刻的蓄势,在洞察历史发展进程时更入木三分,从而以更大的架构、更高的视角、更深的思索切入历史的学习,助推全面观察、整体把握、理性分析等必备能力的涵养。
三、宏观“横截面”,融通社会表里特征
有别于专题史,通史讲究“面面俱到”。常规教法是,以横向的空间为面,将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加以描绘,然而这可能并不是历史的全貌。“横截面”不单指历史在特定时间的水平面上具象的各领域史实,还宏观历史的正反面,将该时段社会发展的表征与实质加以整合,更完好地融通全局态势。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视为一个几何整体,选取合适的视角并将其解剖,重构成宏观视角下的历史“横截面”。许倬云先生曾就明清的经济文化展开深入研究:
介绍西方工业技术的徐光启、王征诸人,都是儒生士大夫,平日与一般工匠并无直接的接触,以致外来的新知未能传递于实际从事生产的产业界。……(清朝)中国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拥有的历史观与伦理观,另一套是民间建构的历史观与伦理观。……欧洲的许多变化,不论是建立民族国家,还是由启蒙运动引发的种种思潮,其立场都是反对罗马教廷的,天主教教士因其地位,不会以同情的心态,向中国人揭示欧洲正在进行中的变化。
受此启发,笔者在教学中具体展开如下:
1.呈现《天工开物》等科技巨著,揭示作者均为士大夫,与劳动者存在相当明显的距离。
2.以四大名著无一入选《四库全书》和乾嘉学派专注于明哲保身的考据学为引,揭示官方倡导的儒家主流思想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市民文化格格不入。
3.思考利玛窦等人的传教士身份,势必对欧洲反对教会、崇尚人性的文艺复兴多有排斥,却在西学东渐中扮演了主角,可想而知传播的实质是受阉割过的西学。
这三个切面一一展开,清晰地阐释了明清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泡沫”,宛如海明威先生的冰山原则一般揭示表象之下暗藏深邃,使历史的镜像油然而明。
历史“横截面”的两端,包含了旧社会体制的挣扎和新时代动因的萌发。新旧事物在时间纵向的传承和渐变不可切割,而从横向看,两者更偏向于空间上的并存和博弈,使整个时代显得亦明亦暗、亦表亦里、亦喜亦忧。这种“横向双面”的思维,更有助于拓宽多重视野、整体把握历史进程,认清社会联动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具现“众生相”,联通人间多元面貌
具现历史的“众生相”,是指尽可能地顾及到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并从中甄选出事迹鲜明的几个人物,以其人生轨迹为主线,分析其或言行举止、或辗转彷徨、或杀伐决断背后的大势所趋,从而全面联通特定时空里的时代“洪流”和个人“细流”。
本课在导入时出示了乾隆帝和华盛顿两位人物,指出两者共同逝世于1799年,然而史学界一般将其分别归类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范畴。紧接着出示一组数据,表明此时的中国经济总量远超世界任何一国的事实,借两者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中谭晓、“吴民”等普通大众的生产活动折射明清时期的产业特征。通过黄宗羲等思想家的晚年境遇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对话相比较,点出文化领域的上下脱节,具体表现在:黄、顾、王抗清失败,清朝实行文化专制和笼络的两手抓政策,导致考据学大行其道,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并没有引起强烈反响;官方主流文化愈发宣扬“忠君”“禁欲”等儒家纲常,而小说、戏曲等市井文化中却大肆出现呼吁解放人性的桥段,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会真记》,一说《西厢记》),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除此之外,徐光启等士大夫阶层、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都在课堂推进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利玛窦传播了西方数学、地图学等科技成就,却对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言之甚少,所谓“西学东渐”实则建立在人为甄别的基础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与近代世界客观上的脱节。总之,通过政治家、思想家、士大夫、小生产者、市井人士等“众生相”,解读他们在同一时期交织着的人生岁月,辨别历史活动内在的时代烙印,还原特定时期的人类社会风貌。
历史“众生相”的推出,囊括了一段时期内社会各阶层的多元面貌,全面客观地揭示了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群体,彰显了历史长河里形形色色的人在时代潮流里并不雷同的悲欢。“多人多面”的人间全景,更有助于剖析不同阶层之间的利害关系,正确认识困境中的潜在活力和顺境中的不安因子,以及在任何时期秉持信心与警惕等人文基因的养育。
何炳松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提到:“社会中决无独立之事实。”在全局的视野下,以“主旋律”会通历史之轻重,“纵贯线”直通历史之高深,“横截面”融通历史之明暗,“众生相”联通历史之悲欢,四个维度有机统一,既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明确特定时空下社会各层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能涵育历史核心素养,探寻历史学科“求真、持正、会通”的本质目的,不失为通史教学值得一试的思路。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5页。
[3]许倬云:《万古江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4、458、469页。
[4]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