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味无穷的苏州评话《唐三国》

2022-07-26周锡山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

周锡山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以下简称《唐三国》,商务印书馆2021 年4月)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迄今为止三国文化史上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大的名著;它使三国文化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智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智慧与现代智慧结合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中国曲艺的经典之作之一,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中国智慧文化的全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一起产生的。儒道两家共有的经典《周易》就是中国智慧文化的最早发端。

中国文化中的智慧文化由儒道佛三家文化和《孙子兵法》文化及三国文化组成。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大致同时产生,《孙子兵法》作为智慧文化的一家,横空出世。

到了元末明初,随着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三国智慧异军突起。其以儒家和道家为基础,结合《孙子兵法》高明而深邃的智慧,因其通俗性而普及到广大民众之中,逐渐深入到国人的灵魂,化为中华民族的血肉。

自《周易》到三国文化,中国的智慧文化建设完备而精到。最重要的有儒家智慧、道家智慧、佛家智慧,还有《孙子兵法》和三国文化,共五种博大精深的智慧文化宝库。

二、三国文化的全貌

三国文化由历史著作、曲艺作品、戏曲作品和长篇小说四种构成,其中古近代作品共约1180 万字。

1.历史著作

三国文化历史著作,有“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三国志》《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三部经典著作。

三国文化最早的是史学著作,即西晋陈寿(233—297)《三国志》、南朝宋代裴松之(372—451)《三国志注》和范晔(398—445)《后汉书》。三国文化在西晋时期就已产生,陈寿《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正史著作。中华书局将《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合并整理校点,约100 万字。其中裴松之注多达70 余万字,内容丰富精彩。范晔《后汉书》全书有204 万字,其汉末部分是与三国有关的人物传记,大约有10 万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整理校点本,编入元代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中华书局1956 年出版600 万字,其中三国部分,包括胡三省的注文,近50 万字。另有南宋朱熹编著《通鉴纲目》,是据《资治通鉴》等提炼概括而成,是二手资料,可以不计。

三国文化的史学著作,《三国志》(附《三国志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附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三部经典著作,共有约160 万字的篇幅。

2.曲艺作品

三国文化,其次是唐宋至现当代的曲艺作品。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记录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三国”是曲艺领域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讲史、说书和评话三种类型。

三国曲艺作品最早自何时开始,没有记载。现存最早的资料是唐代李商隐《娇儿诗》的两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说明唐朝已有三国曲艺。到了宋朝,早在北宋年间就出现了“说三分”(专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三国题材的“说书”在北宋时期已经盛行,且已有尊刘贬曹的倾向。三国题材的唐宋曲艺作品都已失传,仅元朝和明清的作品各存一种。元代《三国志平话》,作者不详,是说话人的脚本,又名《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元至治间(1321—1323)建安虞氏书坊所刊的《全相平话》现存五种之一。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整理校点本,近7 万字。约成书于明清之际的无名氏《三国志玉玺传》,有清乾隆年间的手抄孤本存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校点整理本,共39 万余字。

古代三国曲艺著作共有以上2 种,46 万余字。这些作品都与当代的三国评话没有关系,现当代的评话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改本改 编而来。

3.戏曲作品

三国文化的第三种是元明清至现当代的三国戏曲。

元杂剧以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为代表的戏曲经典,使三国文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艺术高峰。明代传奇有无名氏《古城记》(元末明初昆曲传统剧目,改编自南曲戏文。讲述的是刘关张在古城相会的故事,共二十九出)和王济《连环计》(王允利用吕布痴迷貂蝉而铲除董卓的故事)两部名著。清代的京剧名著较多,最著名的有《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和《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四部,都集中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三国戏曲共有以上7 部名著。

三国戏曲,数量庞大,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8 年出版的《三国戏曲集成》,收齐全部著作,共8 卷12 册,凡587 种(其中完整剧本471 种,残曲和存目116 种),近900 万字;分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山西地方戏卷》和《当代 卷》。

4.长篇小说

三国文化,最后出现的是长篇小 说中。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明代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二十世纪前期至今,《三国演义》有多种整理校点本,出版的都是清代毛宗岗在评批时修改的《三国演义》,75 万字。除了《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作品也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可参见笔者所著《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释评本、《红楼梦的人生智慧》、《红楼梦的奴婢世界》、《曹雪芹:从忆念到永恒》等)。《三国演义》全书浸透着独创性的智慧,包括政治、外交、军事、人生的智慧等。

