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视域下学校教育的道德性考察
2022-07-23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用黄金作度量工具,可见时间之宝贵。于教育而言,时间不仅仅是评价的标尺,还是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平台。
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光阴,会有着不同的“成色”。就像我们在课堂中常常说到的“要专心听讲,提高效率”,就包含了对时间“成色”的“估值”。我们希望学生们用同等的时间,做出“成色”最足的功课。当然,这里的“课”多指“主课”,是直面升学考试的,对于其它的“课”师生都会随意很多,“成色”自然稍逊一筹。除了上课,就是早读和晚修,学习内容多为预习、复习、作业,“成色”也很足。至于休息、玩耍之类的时间,“成色”就不太为人关注了。
回到家里,孩子不仅要完成老师的规定动作,不少家长还会为孩子“加餐”。这也是“成色”最足的时间。完成作业后,睡觉前的其它时间,孩子相对自由,在家长心中,“成色”相对也低。如若碰上作业困难、速度偏慢的孩子,作业时间便成了“未知数”,“成色”也无法判别了。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家庭会意识到学业外时间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这些时间段的“成色”。但对更多的孩子来说,他们生活的不同时间段的“成色”,是有明显高下之分的。
当教育的关注点集中于“成色”最足的、为考试服务的“知识”学习时,其它时间段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如家务劳动、个性发展、休闲生活等等,便在有意无意中被忽视了,时间管理的道德性,也多半顾不上了。
其实,不仅仅时间的横向维度上,教育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还在纵向上存在连续性不延展、强度不合理、节奏不合拍等问题。仅以德育为例,运动式德育活动轰轰烈烈,常态德育(比如学科教学)却若有若无。如此德育,实效自然难以彰显。
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未来公民的素质,由今天的教育决定。要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就要为时间赋能,使其真正助推孩子的成长。在此意义上,教育不应只是让学生珍惜学习时间,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