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非遗之花扎根社区

2022-07-26夏侯蓝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下沙大鹏群体

夏侯蓝

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包括非遗。这些非遗基本都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譬如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山歌、皮影戏、龙舞、狮舞、杂技表演、各种民俗活动、民间手工技艺等,无不来自民间。让非遗回归社区,回到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社区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非遗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条《定义》中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定义明确指出非遗来源于社区群体或个人,并反复强调了“社区群体”这个概念。“社区”是一个外来词汇,主要是指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而我们所谓的“民间”,即普通民众之间。与“社区群体”所表达的主体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既然非遗来源于社区,非遗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如同树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离。譬如深圳本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下沙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晚期,至今已有800 多年历史,传承了近30 代人。下沙村即现在的下沙社区,该村是黄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其祖先系南宋时期由湖北等地辗转迁徙而来。最初的祭祀活动十分简单,只是初一、十五,或逢年节在祖宗牌位前烧香跪拜。后来有了祖先墓地,至明朝时又建起了祠堂。祭祀活动也演变为墓祭和祠祭,而且在每年清明和重阳举行春秋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祭祀仪式也变得十分庄重、繁缛,并代代传承至今。这个非遗项目在下沙社区世代相传,为社区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并且随着环境条件和历史变迁被不断再创造,如果离开了社区群体,离开了墓地、祠堂等环境条件,该非遗项目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非遗离开了社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非遗在社区从本质上来说,是非遗的一种回归:回归民间,回归生活,回归本源,回归它赖以产生、传承、发展的土壤。这也是非遗活态传承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非遗保护工作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员的快速流动和重新组合,社区的社会职能、人员结构、管理模式、文化生态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致使社区原有的一些非遗项目逐步被边缘化,甚至进入濒危状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下沙村实现了城市化,由农村变为了城市社区,村民也由农民变为了城市居民。社区的常住人口急剧膨胀,达到3 万多人,而原来的村民还不到1500 人。社区内的外来人口占到95%以上。社会形态、生活习俗、文化氛围都完全变了。在下沙村存续了数百年的非遗也逐渐进入濒危状态。因此,让非遗回归社区不但必须,而且已经刻不容缓。

二、非遗真正回归社区

要做好非遗在社区的工作,让非遗真正回归社区,我们必须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创新工作模式,让非遗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而又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使非遗之花牢牢扎根在社区群众中,越开越鲜艳。

1.必须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

社区是非遗的根之所在。非遗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现在要让它在社区生根开花活起来,在社区中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也必须让它深深植根于社区的群众之中。正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主张的:“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要广泛发动群众,让社区的居民全都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来,使非遗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自身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要尊重社区居民自身的习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坚持本土区域化特色。由于各种原因,在不同社区之间会存在文化差异。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福田区面积不大,仅有78.8 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前属于宝安县的农村。辖区内分布着15 个行政村。村民都是历史上从湖北、河北、福建、江西、广东等地迁徙而来。祖籍不同,建村的时间差距也很大。最早的建村于南宋时期,如上沙村、下沙村;而最晚的至清末民初才建村,如田面村、渔农村。村民迁来之后从事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农耕为主业,有的捕鱼,有的养蚝,有的半农半渔,有的半农半蚝,还有的晒盐等。同是捕鱼的,又分远海捕鱼的(如沙嘴村)和近海、内河捕鱼的(如渔农村)。这些因素导致了各个社区在“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方面的差异。因而各个社区流传的非遗也各有其特殊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下沙祭祖习俗,只能由下沙社区群体传承和发展,其他人无法取代。其他地区的,如深圳大鹏新区“官湖望鱼岭捕鱼技艺”,该项目与官湖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村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也不可复制。所以非遗回归社区,必须尊重社区群体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护社区特有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等,使非遗传承、发展在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生态中,传承、发展在社区群体自身的需要中。

2.创新工作模式

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非遗在社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深圳市东南部有一个大鹏半岛。二十一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大鹏半岛上发掘出了著名的咸头岭遗址,证明早在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大鹏半岛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这里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设立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大鹏所城;有鸦片战争时期大鹏军民奋起反抗英国侵略者,取得九龙海战胜利的历史文献记录;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有赖恩爵将军第、刘起龙将军墓等历史文物。这些都说明大鹏半岛具有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5 年以后,大鹏地区按照上级安排开展了非遗普查、申报工作。可是直到2011 年12 月成立大鹏新区时,整个大鹏地区仅在一两个社区中有几项零星的非遗项目。大鹏新区成立后,新区党工委采取“党建+非遗”的创新工作模式,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党建挂钩,纳入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落实责任,跟进督办。党组织引领,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很快就在全区挖掘出了一大批非遗项目,包括“大鹏婚俗”“大鹏濑粉仔”“大鹏仙歌”“东山渔歌”“东渔村天后祭”“官湖望鱼岭捕鱼技艺”等十多个非遗项目。分布在大鹏新区所辖的三个街道及十多个社区中,分别列入了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录。这些项目都在社区扎下了根,培养了大批传承人。

