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形式下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2022-07-25尹雪红
尹雪红
(新疆职业大学 公共教学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高层次需求,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转变的必然选择,也可以为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1]。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教师、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成为学生是否选课的重要依据,而课程考核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考核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实施和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成为一项热门课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的改革及课程考核上,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学分制形式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一、高 等 数 学 课 程 的 教 学 现 状
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受众面很广的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且内容抽象。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例如,生物学中著名的地中海鳖鱼问题就是运用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解决的,心脏的跳动、血液的循环和脉搏的周期,都可以用高等数学方程组的形式表示。高等数学还在原子弹、声呐等新型装备的研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战争的格局和走向。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都需要导数计算,生活中的最值最优问题,生产中的节约成本、创造利润等都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知识[3]。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类型较多,学生生源分为三类:单招生、扩招生和统招生。在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遇到很多问题:就学生而言,基础都比较薄弱,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欠缺,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就教师而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进行取舍;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贴合实际的案例较少,使学生认为学习高数并没有太多实际作用,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
目前,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比较欠缺。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尤其是素质考核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挖掘学生在表达自我、动手实践方面的潜力;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平时作业和合理的卷面考试内容,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和书面作业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对于高职类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等,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总是记不牢一些基本公式和概念。其实在实际问题中,如果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能判断出用哪些数学知识点,会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因此,达到能读懂的能力即可,没必要死记硬背。所以,高职院校应提倡“一页开卷”,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记忆压力,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上,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在课程考核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闭卷考试,而这种现状及考试模式使得该课程的不及格率长期居高不下。目前该课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考核方式,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通过学习高等数学,获得相关专业课及高等数学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拥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职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目标不够明确,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数学应用的教学环节,导致学生认为学习高数没有用,和生活也没有联系;加上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强,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新的考核方式丰富了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让学生查阅并讨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和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 和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有待创新
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黑板+ 粉笔”模式,互联网教学资源也比较匮乏,不能充分利用网上优质的授课资源。多媒体授课在引入新课和定理的讲解时效果较好,但使用黑板讲解例题,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而课程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最新的数学动态,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能达到课程的能力目标[4]。新的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讲题环节和专业应用讨论环节,丰富了教学形式。
(三)高等数学教学过程重教师轻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本是学生的引路人,但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主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去关心学生的参与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缺乏创新探索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新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查阅资料、小组讲题等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四)高等数学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要求考生套用公式、定理进行计算,不仅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这种闭卷考试的模式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还会对平时特别努力用功的孩子,在学习心理上造成打击[6]。新的考核方式加入章节考核,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一页开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高等数学还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以限时闭卷考试为主,要求考生学会套用公式、定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评价观与质量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高职院校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新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具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学分制背景制定的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学分制的实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教学内涵,主动适应时代教育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分制的灵活运行模式相比,以前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已经跟不上学分制的变化,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7]。课程考核评价不仅需要检测、评估、选拔等功能,还需要明确教学的方向,有效考查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分制在满足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学分制的背景下,高等数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应只以“知识”为主要内容,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依据,而应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现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分析问题。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才是课程考核与评价的主要目标[8]。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占40%)和结果性考核(占60%),具体细则如下:
(一)高等数学过程性考核评价
高等数学课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早已盛行,但在学分制下,应建立激励学生的成绩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变成有目的、充满热情的主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性考核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的积极性,占20%,主要考查学生上课是否听讲,上课参与度高不高等,考核方式如表1。
表1 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课堂考勤,占20%,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堂考勤非常有必要,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有无迟到、早退、旷课和请假的情况,考核方式如表2。
表2 课堂考勤
第三部分:学习态度,占20%,主要考查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否认真完成书本记忆性的内容,考核方式如表3。
表3 学习态度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占40%,主要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考核方式如下:
书面作业,占20%。教师根据学生作业质量情况进行考核打分。
非书面作业,占10%。如查阅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应用问题。课后,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行组成小组,小组人员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结果,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课堂上阐述讨论的结果。考核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小组成员根据组内每位成员对小组所做的贡献,将100 分分给除自己以外的每一位成员。组内成员打分得出的平均分就是个人所得成绩。
小组讲题任务,占10%。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将易错题目分配给小组,小组成员课后协作完成题目的解题过程,下次课时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黑板进行讲题,考核同样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
(二)高等数学结果性考核评价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应只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依据,高等数学结果性考核评价应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形式,我们将其考核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章节考核,占30%。平时考核增加章节考核、随堂考等创新内容形式,如加入案例分析和可行的课程活动,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总分。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督促学生认真学好每一章节,增强基础差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避免“平时松,期末紧”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期末考核,占70%。相比传统的期末考试,该考核有两大特点:一是采取“一页开卷”的考试模式,“一页开卷”是指让学生在考试前提前复习、总结、归纳,并在考试前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解题方法、重要的公式、结论等写在一页A4 纸上,期末考试时可将A4 纸带入考场。二是期末考试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调整试卷内容和难度,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也可以因专业、基础的不同而调整,同时调整试题结构、增加选做题等,避免学生枯燥地记忆公式和背题,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9]。
四、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实施成效
目前,新的考核方式正在试点,还没有正式推广。在试点的班级中发现,实施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非书面作业的考核中,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不论是发言还是讲题环节,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具有带动和激励作用,学生之间有了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也就变好了。
第二,学生在查阅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专业应用问题、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对数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有动力,解决了专业课与公共课脱节的问题。在细致的过程性考核中,课堂纪律比其它未实施的班级好。章节考核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避免了“平时松、期末紧”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的“一页开卷”模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资料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记忆压力,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上,提升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第三,对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备课、设计课堂,提前想好查阅资料的方向和内容,也需要有更多的课外知识储备,这就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由于考核内容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高等数学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也更加丰富,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后的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考核展现出来。
从实施新的考核方案的成效来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这和学分制的内涵是相契合的。总之,学分制形式下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还在探索之中,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中反复探索,寻求一个更加合适的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