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戏非遗传承人培养策略的调查研究

2022-07-26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音院团剧种

黄 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 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地方戏是非遗门类中参与面广、流传性强、深得民众喜爱的重要部分。这些年来,我们走访了山东济南、临沂、德州、淄博、潍坊、滨州以及苏北、皖北等地,深入当地的戏曲非遗保护中心、地方戏社团,进行追踪式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到真实的地方戏及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基本现状。事实表明,非遗只有“活着”融入现代社会、植入百姓生活,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现状调查

从全国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地方院团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每年都有大量的剧种在灭失。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戏曲创作、表演、导演人才缺失和市场萎缩这两大方面。戏曲传承和传播遇到瓶颈,应对危机刻不容缓。

以山东为例。目前山东省内的地方剧种加京剧有28 个,其中有专业国有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9 个,分别是京剧、吕剧、茂腔、柳腔、山东梆子、两夹弦、柳琴戏、大平调、柳子戏、四平调、枣梆、扽腔、渔鼓戏、五音戏、莱芜梆子、豫剧(河南梆子)、东路梆子、大弦子戏、河北梆子,在当地和省内外各有不同的影响。其他9 个剧种虽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建设国有艺术院团,影响力相对较弱。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山东各剧种目前的生存现状总体而言分为三类:

一是生存现状良好,剧目创作较繁荣。比如京剧、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莱芜梆子、两夹弦、茂腔等剧种。

二是传承保护较好,但新剧目创作较少。比如柳腔、大平调、四平调、枣梆、大弦子戏等剧种。

三是艺术基础薄弱,艺术根基不牢,生命力不强。比如蓝关戏、一勾勾、灯腔、鹧鸪戏、端鼓、渔鼓戏、东路梆子、八仙戏、王皮戏等剧种。

大弦子戏和蛤蟆嗡,虽然也是28 个剧种的成员,但是既没有剧目也没有专业院团,更没有专业演员,大部分都由当地文化馆挂牌代管,每年给一点经费,进行一些资料整理和小型演出之类的工作。

从各地目前的状况来看,各剧种演职人员、导演、戏曲创作、研究人才普遍短缺。戏曲创作、导演更是稀缺,直接导致新编地方戏数量少、质量不敢恭维;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演职人员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优秀的中青年演员转行较多,流失严重,这对于本来就不景气的地方戏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戏传承保护举措,各大剧种、主要地方戏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工作逐渐被重视,形成梯队,纳入正轨。但是,有些小剧种还是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各级政府愈来愈重视,增加投入、积极干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传承人的综合文化修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整体实力、影响力、竞争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地方戏因鲜明的地域性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传承,主要依赖于一方水土,依赖于乡音乡情乡趣,核心观众的流失直接动摇了地方戏发展的根基。

多年来,不要说商演搞不起来,就是在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中,各乡村进行了广泛动员宣传组织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观众也是寥寥无几,而且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严重挫伤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加剧了演职人员流失等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戏曲人才和传承人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关教育制度保障,非遗传承人和剧团内成员断代、严重老龄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之职业前景、待遇等诸多现实问题,使中青年演员不安心、不静心,青年演员大量流失无从补充,有的非遗传承人甚至无徒可传、无戏可教。缺乏编创人员,剧目不能及时更新,梯队不健全,无角儿能上、无戏可演,无法组班登台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剧种甚至名存实亡。

二、专业化的培养策略

面对种种现状,我们从对地方戏非遗保护和传承入手,进行了近十年的地方戏保护和培训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策略性探究,深入探讨了地方戏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方法和成效。我们发现,在当前这种情况下,由高校牵头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化培养,无疑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一个优秀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和编导。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教学指导,提高演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院团职工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传承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戏曲创作、表演、导演人才梯队建设,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推动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构建非遗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孵化助推动作用。

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科学高效地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丰厚等有利条件,依托高校精良的师资、研究力量,合理进行资源整合,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也为戏曲专业师生深入生活、舞台实践搭建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

2015 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综合艺术院校的山东艺术学院,成为首批参与此计划的57 所高校之一,成为山东地方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科学、扎实地做好戏曲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打造成山东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推广的高地,打造出文化建设知名品牌,为山东地方戏曲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2015 年10 月,山东传统戏曲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在山东艺术学院揭牌,从那时起到2020 年,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每年举办一期培训,聘请业内著名专家学者集中授课,封闭训练,旨在培养一批专业的、理论水平高、能贯通戏曲音乐历史及现状的青年人才队伍,为促进戏曲音乐的研究和评论人才的培养,为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年轻后备力量。