又譬如东山社区的“东山渔歌”,在东山村的渔民中流传了上百年。城市化后,渔民成为社区居民后不再捕鱼,渔歌也渐渐被淡忘。社区党委组织力量将这个项目发掘了出来,拉起了几十人的渔歌队伍,为他们提供场地,定期组织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加。不但在社区唱,还去区里、市里演出。不但中老年唱,年轻人也纷纷来学唱渔歌,使古老的东山渔歌又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3.非遗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将非遗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古老的非遗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是非遗扎根社区的重要手段。非遗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与当时的生产、生活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及文化氛围等相适应的。其均已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太大。这也是很多非遗项目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的主要原因。非遗要真正在社区扎根,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让社区群体从内心接受它、喜爱它,把传承非遗变为他们自身的需求。这就必须要使古老的非遗项目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习惯等。

过去广东流行的皮影戏,是由表演者盘腿坐在一张方桌上,前面用一张白纸做影幕,后面用一个油灯做光源,伴奏乐器主要就是一把胡琴。设备简陋,光线昏暗,也没有扩音设备,后面的人既看不清也听不清,有时演着演着当做影幕的白纸还可能燃烧起来。这种皮影戏现在基本没人看,要传承下去很难。后来,深圳南园社区皮影剧社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对传统皮影戏进行改造,使用4 米长2 米高的大银幕,用纸和牛皮刻成前景、后景,涂成彩色,分别悬挂在幕布前后,用现代光源,以多媒体投影仪打出后景,达到理想的舞美效果,而皮影戏最精华的影偶制作和表演艺术则全部保留下来,使古老的皮影艺术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深受社区群众喜爱。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社区中传统的非遗项目与现代音像技术、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正如《公约》指出的,要“不断地再创造”,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和社区群体的精神需求,让非遗的根在社区扎得牢牢地。

4.传承人是关键

非遗要能够在社区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传承人是关键。离开了传承人,非遗也就中断、夭折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支持他们依法开展的传承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传承非遗的积极性。

非遗传承人中,多数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了解不够。能否不断提升传承人的素质和能力,就成为非遗能否在社区扎根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办培训班、请非遗专家举办讲座、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外出参观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新的传承人,壮大传承人队伍。只有传承人后继有人,才能保证非遗项目在社区活态生存,一代一代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5.制定出具体方案,分步实施

要做好非遗在社区工作,必须结合社区非遗项目的特点,制定出具体方案,分步实施。实施方案,一要有全面性,要建立工作班子,人员、项目、资金、场地、设施、计划安排、时间进度等都要逐一落实;二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各非遗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案。

深圳市上合社区针对社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分别兴建了黄连胜纪念馆及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文化馆,用以保存黄连胜及醒狮团创立、发展中具有史料价值的实物,如狮头、狮身(服饰)、旗幡、器械等,将有关实物、图片及文字资料陈列、展出。上合社区利用已有的上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将醒狮团纳入活动中心管理,由中心提供1500 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训练场地,并提供了一幢建筑面积超过900 平方米的二层大楼,用作醒狮团办公、存放道具和日常活动场所。醒狮团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吸引了社区里近千名男女青少年参加学习。社区积极组织醒狮团参加国内外各种赛事,多次荣获大奖。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社区决定定期举办“黄连胜杯粤港澳大湾区醒狮邀请赛”,现已成功举办两届,使“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这一非遗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赢得了较高声誉,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在上合社区牢牢扎下了根。

深圳南园社区针对社区本土非遗项目较弱的情况,采取“本土呵护,引进保护”的方针,一面努力挖掘整理本土“巴登茶果”等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一面建立“非遗名家工作室”和“传习坊”,吸引异地非遗落户本社区。通过宣传、扶持、积极开展活动、培养传承人队伍等措施,使异地非遗在本社区生根、发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非遗从“进社区”到“在社区”,是一个质的飞跃。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只要我们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勇于创新,让非遗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贴合社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之花就一定能够在社区牢牢扎下根,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下沙大鹏群体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杭州下沙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看图纸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中间群体
长乐下沙的前世今生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