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疫病史课程建设调研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7-31孙鑫钱会南熊益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疫病中医药

孙鑫 钱会南 熊益亮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应以“坚持以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等为其主要原则[1]。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培育未来医疗行业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努力树立医学生优良医德医风是其思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此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党和国民关注度高的社会问题入手定将使思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2020 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牵动并改变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也再次充分展现了医护人员在社会、历史洪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此契机,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外疫病史”公选课程,开展相关医德、医史教育,让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中重大疫情和医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既有利于医学生医德意识的提升,也有助于职业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外疫病史”课程,满足广大医学生的需求,打造一门精品通识公选课,本研究在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对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医药院校在校生对公选课的态度和开设“中外疫病史”课程的预期进行了前期调研,以期总结出对中医药院校公选课体系构建和新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北京中医药大学各个阶段、年级、医学专业或非医专业的在校学生。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方法为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法。结合调查对象的日常电子设备使用习惯,采用问卷星网站编辑电子问卷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学生自愿作答,以完整作答并提交的电子问卷计为有效结果数据。通过Excel 2016 和SPSS 22.0 对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3 问卷设计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通过既往调研资料查阅[2-5]和个别学生访谈,研究从基本信息、学生既往对待公选课态度和参与情况、对“中外疫病史”课程的预期3 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共设置18 个问题,包括单选题、不限项多选题和简答题3 种题型。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在线问卷调查最终收集完整作答并有效的电子问卷共计450 份,根据问题涉及的不同维度,将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信息参与完成本次调查问卷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学生共计450 人。被调查学生的性别比例为男生30.00%(135/450),女生70.00%(315/450),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男女生比例基本接近。其中,参与调查的大一学生共350 人,大二84 人,大三、大四各6 人,研究生4 人,因此本次调查的主体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77.78%(350/450)。学生的专业类别以医学类(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医学长学制等)、护理类和针灸推拿类为主,分别占总数的36.44%(164/450),32.22%(145/450)和22.00%(99/450),三者总和超过总人数的90.00%;另有少量药学类(中药学、生药学等)和人文社科类(公共管理、法学、英语等)学生也参与了此次调查9.33%(42/450)。

2.2 学生既往对待公选课态度和参与情况

2.2.1 学生的选课依据和倾向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选题的百分比计算方法为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以下皆同),92.67%(417/450)的学生表示会依据兴趣爱好选择公选课,或选择对专业知识有拓展的课程79.33%(357/450),也有49.11%(221/450)的学生将考试容易通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之一。在选择公选课的类型方面(见表1),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技术技能方面的课程76.22%(343/450),这一点在医学类、护理类和针灸推拿类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可能与医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与之类似,超过68.00%(15/22)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见表1)。此外,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喜爱的公选课类型也有所不同(见图1)。除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技术技能类课程外,男生更倾向于选择自然科学类课程,而女生则选择艺术素养类课程居多。这一特点在既往的西医院校学生的公选课调查中也有相类似的结果[2]。

表1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喜好选择的公选课程类型及占比[人数(%)]

图1 不同性别学生喜欢的公选课类型

2.2.2 学生既往参与公选课情况在询问大学公选课是否有增加学业压力时,80.00%(360/45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有一定压力,但充分利用时间不会造成太大负担,16.89%(76/450)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且十分喜欢,仅有3.11%(14/450)的学生认为有压力且十分厌倦。可见,开设在中医药院校的公选课并没有对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业压力,并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由于本次问卷采取匿名形式,我们也对学生既往公选课的考勤情况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6.67%(345/450)的人表示自己既往没有公选课旷课的情况发生,22.67%(102/450)的学生曾偶尔旷课1~2 次,仅0.67%(3/45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公选课上常常旷课。而在有旷课情况的学生中询问其缺课原因,绝大多数是上课时间偶有冲突造成的78.10%(82/105),也有少部分学生坦言自己旷课的原因是课程中学不到有用的知识31.43%(33/105)、老师讲课没意思28.57%(30/105)或听不懂5.71%(6/105)。

2.2.3 学生期望的公选课学习成果学生期望公选课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希望通过公选课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增长见识,提高能力88.44%(398/450);期待课堂自由、有趣,内容丰富,提供一个各方面知识都可以涉猎的平台82.44%(371/450);同时公选课应讲授实用,贴近生活的内容,注重培养情操和技能80.67%(363/450)。另有学生认为公选课还应是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61.78%(278/450)或能引发对自己所在专业和行业的思考57.33%(258/450)。

基于学生对公选课的以上期许,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某门公选课的原因也是由于其与自己的预期相符。例如,94.44%(425/450)的学生喜欢一门公选课的原因是课程有意义或实用,76.22%(343/450)是因为课程内容丰富。也有部分学生关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他们喜欢一门公选课的理由包括了教学方法新颖39.56%(178/450)和课后作业适当、适量40.67%(183/450)。

