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控制平衡对复杂运动动作技术形成及损伤的影响研究
2022-07-28辛坤宗马传奇
辛坤宗 马传奇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内江 641112)
本体感觉的概念由Charles Bell 最初提出,把本体感觉视为感、知觉以及运动的根本结构基础。而现代更多的学者把本体感觉作为衡量肌肉运动知觉和关节位置觉的特殊变量。本体感觉的产生一般来源于机械性的刺激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皮肤中的感受器。本体感觉对机体平衡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对运动技能形成也有积极影响。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肌肉神经的控制能力,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肌肉所承受的能力范围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激活相应的肌肉来矫正身体重心的偏移,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田径是运动之母,涉及走、跑、跳、投等多个项目,其过程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技术动作及动作环节来表现个人的竞技能力,所有的技术动作都会运用到身体的平衡功能,也就是在运动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当机体失去平衡时就需要肌肉神经参与调节。Gary Cook设计的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能够对运动损伤进行较好的检测。FMS作为预测运动损伤风险的工具,通过功能动作筛查(FMS)对田径普修学生运动能力进行评估,调查本体感觉控制平衡对复杂运动动作技术形成影响,并统计其运动损伤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可行性建议,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本体感觉控制平衡对复杂运动动作技术形成及损伤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检索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Pubmed 等数据库中与该研究相关的期刊、学位论文,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2 统计学处理
1.2.3 测试法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可以用于发现受试者身体的灵活性及稳定性方面的不平衡。以田径普修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共选择30名田径普修学生进行本体感觉控制平衡训练,并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和运动损伤测试。立定三级跳远需要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以及田径普修课期末技评和达标成绩。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后运动损伤调查情况
调查发现,田径普修学生未进行本体感觉平衡训练之前,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踝关节(46.7%)、膝关节(50.0%)、腰部(13.3%)、肩部(6.7%)、其他(26.7%)。本体感觉平衡训练后,各损伤部位受伤得到缓解,踝关节(6.7%)、膝关节(10%)、腰部(6.7%)、肩部(3.3%)、其他(16.7%),说明本体感觉训练后运动损伤发生情况得到改善。
2.2 干预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是用来检查人体最基本的动作模式,对人体的核心力量及其稳定性进行测定以及检查人体运动时是否存在代偿动作的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测试者在基本动作模式中的情况,为实验提供有力的参照和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功能动作筛查(FMS)分数低于14分,运动员受伤概率增大。在FMS 各项指标的测试中,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都可以对膝、踝关节稳定性进行评价。
干预前后FMS 各项指标经配对样本检验,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走、躯干稳定性俯撑以及FMS总分(<0.05),呈显著性差异;其余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但无显著性差异。在干预前后的对比中发现,干预前后FMS总分分别为15.75、17.55。干预后平均提升指标排在前三的是深蹲、直线弓箭步走、跨栏架步,平均提升值分别是0.25、0.20、0.15。
2.3 FMS评分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2.3.1 ROC曲线与田径普修学生运动损伤的关系
采用SPSS 22.0 绘制ROC 曲线(见图1),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64,<0.001,表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FMS动作筛查得分能够较好地体现田径普修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程度。
图1 ROC曲线
此外,选择约登指数最大的值作为截断点分值,约登指数为0.806,截断点为15.5。因此,选择FMS 平均得分16分作为ROC截断点的分值(见表1)。
表1 约登指数计算结果
2.3.2 计算验后概率和OR比值
将约登指数选择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16 分作为运动损伤发生率显著变化的截断点,以“小于16分”和“大于等于16分”,将田径普修学生进行分组。得出卡方值为3.893,风险OR 比值为0.427(CI95%置信区间0.900-1.013),验前概率为43.5%,验后概率为48.5%。
2.4 干预前后技评达标数据测试结果
跳高、立定三级跳远项目都需要一定的平衡能力保证技术动作的完成。通过对此次实验训练期间所学教学内容的技评和达标进行分析,反映两种不同训练对跳高和立定三级跳远技评和达标成绩的影响。
