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巧作辅助线解平行线有关问题
2022-07-24黄艳红
黄艳红
【摘要】 在学完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之后,往往对一类题目感觉到比较困难,这类问题做起来比较棘手,而考试当中又常常遇到.现对这类题目总结归纳,谈谈做题技巧.
【关键词】 辅助线;初中数学;直线平行
我们知道,平行线的性质有三个,分别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判定有四个,分别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我们通常都离不开一个基本模型——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也就是“三线八角”模型,实际问题的图形中却往往不只三条直线,由于线的数量变多了,导致我们往往找不到第三截线,或者虽然能在基本图形中找到,但图形变化时就很难找到,特别是没有第三截线的时候更是不知所措,现对这类题目总结归纳,谈谈做题技巧.
1 一点在两平行线内部
1.1 “M型”
例1 如图1,已知AB∥DE,点C为AB,DE内部一点,则∠BCE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解 要想建立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条件AB∥DE用不上,所以,要过C点作CF∥AB,这样平行就有了“桥梁”——“第三截线BC”,
所以∠1=∠BCF;
又因为AB∥DE,
所以CF∥DE,
所以∠2=∠ECF,
∠BCE=∠BCF+∠ECF,
这样∠BCE=∠1+∠2.
1.2 “U型”
例2 图3
如图3,AB∥CD,试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A+∠E+∠C=.
解 我们知道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同旁内角的关系类似于英文字母“U”.而这里无法用到条件AB∥CD,因为没有一条直线和两平行线同时相截.所以,要过E点作EF∥AB(如图5),
所以∠A+∠AEF=180°,
又因为AB∥CD,
所以EF∥CD,
所以∠FEC+∠C=180°,
所以∠A+∠E+∠C=360°.
2 两个点或两个以上点在两平行线内部
(1)如图6,已知AB∥CD,则∠1+∠2+∠3+∠4=°;
(2)如圖7,已知AB∥CD,试探究∠1+∠2+∠3+∠4+…+∠n=°.
解 方法与例2一样,需要加添辅助线,目的是:创造第三截线,用上两直线平行这个条件.
答案:(1)540°;(2)(n-1)180°.
3 一点在两平行线外部
例3 如图8,已知AB∥CD,∠A=54°,∠AEC=18°,则∠C的度数是()
(A)36°. (B)34°. (C)32°. (D)30°.
解 作EF∥CD,则
∠C=∠CEF,
因为AB∥CD,
所以AB∥EF,
所以∠A=∠AEF,
又因为∠CEF=∠AEF-∠AEC,
所以∠C=∠A-∠AEC
=54°-18°
=36°.
故选(A).
总之,两直线平行的问题要利用好第三截线这条重要的桥梁.当没有第三截线时 要作辅助的“平行线”,这时其本质是创造第三截线,从而能用到平行线的性质解题.你学会了吗?
举一反三
0
1.如图10,AB∥CD,点E在线段BC上,若∠1=40°,∠2=30°,则∠3的度数是()
(A)70°. (B)60°.
(C)55°.(D)50°.
1
2.如图11,在平行线a,b之间放置一块直角三角板,三角板的顶点A,B分别在直线a,b上,则∠1+∠2的值为()
(A)90°.(B)85°.
(C)80°.(D)60°.
解 这两题题属于“M型”几何模型.
1题中的∠3=∠1+∠2,因此选(A).
2题中的∠C=∠1+∠2=90°,因此选(A).
3.如图12,直线AB∥CD,∠C=44°,∠E为直角,则∠1=.
2图13
解 如图13,过点E作EF∥AB,
因为AB∥CD,
所以AB∥CD∥EF,
所以∠C=∠FEC,
∠BAE=∠FEA,
因为∠C=44°,
∠AEC为直角,
所以∠FEC=44°,
∠BAE=∠AEF=90°-44°=46°,
所以∠1=180°-∠BAE
=180°-46°
=134°.
4
4.图14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刀柄外形是一个矩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与∠2,若∠1=75°,则∠2的度数为.
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道题是生活实际问题,我们把它抽象成几何模型,属于“M型”几何模型,
所以∠1+∠2=90°,
于是∠2=90°-75°=15°.
5
5.一大门的栏杆如图15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点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
解 过点B作BF∥AE,则CD∥BF∥AE.
所以∠BCD+∠1=180°.
因为AB⊥AE,
所以AB⊥BF.
所以∠ABF=90°.
所以∠ABC+∠BCD=90°+180°=270°.
拓展延伸
6.平面内的直线有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如图16,若AB∥CD,点P在AB,CD外部,求证:∠BPD=∠B-∠D;
(2)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17,(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P,∠B,∠D之間有何数量关系?
6图17
(3)在图17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18,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4)在图17中,若∠A+∠B+∠C+∠D+∠E+∠F+∠G=n×90°,则n=.
8图19
解 (1)如图16,
因为AB∥CD,
所以∠B=∠BOD,
而∠BOD=∠P+∠D,
所以∠B=∠P+∠D,
即∠P=∠B-∠D.
(2)(1)中的结论不成立,
∠BPD=∠B+∠D.
作PQ∥AB,如图17,
因为AB∥CD,
所以AB∥PQ∥CD,
所以∠1=∠B,
∠2=∠D,
所以∠BPD=∠B+∠D.
(3)∠BPD=∠B+∠D+∠BQD.理由如下:
连接QP并延长到E,如图18,
因为∠1=∠B+∠BQP,
∠2=∠D+∠DQP,
所以∠1+∠2=∠B+∠BQP+∠D+∠DQP,
所以∠BPD=∠B+∠D+∠BQD.
(4)连接AG,如图19,
因为∠B+∠F=∠BGA+∠FAG,
所以∠A+∠B+∠C+∠D+∠E+∠F+∠G
=∠A+∠FAG+∠C+∠D+∠E+∠BAG+∠G
=(5-2)×180°
=6×90°,
所以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