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氏正骨手法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2-07-31陈中王玉玲仇湘中王哲享乔寅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颈性正骨椎动脉

陈中 王玉玲 仇湘中 王哲享 乔寅飞※

(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06;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脊柱微创科,湖南 长沙 410006)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局部神经或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痉挛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V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向年轻化,我国青少年(12~16 岁)CV 发病率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10%[2,3]。CV 已成为日益关注和待解决的健康问题。经多年临床实践,作者运用乔氏正骨手法联合电针治疗CV 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确切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乔氏手法工作室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药物组、电针组和治疗组各30 例。其中药物组治疗期间因服用其他止晕药物脱落2 例;电针组因工作出差未能按疗程完成治疗,导致疗效评估不准确脱落1例;治疗组因家中有突发事件中途退出者1 例。最终药物组纳入28 例,电针组纳入29 例,治疗组纳入29 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颈性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西医参照《眩晕诊治专家共识》[5]。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伴随症状:(1)耳鸣、头颈部疼痛等症状;(2)头颈部左右旋转受限,以偏向一侧为主,伴有疼痛、斜颈;(3)触诊C1 横突左右明显不对称,C2 棘突偏歪或颈部软组织僵硬后硬结节者;(4)颈椎影像学检查支持颈椎退行性病变或寰枢关节移位;(5)彩超检查提示两侧椎动脉血流流速不等或斑块形成。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以“眩晕”为主症,满足伴随症状的任意2 条即可纳入研究;(2)年龄20~7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4)依从性较好,能规律服药、按时完成治疗,且配合填写相关治疗信息采集。排除标准:(1)头颈部有外伤史;(2)有眩晕症状,但无颈部不适,结合影像学提示颈椎无病变者;(3)合并有严重糖尿病、高脂血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药物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64,规 格:2 mL:0.2 g×10 支/ 盒)600 mg/ 次,日1 次,10 d 为1 个疗程。

1.4.2 电针组电针治疗,针刺穴位为百会、四神聪及双侧风池、天柱、肩井、肩中俞、颈部夹脊穴(C2、C4、C6)。百会、四神聪平刺0.5~0.8 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2 寸,其余穴位直刺1~1.5 寸,每日针刺1次,得气后连接电针,选取连续波,幅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通电后留针25 min,10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1.4.3 治疗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联合乔氏正骨手法。分别在治疗的第4 天和第7 天给予患者正骨手法治疗。操作如下:患者取坐姿,术者双腿马步站于患者身后,与患者背部紧贴,术者一手大拇指向健侧用力推压椎体小关节,另一手将患者颈部及下颌环抱,向上轻轻提起并向前倾斜15°,然后向健侧旋转30°~60°。发力时,双腿从马步状态瞬间蹬直,患者颈部得以向上提拉,可闻及关节弹响,大拇指下可触及椎体小关节移动复位。

1.5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3 组患者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表[6]评估。量表主要包括眩晕程度16 分(程度、频度、持续时间),颈肩痛4 分,头痛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 分。共30 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轻。

1.6 疗效标准患者在治疗后接受疗效评估,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治愈:眩晕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正常,相关阳性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眩晕症状减轻,部分伴随症状消失,阳性体征仍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0.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3 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程度、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分别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3 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2 3 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电针组比较,2)P<0.05;与药物组比较,3)P<0.05。

2.2 3 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3 种治疗方式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28/29)、89.66%(26/29)、78.57%(22/2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CV 是指以眩晕为主,伴随有头痛、站立不稳的症状,而无视物旋转。作者认为颈性眩晕的中医病机可归属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脊筋陇起,骨缝必错”,表明筋出槽必然会导致骨错缝,而骨错缝也势必会导致筋出槽。现代研究也表明“骨错缝,筋出槽”与CV 密切相关[8,9]。无论是颈椎失稳、小关节紊乱等“骨错缝”,还是颈部肌肉损伤、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等“筋出槽”,均可产生局部环境激惹反应刺激神经组织或扭曲穿行于横突孔的椎动脉,导致椎动脉血管痉挛,使小脑、红核等部位血供受阻而产生眩晕症状。

作者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采用乔氏正骨手法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有研究证实针刺风池、天柱、完骨可松解枕下肌群,缓解椎动脉横段和寰椎段痉挛,改善后循环缺血[10]。詹倩等[11]研究古代针灸治疗眩晕选穴规律发现:风池、天柱的置信度分别为9.0%和5.6%,《通玄指要赋》也指出:“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可见两穴治疗眩晕起到重要作用。针刺风池、天柱、肩井、肩中俞可快速激发经气,起到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的作用,并与百会、四神聪相配伍以达镇静安神止晕的功效[12]。此外,顾春蕾等[13,14]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百会、天柱、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量,降低阻力指数,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量,改善眩晕症状。充实了百会、天柱、颈夹脊等近端取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理论基础。

乔氏正骨手法是“湖南省中医药专长绝技项目”“长沙市岳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中医传统正骨手法见长,辅以针灸、火罐等外治法进行综合治疗。无论是“骨错缝”还是“筋出槽”,任何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出现均可导致颈椎筋骨力学失调,如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小关节紊乱等导致的眩晕[15]。作者认为乔氏正骨的前提是松筋,即在正骨之前采用针灸治疗,以减轻病变组织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刺激,进而再进行正骨治疗,如在局部肌肉僵硬的前提下强行正骨,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可能加重病情,松筋是正骨的基础,正骨是治疗的关键。其治疗思路与顺序符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思想。叶勇等[16,17]基于“筋骨调衡”理论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证实手法可改善患者颈椎角度和肌肉张力。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乔氏正骨手法联合电针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案。可见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采用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理论基础并能取得确切疗效。作者认为乔氏正骨手法可以让骨正位,筋回槽,重新恢复颈部筋骨力学平衡,构建椎体与颈部软组织的平衡状态,改变颈部微环境,减轻超范围运动椎体对周围神经刺激和椎动脉的压迫,恢复椎动脉正常生理位置,从而恢复对椎-基底动脉的正常血供[18]。电针治外治标,乔氏正骨手法治内治本,二者配合,内外并举,标本兼治。

猜你喜欢

颈性正骨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