现当代的三国文化,包括三国历史及其研究著作和三国文学艺术的研究著作与评论、三国影视剧等。而苏州评话、扬州评话和北方评书等《三国》作品,虽然也是当代作品,但属于非遗保护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作,与以上现当代作品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三国曲艺的全貌

三国曲艺的古代著作,前已述及,共有两种:元代无名氏《三国志平话》和明清之际无名氏《三国志玉玺传》。两书的篇幅共约46 万余字。而当代非遗保护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曲艺作品,已经整理出版的三国作品以苏州评话数量最多,共有4 家。此外扬州评话和北方评书也各有一位名家,两家的整理作品共约有155 万字。

1.扬州评话和北方评书各一家

扬州评话的名家有康重华(1919—1998),有三国“三把火”评话三种,其中《火烧博望坡》(《上海文学》1961 年第7—9 期和第11期连载)共约5 万字。康重华口述《火烧赤壁——扬州三国评话》(李真、张棣华整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年出版)53 万余字。康重华口述《火烧新野——扬州三国评话》(张棣华、夏耘整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年出版)28 万字。以上共约86 万字。

北方评书的名家有评书世家出身的袁阔成(1929—2015)。他于1981 年创作的长篇袍带评书《三国演义》共365 回。袁阔成的袍带评书《三国演义》现已出版两种,共70 万 字。他的《评书三国演义(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约50 万字。1988 年,他又有中篇评书《赵子龙》(李程整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20 万字。其中一部分曾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长坂雄风》。

2.苏州评话4 家

苏州评话三国是评话中的扛鼎之作,大书之王,已整理出版的有唐耿良、张国良、陆耀良、汪雄飞4 家。另有张翼良、陈希伯的部分录音。

唐耿良(1921—2009)的苏州评话三国,其创始人是许文安(约1855—1917),黄兆麟于1900 年左右拜许文安为师,并传给张玉书(1904—1968)和唐再良(1887—1953)。唐再良有徒朱学良、顾又良、唐耿良等。1934 年,唐耿良开始说苏州评话三国。

张国良(1929—2013),国家级苏州评话传承人,江苏苏州人。其父张玉书苏州评话三国共300 回,600 余万字(未整理出版),传子张国良。张国良传授其堂弟张翼良。张国良苏州评话三国分前后两部。后因身体状况只出版了14 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988 年版)约330 万字。

陆耀良(1918—2012),其师为何(绶良)派传人汪如云。他晚至17 岁才拜师,但拜师当年就开始登上书坛,巡演于江南城镇。有《苏州评话三国全集》录音。陆耀良是唯一传承熊士良一脉的三国名家。陆耀良整理出版的有两种:《孔明看病》(选段,载《苏州评弹书目选》第一集下,又载《评弹丛刊》第七集)、《三国·三气周瑜》(约30 万字,周良主编《苏州评弹书目库》第七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出 版)。

汪雄飞(1922—1994),江苏吴县人。少年时,先后师从其父汪伯琴、汪如云(专学“东吴书”“赤壁之战”一节),13 岁即开始在浙江各地演出苏州评话三国。1950 年又师从张玉书,补学“荆州书”关羽攻拔襄阳至败走麦城一节。汪雄飞共出版了五册系列本(1989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雄飞“评话《三国》丛书”,包括《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出山》《血战长坂坡》《关羽走麦城》《刘备雪弟恨》五集,共百余万字。)其中《后三国》的近90 万字文本,是现今公开出版的唯一版本,弥足珍贵。另外他还出版了《计遣陆逊》选段(载《浙江曲艺丛刊》第一辑,又载《古城会》、《苏州评弹书目选》第五集 上)。

以上苏州评话三家的整理作品,共约450万字。

张翼良(1938— ),学自堂兄张国良,善说长篇评话《后三国》(78 回)。其《长坂坡》折子,有1985 年的演出录像。

陈希伯的长篇《三国》的音像作品,有《前三国之东吴十计》(79 回),从诸葛亮出山到借东风为止。

四、《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地位

唐耿良于1932 年学习苏州评话三国,13 岁(1934 年)登台,是三国曲艺6 家中最早的。他的评话作品已经出版音像作品100 回。这次出版的整理文本《唐三国》,使当今能够整理成书的全部三国文化著作都有了整理校点本,完成了整个三国文化的当代传播的转化。

1.《唐三国》:扛鼎之作

《唐三国》是上海最著名的评弹作品之一,唐耿良本人通过作为评弹中心和中国文化中心的上海听众的严格考验,先后成为上海书坛的四响档和七煞档之一。《唐三国》在三国文化史和当代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成为扛鼎之作,主要体现在篇幅、主题、文化内涵、艺术成就等方面。

