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组训模式对消防官兵体能的影响研究
2022-07-28张荣杨军
张荣 杨军
(合肥恒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1 测试对象和方法
1.1 测试对象
选取某消防训练基地消防官兵120人,随机分为低氧组40人、常氧组40人和普通组40人(低氧组和常氧组训练方案相同,区别为有无低氧环境。普通组按照单位计划组训)。受试者均身体健康,肢体没有异常。
1.2 测试方法
严格按照国家军用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的军人体质评价测定方法,在消防官兵入营2 个月后(训前)及训练结束前,分别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单杠引体向上、双杠双臂屈伸、仰卧起坐、3000m 跑、基础体能组合1 和基础体能组合2 等6 个项目测定,对其结果进行集训前、后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处理,并分别同军标标准进行比较。
2 消防官兵体能考核结果和训练效果分析
2.1 低氧组、常氧组和普通组消防官兵训前、训中和训后体能考核成绩组内对比分析
4 周组训训练后,对消防官兵进行体能考核,低氧组和常氧组的运动能力在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后期常氧组部分项目成绩上升缓慢,部分项目成绩下降。低氧组和常氧组实验后各项指标均较实验前有非常显著性提高(<0.01);普通组中期考核除了基础体能组合1 和后期3000m 跑外,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3)。
表1 低氧组-消防官兵训练前、训中和训后体能考核指标比较(,n=40)
表2 常氧组-消防官兵训练前、训中和训后体能考核指标比较(,n=40)
表3 普通组-消防官兵训练前、训中和训后体能考核指标比较(,n=40)
低氧组和常氧组针对体能考核目标设计了专门性训练方案,且低氧刺激手段穿插在低氧组中,让低氧组的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常氧组和普通组。而普通组消防官兵体能达标测试后,没有进行针对性体能训练,虽然成绩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显著。低氧组和常氧组在后期考核时,出现天气降温,消防官兵没有尽全力去完成考核项目,这对后期数据对比和分析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数据上看,低氧训练组在同等条件下,成绩好于常氧组。
2.2 低氧组、常氧组和普通组消防官兵体能考核前、中、后期数据组间对比分析
对低氧组、常氧组和普通组训练前期体能考核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训练前期3 组各项体能指标差异性均不显著(见表4)。
表4 训练前三组各项体能指标单因素方差比较
参加此次调查的120 名消防官兵,经过22 天的组训后,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如表5 所示。可以看出,低氧组消防官兵各项指标的均值基本都高于常氧组和普通组,但在基础体能组合1 和基础组合2 项目中,常氧组优于其他两组。
表5 训练后期三组各项后期体能指标均值比较()
低氧组和常氧组数据经过单因素检验发现(见表6),在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3000m 跑和基础体能组合2项目中存在极显著性差异(<0.01),说明低氧组训系统训练对消防官兵的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3000m跑和组合2等项目有显著影响。
表6 训练后期三组各项后期体能指标单因素方差比较
常氧组和普通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检验得知,训练计划对基础体能组合1 和基础体能组合2 存在极显著性差异(<0.01)。
(1)低氧组和常氧组差异性探究。低氧组和常氧组在短周期训练中采用相同的训练计划,执行相同的训练内容。区别在于低氧组在部分训练内容中,衔接了低氧组训系统进行间歇低氧刺激(刺激时间为15min,海拔高度为2000m,心率控制强度)。运氧能力、增强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骨骼肌中相关氧化酶的活性等方面实现。
(2)常氧组和普通组差异性探究。基础体能组合1和基础体能组合2 项目特点,首先,要求核心稳定,核心区力量均衡,肌肉抗疲劳能力强。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敏能力,包括起跑时的听口令和快速变向。最后,要具有动作快速衔接和领悟能力。
3 低氧组训模式分析与讨论
低氧组训模式根据消防官兵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周期化理论为基础,并在智能低氧训练系统的辅助下,组织消防官兵按照训练计划,有序地进行身体机能训练。训练过程中训练数据的及时反馈,实时、科学地制定和更改训练内容,最终在动态的训练计划中提高消防官兵体能水平。
3.1 低氧组训模式中训练强度和运动损伤的分析与讨论
心率是反映训练强度的指标。消防官兵第二周对训练强度的逐步适应,第三周新的训练手段和负荷强度提高的调整,心率达到高点后逐步适应负荷强度(见表7)。而血氧饱和度随心率变化呈负相关(见图1)。
图1 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趋势
表7 消防官兵低氧组训耐缺氧指标测试结果(,n=40)
通过对训练伤多发项目的调查分析,发现消防官兵训练中易发生损伤的部位是肩、肘、膝、小腿和脚踝5个部位,一般表现为肌肉拉伤。这5 大部位易受伤原因与其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关,这些部位不仅在运动中运用广泛,而且承载的运动负荷量大。为了预防损伤和促进损伤部位康复,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了关节养护和损伤康复以及低氧训练康复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低氧康复训练能缓解疲劳,加快机体恢复。
3.2 低氧组训模式理论探究
低氧训练对运动损伤预防和恢复影响机制:低氧可以促使肌红蛋白浓度升高,增加单位面积毛细血管数量或肌肉周围毛细血管数量,改善骨骼肌的微循环,增加细胞从低氧血和血浆中利用氧的能力,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关键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使损伤肌肉再生和加快恢复。
中高强度能够引起代谢产物,如血乳酸、H的积累,而代谢产物的积累和训练强度有关。中强度(60%~80%1RM)的运动能够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包括乳酸等,这是由于一部分能量供应来源于无氧糖酵解系统。低氧训练加快乳酸分解,这可能是因为低氧下肺通气的增加,加速了CO的排除,提高了氨离子的清除速度,使血液pH 值增加,最终导致血液乳酸水平下降。长时间低氧训练可以提高机体抗乳酸能力,缓解疲劳。
4 结语
使用智能化低氧体能作训系统相对于常规体能训练模式,显著提高了参训消防官兵的体能素质,提高了官兵抗疲劳和机体恢复的能力,有效预防训练损伤,降低训练损伤率。经过此次在某基地对消防官兵进行了1个月的间歇式低氧组训训练和测试,相比常规体能训练模式,低氧组训系统使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能够更加有效提升消防官兵对复杂环境的耐受能力、体能训练效率和效果。建议在消防训练体系中采用低氧组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