三、职业化的培养策略

经过近十年对地方戏曲人才的靶向培养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整合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的重大意义。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促进艺术理论成果转化,深化基层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打造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搭建起传统艺术与学术、现代生活、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让传统艺术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生活融入传统艺术,这些就是加大非遗保护和培训力度的终极目的,而职业化的培养策略则是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另一有效举措。

业内人士都知道,很多传统地方戏源自民间自发的娱乐行为,非职业现象很普遍。现实中地方戏存在严重的市场危机,主要表现是市场萎缩。

市场萎缩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受到时代发展、大众媒体介入、多层次娱乐形式丰富、人们审美情趣改变、打工潮涌动所导致的大量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打工潮的兴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出现了很多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的“空心村”,导致很多地方戏赖以依存的核心观众大量流失,观众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演出市场不断萎缩。随之,演职人员也出现了大量流失的现象,给地方戏带来致命的冲击。

其二,一方面,大部分传统地方戏的故事内容老化,与时代严重脱节,对观众缺乏吸引力;加之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严重脱离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因上文分析的创作人员奇缺、演职人员非职业化等原因,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与时代同步的新剧目新作品奇缺。

两相夹击,导致地方戏举步维艰,有些小剧种甚至沦为濒危的险境。

在这个过程中,山东聊城市冠县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案例,出现了“一部新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奇特现象。

冠县传统地方戏——蛤蟆嗡,是流行在冠县桑阿镇及周边地区的地方小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蛤蟆嗡虽小,基础却不错。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音乐丰富而独特,唱词唱腔考究,曲调优美动听,是一个完整且成熟的剧种,民谣“桑阿镇,大水坑,大人孩子蛤蟆嗡”,记载了它曾经的广为流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在新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和绝大多数小剧种一样,蛤蟆嗡市场日益萎缩,濒临灭绝。

所幸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扶持,主动介入,举社会合力,吸引专业人才。他们立足本地地方特色,从新编剧本入手,加大创新力度,奖励原创力作。在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出于对本地戏曲事业的热爱,冠县三位退休编剧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清代民间著名教育家武训的故事,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全方位大力协助下,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武训舍 情》。

这是蛤蟆嗡发展史上的第一台大戏,由民营剧团冠县宏湖蛤蟆嗡剧团排演。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派出包括导演、音乐、舞美、灯光设计等专业人才与当地联合组成主创团队,对《武训舍情》剧本进行修改及舞台二度创作,从而对 “蛤蟆嗡”这一濒危剧种开展保护性挖掘、开发及理论研究。冠县人民政府负责注入资金,组织“蛤蟆嗡”老艺人在艺术挖掘、剧目排演、传承保护等方面积极配合。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这台大戏终获圆满成功,受到戏曲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个特例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各项政策为契机,调动多方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给地方戏注入现代气息;通过精彩的舞台呈现,以新编优质剧目为抓手,带动地方对历史文化名人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三位一体”抢救地方剧种增添新的实践经验,为民营剧团发展也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其实这就是所谓职业化培养的真正内核。——举社会之力,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完整的地方戏职业化队伍,依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非遗的倾斜保护政策,辅佐协助从业者完成职业化蜕变,为地方戏的传承和发展助力。显然,这也是地方戏传承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活态化的培养策略

充分发挥地方院团的作用,在职业化的队伍中进行活态化培养,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五音戏是山东省淄博一带的戏曲剧种,唱腔婉转,语言活泼,表演丰富细腻,不论在唱词唱腔还是做派上都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它的创始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京演出,受到梅兰芳大师的首肯,称其为第五大名旦。

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全国地方戏生存环境一样,五音戏剧团的发展也是历经坎坷。但是,由于历来重视编创和演职员职业化建设,高度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能力的发挥,注重提升团队自身的创新能力,顺势而为谋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绝大多数地方戏曲日渐萎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们却异军突起,稳步发展。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其一,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扶持。通过不懈努力,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正式列为事业编,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国营专业剧团,争取到相对优厚的政策资金和宽阔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空间。事业编制的设立,大大提升了院团的吸引力和在职人员的稳定性。每年都有专业艺校毕业的学生前来应聘,中青年演员占到一半左右,为院团的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其二,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承作用,通过传承人自行培养、院团公益性培养及学校协助培养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传承人。注重编、导、演职业化队伍建设,主动与多所地方戏校和高等艺术学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职业化的专业人才,吸引了大量青年从业者不断加盟。

其三,独到的战略发展眼光,“从娃娃抓起”,积极与当地小学合作,编写教材《走进五音戏》,介绍了五音戏的基本情况,附上二维码方便孩子听戏。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把五音戏纳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程,引导学生喜爱和参与五音戏的活动,切实做好预备人才培养。