干预前后,对立定三级跳远、跳高的成绩变化进行对比,干预前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为7.87±0.26m,干预后为8.24±0.31m,干预后立定三级跳远平均成绩高于干预前平均成绩,呈显著性差异(0.05);干预前跳高成绩为1.42±0.10m,干预后为1.48±0.25m,干预后跳高平均成绩高于干预前跳高技评平均成绩,呈显著性差异(0.05)。
3 讨论
3.1 本体感觉控制平衡对功能动作筛查(FMS)的影响
本体感觉在平衡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踝关节本体感觉是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踝关节本体感觉信息以及其他感觉信息的处理,使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控制的整合成为可能。通过功能性动作测试,能够检测出测试者在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的不足,以及人体运动时是否存在代偿动作的现象。功能动作筛查包括7 个动作,每个动作所测试的目的都有所不同。干预前后,跨栏架步、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撑、旋转稳定性以及FMS 总分,呈显著性差异(<0.05),其主要原因是,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控制肌肉和关节,使其保证了有效功率的输出,对用力大小进行准确判断;本体感觉训练对控制关节协调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整合性神经肌肉训练能够预防下肢运动损伤。
3.2 本体感觉控制平衡对复杂运动技术的影响
对于技术性强、难度高的项目来说,协调、控制、稳定身体姿态的本体感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Han 等人在研究中提到,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在运动中的长度和张力得到改变,从而引起该组织中的本体感觉感受器,如高尔基小体、环层小体等兴奋。这些感受器向中枢神经提供组织形变和关节变化位置的信息,通过反射性神经肌肉反馈机制在不同运动控制水平认知程序、脊髓反射、大脑系统对运动快速调节,判断肢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肌肉保持适当的张力,使运动随环境的改变产生适当的反应。干预后,立定三级跳远和跳高成绩均优于干预前,呈显著性差异(<0.05)。
立定三级跳远和跳高属于速度力量型项目,平衡能力对技术动作控制和在运动中保持身体姿势有着重要作用。在立定三级跳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下肢肌群,包括骨盆表层肌群、大腿前侧肌群、大腿后侧肌群、小腿前侧肌群、小腿后侧肌群。其中,本体感觉器官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皮肤中,本体感觉训练促进了下肢肌群肌肉收缩,产生力的效果。跳高是克服垂直障碍,追求人体腾跃高度的项目,通过起跳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使人体向高处腾跃,而直接影响跳高成绩的是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本体感觉训练促进了跳高腾空阶段保持身体平衡,有助于提高腾起高度的利用率。
3.3 功能动作筛查(FMS)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与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相对应,田径普修学生运动损伤易发部位是膝关节、踝关节、腰部,其原因与田径项目特征有关。在田径运动中,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技术动作及动作环节来表现个人的竞技能力,所有的技术动作都会运用到身体的平衡功能,也就是在运动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当机体失去平衡时就需要肌肉神经的参与来调节。在田径运动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重视四肢的单环节、单维度、单关节的训练,较少考虑如何增加平衡功能的训练以及练习,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反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通过功能动作筛查(FMS)动作得分来评价基本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平衡以及控制能力,发现身体不协调、不良的动作,进而改善。统计田径普修教学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和发生部位,得出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田径普修学生功能动作筛查(FMS)与运动损伤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功能动作筛查及预防损伤训练,可有效预防学生损伤,但不能完全反映出田径运动将造成功能性动作质量不高的结果,却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稳定性方面的不平衡,以及人体运动时是否存在代偿动作的现象。
4 结语
本体感觉控制平衡的训练对改善功能动作筛查(FMS)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髋、膝、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能力,多关节的柔韧性及脊柱、骨盆和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具有明显改善,提高了躯干的多向稳定性,具有有效维持身体姿态的作用,本体感觉训练能增强身体关节的空间位置感觉,有利于在空中完成精细化的动作。田径普修学生的膝关节、踝关节、腰部等部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田径专项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均值为16.55分;FMS得分与运动损伤=-0.453,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负相关关系;田径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高于16分时,运动损伤发生率为43.5%,低于16 分时,运动损伤发生率会上升到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