其一,在篇幅方面,《唐三国》是三国文化中篇幅最大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次出版的苏州话整理本(包括张进的评论),共约有200 万字。

其二,在主题方面,《唐三国》继承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弘扬仁政为民的理念、宣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和霸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三国演义》尊刘反曹的背景是复兴汉室。评话和小说、戏曲一样,都将刘备塑造成爱民的仁君,营造了因复兴汉室而拥刘反曹的舆论,以此推崇爱民仁政和忠贞义气,伸张了历史的正义。《三国演义》和三国评话也可证明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反对霸权、弘扬仁政 。

其三,在文化内涵方面,《唐三国》为完善中国智慧文化和智慧美学做出重要贡献。《唐三国》和《三国演义》、三国戏曲、三国历史著作共同组成了三国智慧文化,《唐三国》的出版,给读者和学者提供了目前较为完整的三国智慧文化的文本。唐耿良在说表三国的过程中,对于三国中的政治智慧、外交智慧、军事指挥和人生智慧,都有精彩的演绎。他对三国政治家的用人之道深有体会,总结撰写了《三国用人之道》。唐耿良强调东亚文化圈企业家热情吸收三国智慧的现象,反映了三国智慧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受欢迎并广为传播的情况。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向外传播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三国智慧对东亚、东南亚青少年的智力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唐耿良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也能从《三国演义》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因此撰写了《企业管理和〈三国〉》,并用这个题目在上海作家、艺术家、企业家联谊会上做了讲座。

其四,在艺术成就方面,《唐三国》艺术成就在三国曲艺中最高,影响最大。《唐三国》既全面继承三国评话的优点,也能给予其修改和提高。在旧时代演出时,传统长篇评话三国难免夹杂一些落后的糟粕,像迷信、宿命论一类的东西,唐耿良对其做了删节。例如刘备身陷绝境之时,他向坐骑的卢马大呼、责备,于是便脱离了困境,书中解释这是因为刘备是真龙天子命不该绝,这就是典型的宿命论观点。还有一些神化诸葛亮的情节。对结构上有节奏滞缓的地方,对情节叙述平淡、繁琐拖沓的弊病,他都对其做了调整。有些章节故事不合理(如火烧博望一段,张飞中了李典的金蝉脱壳之计,夏侯惇率败兵逃走),原来是直叙,叙述效果不佳,唐耿良改为暗处理,叙事紧凑、合理。有的地方还用巧妙地改动,避免重复叙述。传统文献有些地方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挖掘不够,有的地方对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有误,无意中扭曲了人物的性格。唐耿良善于发现原作的创作误区,并做修改和提高。《唐三国》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爱好者提供参考资料,向文艺界提供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给当代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经验。《唐三国》是据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再创作的艺术精品。《三国演义》全书有75 万字,《唐三国》则将其中30万字的内容发展至160 万字,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原作的情节和描写。《唐三国》继承了《三国演义》七真三虚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做出自己的改编和创造,向当代作家提供了传统名著改编的创作经验,达到经典之作的艺术高度。

2.《唐三国》:经典著作

《三国演义》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流经典著作,可谓:笔补造化、艺进乎道、悲天悯人、大器晚成,《唐三国》亦如此。

其一,笔补造化。是指以极大的艺术想象力,虚构了全部的、整套的、极其精彩并含义丰富的情节和故事。《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如吕布与貂蝉、捉放曹、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长坂坡、群英会、蒋干过江、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火烧连营、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以上部分内容,《唐三国》未曾涉及),这些情节复杂精彩,内容丰富深刻,描写细腻具体,全都没有历史根据,全部没有历史记载,全是作家罗贯中虚构和创造的,《唐三国》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许多情节和故事。

其二,艺进乎道。《唐三国》将具体、丰富、精彩的人物刻画、情节设计和思想表达上升到人生和宇宙哲理的高度。

其三,悲天悯人。《唐三国》具有忧世、忧时、忧民的仁者之心,并对人类的弱点和局限、人性中恶的方面,给予揭示并力图拯救。

其四,大器晚成。是指作家艺术家到生命最后阶段还在探索和创作艺术的高峰体验。唐耿良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致力于《三国》的思考、完善和录像,实属大器晚成的代表。

从各整理本来看,《唐三国》是几人中最为细腻的,在情节上看得出用心考究,在文字上也颇有文化书卷气。在艺术成就上来说,三国文化有古典、经典和名著11 部,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代曲艺中以《唐三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综上所述,《唐三国》是当代三国文化的经典名著之一。

猜你喜欢

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乱谈(1)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