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构建
——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2-07-25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产教决策

万 云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要求,是彰显职教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鼓励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学院”[1]。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3]。产业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相融合的重要产物,是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直接载体。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构建一种适用于高职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迫在眉睫。

本文从阐述产业学院教育治理体系内涵和意义入手,寻找地方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产业学院教育治理体系。

一、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5]。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重要形式,自然也应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6]。对于“治理体系”的概念,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从制度论角度将其描述为一种制度体系,目的是规范社会权力的运行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的开展;二是从系统论角度将其界定为由众多结构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系统,这种系统主要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以及治理方式等要素;三是从机制体制角度把治理体系描述为以一定的治理理念为依据确立起来的,能够使国家顺利运行的一系列机制体制[7]。

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客体、教育治理过程、教育治理方式以及教育治理制度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8]。

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是以上治理理念的具体应用和表现,本文尝试将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界定为:在治理理念指导下,以政府、高职院校、园区管委会、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多元治理主体为核心,通过运用一系列合理的治理方式和手段来维护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秩序的总称。

(二)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讲,共建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9]。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发的成果转化,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面来讲,近年必将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节点,探索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对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以及提升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学校专业群发展层面讲,目前学校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签订共建“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合作协议,各项运行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的运行机制及建设内容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促进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群与智能制造产业链有机衔接。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职能发挥不明显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在办学职能上有服务产业的综合性功能,即开展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科学研究。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一起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上实现“同频共振”,努力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际应用、社会服务、职业培训等一体的特色学院。当前由于西部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上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其办学职能发挥不够明显,具体体现在:一是校企双方将产业学院的主要职能定位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合作企业服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能较多停留在表面。如产业学院的建设仅停留在合作协议的签订、企业在学生学习三年时间里开展几次见习活动、毕业季到学校招聘人才等,并未真正发挥社会办学的职能;二是共建产业学院的主体在职业培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上不明显,产业学院中的校企双方教师未能联合开展学生和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未能共同开展教学教改或者技术相关科学研究等。

(二)“岗课赛证”融通不充分

“岗课赛证”中的“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根据要素禀赋理论①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 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是指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校企双方均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企业有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实践设备和工作岗位等优势,学校有提供人力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和培养人才等优势。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建产业学院中,共建单位未能将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未能真正做到“岗课赛证”充分融通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学院的教学设计仍以校方为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融通广度不够;二是产业学院共建过程中“岗课赛证”融合深度不够,如学生技能竞赛培训、课程开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仅由校方教师指导或在学校参与,企业具备的优势科研团队、先进设备等并未融入。

(三)治理结构体系不完善

产业学院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组织,应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在理事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从而架构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产业学院的高效运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目前较多的产业学院并未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仅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协议中简要明确了双方责权利,并未制定具体的制度、章程或者治理架构;二是部分产业学院虽实施了合署办公,但未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监控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

三、高职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构建

由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内涵界定可知,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二是要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共治的主体体系;三是要有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科学合理决策体系;四是要有确保决策落地生根的执行体系;五是要有全社会参与、客观、公开、公正的全面监督体系。现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的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为例,阐释“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互求、互补、互赢”多维目标治理体系的构建

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建设产业学院的目标是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基于国家建设产业学院总体目标,产业学院治理的目标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三链”衔接机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师资评聘机制和联动发展机制等;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10]。这三大目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共建的主体应围绕产业学院治理的三大目标,以“相互需求、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要素融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三大建设目标,优化专业群结构,培养更高质量、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共建、共享、共治”多元主体治理体系的构建

为避免出现“岗课赛证”融通不充分的窘境,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联合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使之成为产业学院的主体。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由政府和工业园区为学校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提供场地和税收支持等;由学校为政府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优化人才结构,为企业行业等提供人才供给、员工培训、科技服务等;由企业行业、科研机构为政府提供就业岗位、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等,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技术支持、实践基地和就业渠道等。政、校、园、企、研共同形成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以多元主体身份成立理事会(如图1 所示),秉持“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开展治理建设工作,多方“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平台、共同开发和建设产教融通课程体系”,共同以“资源互动+ 师资互聘+成果互享”的方式开展合作,以多方“共同管理、共同更新资源和共同发展”的方式治理产业学院,实现良性协调发展。

图1 产教融合多元主体治理平台

(三)“科学、民主、高效”内部决策治理体系的构建

决策体系是指决策组织有机体系的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分为分散型决策体系和层级式决策体系,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分散型决策体系的优点体现在决策反应灵敏、处理速度快,层级式决策体系的优点体现在可以发挥集体决策优势。产业学院作为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形成的组织,所做的每项决策都会影响到各主体的利益,为确保决策的民主、高效,拟将一定事务性的权力分散化,即可通过成立一定的委员会或者工作组来进行决策,无须事事经理事会决策。以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例,考虑到决策的民主和高效性,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组和团队建设工作组,在理事会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可快速地做出相应决策(如表1 所示)。

表1 产业学院各二级组织决策权范围

考虑到决策的科学性,还应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理事会和监事制度,多元主体共同按照责权利明确决策的规则和内容,如产业学院理事会的成员结构、资金使用、会议时间、审议程序、专业设置、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发展计划、年度发展报告、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年度预算、人员聘任、激励方案、监事会问询等[11],以保障内部决策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四)“驱动、协同、问责”执行治理体系的构建

产业学院执行治理体系是确保各项决策落地生根的前提。产业学院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共建主体利益的获取和各方协同育人,构建以“利益驱动、多元协同、问责追责”的执行治理体系,有利于把决策执行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内,防止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制定的决策落实困难。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应落实国家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制定支持产业学院的配套措施。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所在地区政府专门制定了支持职教高地建设24 条激励政策。从校企双方角度而言,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和问责追责机制,及时对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结果好的产业学院的管理、教学等团队进行嘉奖,将部分人财物等权力下放至产业学院,让产业学院的专兼职教职工劳有所获;相反,对评价效果差的产业学院,应当问责追责,特别是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的惩戒,确保将上层决策执行到位。

(五)“自评、互评、多评”全面监督治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全面的产业学院监督治理体系,确保执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从目标、过程、评价、反馈等四大功能构建产业学院共建主体质量监控体系,共同邀请政府、园区、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家长和学生等成立“社会第三方评价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产业学院各参与主体进行质量监控。二是从财务运行上构建产业学院运行成本监控体系,成立多方参与的监事会,定期对产业学院的财务运作情况进行审议,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把脉问诊,使产业学院运行产出比达到最优。以“校企自评、校企互评、第三方多评”的方式开展质量监控和运行成本监控工作,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功能,从而提升产业学院治理质量,达成预期的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从产业学院教育治理体系内涵和意义入手,以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导向,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的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为例,站在“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分别从目标体系、主体体系、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等五方面进行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产业学院发展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产教决策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