3 学生对“中外疫病史”课程的预期

3.1 学生对“中外疫病史”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预期参与调查的中医药大学学生对于计划开设的新公选课“中外疫病史”的课程内容上有较多期待(见表2),其中较为集中的内容关注点包括人类历史上重大疫病产生的原因80.89%(364/450)、从古自今人类与疫病的认识和抗争方法的转变80.44%(362/450)、中西方对疫病认识和治疗方式的区别80.44%(362/450)和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疫病事件79.11%(356/450)这4 个方面。另有2/3 左右的学生表示他们对重大疫病事件对于人类历史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69.78%(314/450)以及具体治疗疫病的方法68.67%(309/450)的内容感兴趣。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有所差别,如对具体治疗方法关注最多的是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疫病产生的原因最感兴趣。这或与不同专业学生所在的不同学科属性导致的兴趣点差异有关。

表2 不同专业学生期待的公选课“中外疫病史”课程内容 [人数(%)]

关于中外疫病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堂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拓展方式和考核形式3 个方面入手对学生意愿进行调查。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课堂授课形式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参观博物馆等实践基地,高达79.56%(358/450)的学生选投了此形式,甚至超过了常规的课堂讲解形式74.44%(335/450),可见学生对于公选课采取突破传统、更加丰富的授课形式方面有较高预期。除此以外,超过半数的学生也喜欢影音多媒体展示的授课方式57.33%(258/450)。另有一些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如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也分别有27.11%(122/450)和22.67%(102/450)的学生支持。在“你希望的课程内容拓展方式”一题中,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老师可以推荐相关影音作品75.56%(340/450)或组织大家自愿前往博物馆参观课程相关展览和展品65.78%(296/450)作为拓展,该结果与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授课形式相吻合。此外还有52.44%(236/450)的学生希望授课教师推荐课外参考书单,45.11%(203/450)的学生希望老师指定参考阅读书目或影音作品,并在课上统一时间带领大家探讨读后、观后感想的方式进行课程拓展。而在“中外疫病史”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近半数的学生希望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49.11%(221/450),也有20.67%(93/450)的学生倾向于小组展示,18.44%(83/450)的学生选择提交论文的方式,另有少数学生希望根据课堂表现7.78%(35/450)或闭卷考试4.00%(18/450)来完成课程考核。

3.2 学生对中外疫病史课程教材的看法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最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之一,我们也就学生对于中外疫病史课程教材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被问及该课程是否需要教材时,86.22%(388/450)的学生认为需要教材来辅助公选课的学习,且部分学生也说明了理由,如“疫病史是人类历史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提供的信息相对更加精准,可以有重点地帮助理解和铭记历史”;再如,“目前图书领域关于疫情史这类专题的读物较少的,所以如果能够出版一本《中外疫病史》这样的读物,对广大读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资料,尤其对于医学生来说,对中外疫病防治也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等。另有13.78%(62/45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不需要教材,他们也简述了自己认为不需要的原因,如认为“公选课教材利用率不高,课上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即可”;再如“公选课课时有限,使用教材限制性比较大,以教师的课件为主要线索串联更加灵活,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还有认为“教材具有时效性,学生可自行上网查阅最新资料”等。

对于教材编撰的形式,调查针对认为该课程“需要教材”的388 名学生进行了进一步意见征询。其中,35.82%(139/388)的学生认为教材应按照时间顺序编排,25.52%(99/388)的学生喜欢按疾病种类编排的教材,23.20%(90/388)的学生更喜欢以重大疫情专题的教材编写形式,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按不同地域进行编排15.46%(60/388)。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可知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学生比较倾向于按时间顺序、疾病种类或重大疫情专题的教材编写模式。

3.3 学生对开设中外疫病史课程的建议为更好地打造“中外疫病史”这门全新的公选课程,集思广益,调查中也向广大在校学生开放征集了对于开设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内容上,有学生希望增添历史上中外在应对和处理疫病方面的比较并分析其原因,更多拓展中西的思想文化、历史以及政治对疫病发展的影响;有学生期待课程内容突出中医药特色;也有学生建议用专题的方式编排内容串讲,以了解某一特定疫病的发展过程。课程形式上,有学生提议在课程内容拓展上可以结合社会时事进行开放式学习;或在课程中穿插专家学者或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来进行专题讲座;还有学生提出应多增加课上讨论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同时,由于是历史类课程,亦有学生建议加强课堂的趣味性、故事性和互动性,适当播放疫病相关纪录片等影音作品,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单纯的历史讲授枯燥乏味的问题等。

4 讨论

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具有可选择性的非专业课程[3]。开设全新公选课前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调研,是本研究对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一次尝试。在调研中充分了解学生既往对于公选课类型、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态度,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探索改进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与分析,不难发现,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公选课的需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4,5]。首先,中医药院校学生以医学、护理等实践性极强的临床专业为主,使得此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实用性、技术性课程的学习较为关注,因而在公选课类型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倾向。但同时高校也应注意到中药学类、人文社科类等其他专业学生,以及不同性别学生的兴趣点与学习诉求的差异,合理构建公选课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通识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公选课,应符合学生预期,打造一个学生在医学知识之外可以涉猎各类知识、思想的平台,肩负起拓展医学生思路和视野的重任。如紧随实事开设的中外疫病史这类医学人文类课程,带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将“以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以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的培养。最后,对于新课程“中外疫病史”的开设,本研究充分了解了学生对于该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的期待,以及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在构建课程和编写教材时将学生的意见融入其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力争打造一门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深受广大中医药院校在校生喜爱的公选课,从而提高教与学之效果,将课程所要传达的知识、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疫病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