其四,引进竞争机制。团里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技能比赛,通过院团推选,到市里统一参加评优,并将之列为职称评定时的重要考核标准,使得专业技能比赛成为院团的激励机制。

其五,通过申报非遗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项演出及赛事,通过鼓励新编新排新剧目,推进舞台演练,打开提升通道,加强梯队建设,大胆选拔和培养锻炼中青年。

目前五音戏剧团充满活力,队伍稳定,观众认可度高,新编剧目丰富,涌现了一大批年轻演职骨干,实力日渐雄厚。其传承人队伍师承脉络清晰,青年传承人队伍逐渐形成梯队,常常获奖,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活态化培养效果显现。

五、培训的实效

广受赞誉的这六期研修班,由高校牵头,采取自愿报名、剧团审核、择优推荐等招生方式,培养对象大多为经过严格筛选的年轻从业者,主要为省内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地方戏导演、主要地(市)戏曲剧团和民间戏曲表演团体的创作者、演员、青年戏曲作曲后备人才等。囊括山东吕剧、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柳子戏、茂腔、四平调、梆子、扽腔等多个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

研修班紧紧把握地方戏自身传承发展规律,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从基础理论入手,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量身定制科学的培养计划,讲基础重实效,从推动地方戏长期发展的角度,以“专业课+理论课(含名家讲座)+观摩研讨+汇报演出”的培训模式,把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演和综合理论水平。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观摩研讨、演出展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提高了受训者的技术、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增强了地方戏曲的传承活力,推进了戏曲表演人才的梯队建设和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

1.精彩纷呈的汇报演出展现了培训实效

每期培训结束时,全省各地市三十余家戏曲院团的学员都要举行汇报演出,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和戏曲艺术爱好者,场场爆满。演出中,学员们还展示了新创作的戏曲音乐作品,涉及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五音戏、吕剧、两夹弦、柳琴戏、柳子戏、茂腔、扽腔等十多个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各位学员所在单位、院团积极配合,与学员们一起为现场观众联袂奉献了一场场华美的戏曲盛宴,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演出的剧目,包括山东梆子《文姬归汉》《杨门女将》、五音戏《土炕上的女人》、莱芜梆子《同心剑》、吕剧《状元与乞丐》、枣梆《青丝恨》、柳子戏《李清照词 一剪梅》、京剧新编《马前泼水》等选段,新学剧目《春闺梦》《问樵》《拾玉镯》《状元印》,各地方小剧种剧目《蝶恋花》《风雨故园》等,全面展现了学员们在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看得见的成效被社会广泛认同,不仅充分肯定了这种培训模式,而且吸引了更多的戏曲从业者,从而大大加深了高校与地方剧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2016 年,临沂大学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戏曲音乐理论与人才培养项目;2018 年,山东女子学院和济南市吕剧院共同承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吕剧青年表演人才培养”脱产培训,并共同建立“吕剧非遗传承与研究基地”,专门从事吕剧艺术的普及、宣传、教育和研究。

这些培训项目的成功举办,得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度重视,培训活动被纳入“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大大缓解了地方戏院团对高层次、特殊、紧缺人才的需求,共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起到孵化助推作用,促进了山东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为了总结经验,让戏曲培训的长效机制发挥最大的效力,我们先后追踪访谈了导演、作曲、小剧种培训班的百名历届学员,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成效显著。

绝大部分学员在各自角色行当里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一些非院校出身,之前也没有经过系统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表演、导演创作技巧培训的学员提高很大,感触很深,纷纷表示对戏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学会了很多理论和系统知识、创作技巧。

比如,2018 年小剧种培训班的学员大都是各地小剧种的演员,普遍功底不够扎实、系统,有的地方小戏,如聊城地区的蛤蟆嗡,因为年久失传,甚至连戏曲样式都不完整。通过培训,对其舞台表演范式进行了整理,将演员的身形、步伐融入了京剧的元素,规范了蛤蟆嗡的戏曲样式。

各期受访学员高度评价自己亲身参与的培训,普遍反映拓宽了视野、学到了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提升了业务能力,把在培训期间学到的知识带回本土剧团后,收获很大。一些学员回去后,在所在剧团编创新戏、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青创项目、参演艺术节、扶贫和“送戏下乡”等各类重大活动中担当重任,获得了各项奖励和荣誉。大家一致希望这种培训继续搞下去。

综上所述,深入调查研究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人培养和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非遗传承人培养发展的新路径,提炼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意义的经验,对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全社会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接受培训后的传承人群体学习能力、传承水平、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有力推动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贴近大众生活,使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五音院团剧种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