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暇时间的生命价值与教育实现 ①

2022-11-01◎余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闲暇道德意义

◎余 勇

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和人类的无序竞争,“内卷”现象出现在各个领域,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了让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在校内“加餐”,家长在校外报各种补习班。“双重压力”下的学生下苦不堪言,他们的闲暇时间被挤占,自由空间被压缩,导致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内卷”中被逐渐遮蔽和消解。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出台,对学生享有充足闲暇时间给予了制度保障,对充实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生命色彩、增强学生生命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引导与规范,学生闲暇时间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支配与利用,闲暇时间的生命价值也难以实现。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学生闲暇时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化解之道。

一、闲暇时间的生命价值

闲暇对人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十分重视闲暇时间对人的成长作用,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一个人只有是闲暇的,才是自由的,闲暇才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和社会的支持;但人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人自我反思、内省、成长所赖以生长的自由土壤。因此,闲暇时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和道德价值。

(一)闲暇时间成就生命自身

在柏拉图看来,闲暇具有“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的状态”四个层次。这一界定揭示了闲暇的“自由”本质。但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局限,闲暇为个体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被遮蔽。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闲暇的个体发展价值,明确指出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但真正重视闲暇的价值并揭示出闲暇本质意义的是马克思,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深刻地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由此可见,闲暇时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赖于充足的闲暇时间。对学生而言,其生命成长质量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大量作业和培训班所带来的“分数”,而在于闲暇时间的充足程度。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成长历程必然是闲暇时间的增长及其自由程度的提高,因为闲暇时间的本质就是自由的主导和支配自己的生活。

(二)闲暇时间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时间是最为客观公正的标尺,它无时无刻不见证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闲暇时间的多少是衡量学生生命成长价值的重要尺度,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美好有着不同寻常的蕴意,同时也使得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在自由的时空中得以真正实现。换言之,人类要进入“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有充分享有闲暇并在闲暇中不断修炼与完善自己的品性,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自由的闲暇时间里,人才可能按照自身的特点来发展自己,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开发各种潜在的能力,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会生命的美好,拥抱灿烂的未来,需要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更需要他们充分享有和利用闲暇。

(三)闲暇时间涵育道德生命

“双减”落地后,学生的闲暇活动日益丰富。但丰富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娱乐和放纵,而需要以教育为导向,保障闲暇时间的道德生长。尤其是闲暇时间有着自由与自为的特性,更应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闲暇生活对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具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校园中予以检验,更需要在学生的闲暇生活中进行验证。在闲暇生活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畅快地思考,自主地行动,他们的道德品性也在这种自我支配、自我主导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因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在外界干预或强制作用下的道德表现,严格来说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闲暇生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在闲暇生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道德人格也得以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说,闲暇德育对人的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闲暇时间中生命价值的异化

由于闲暇教育的缺失,学生的闲暇时间呈现出空心化、虚假化和低俗化倾向,这导致学生的生命价值被异化,从而出现生命价值失位、失真和失德等问题。

(一)闲暇时间空心化致使生命价值失位

一般而言,闲暇时间是指除工作以及与工作相联系的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时间之外,完全的、真正的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且仅当闲暇时间完全由个体自由支配时,这部分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时间,也才能称得上是自由时间。在“双减”政策的规制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所减轻,但在学校“唯分数”的教育理念和家长“唯智育人”的育人观念下,隐性的“素质提升”作业和“高端一对一”培训侵占了学生本用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学生的闲暇时间呈现出空心化倾向。究其本源,是成人试图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学生的闲暇,以实现学生闲暇时间利益的最大化。殊不知,自由时间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从表面看,学校和家长占用闲暇时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实质上,这种做法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失位,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伤害和亵渎。

(二)闲暇时间虚假化致使生命价值失真

“闲暇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因为,正是在闲暇中,人性在潜在的转变中体现出对人的自我完善的引导作用。”然而,闲暇即使受到个人的自由支配,也并不一定对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产生促进作用,而是存在着“真闲暇”和“假闲暇”之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我们不难看到,由于缺乏引导,一些学生仅仅把闲暇用来娱乐、休息、游手好闲,甚至酗酒、赌博、吸毒。为了补偿学习劳累带来的所谓身心“亏损”,他们往往将得之不易的闲暇以随心所欲的方式任意挥霍,学生的闲暇时间呈现出虚假化倾向。这些“假闲暇”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光,也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大为失真。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能在“真闲暇”中才能获得,而“真闲暇”一定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只有“真闲暇”才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促进意义,才有可能成就“完全意义上的人”。

(三)闲暇时间低俗化致使生命价值失德

闲暇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蕴。换言之,闲暇生活既不能被他者操控,也不能任由个体随心所欲,而必须要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从而做到“休而有礼”“休而有节”。然而,我们过于强调传统的、正式的道德教育,而对闲暇德育还不够重视,正如贝克所指出的,“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在智能化普及的时代,由于闲暇德育缺位,一些学生在闲暇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聊天,或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任性刷礼物。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引导而出现“假日综合征”,即一到周末、节假日等闲暇时间便感到困惑、迷茫、无所事事,闲暇时间呈现出低俗化倾向。这种闲暇德育的缺失造成学生的闲暇生活缺乏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极易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失去德性,从而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闲暇、利用闲暇,必须根据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他们的闲暇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提高他们闲暇生活的质量和品味。

三、闲暇时间生命价值的教育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无论是帮助学生从闲暇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美好,还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从事闲暇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的引导和教化。可以说,“闲暇教育必须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务,不论他从事的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一)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让闲暇教育回归生命本位

闲暇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由性,学生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自由的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其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养成和凸显,从而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热爱学习与生活的有用之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也是学生闲暇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学生自由支配和享有闲暇提供了可能,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学生闲暇教育的关键主体,必须确保“双减”政策落地,才能让闲暇教育回归生命本位。一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时间,赋予孩子自由、自主支配闲暇时间的权利。因为孩子才是闲暇生活的主体,家长只可充当孩子闲暇生活的见证者和指导者。二是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要轻易地帮学生做决定和选择。当学生在闲暇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适时伸出援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但千万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行中止学生的闲暇活动,甚至剥夺学生的闲暇权利。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闲暇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只要学生的闲暇生活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就不应横加干涉,以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实现闲暇教育真实开展,以实践理性提升生命质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进一步积累,人类闲暇时间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闲暇以增强闲暇实践理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闲暇作为贯穿人一生的自由空间,是达成人性完满,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载体,由此我们可以从生命价值的高度来理解闲暇。正如托马斯·古德尔所说,“休闲使人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的成为自我,并因此而使生活富有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求得人性的解放,使人过上幸福和完满的生活。而幸福和完满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既不能假借外物实现,也不能被他人赠与,而是作为一种自成目的的自我满足,它只能在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命价值意蕴的自由活动中获取。因此,教育者要深刻理解闲暇时间所蕴含的生命成长价值,教会学生利用闲暇、善用闲暇、享用闲暇,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三)提升闲暇教育境界,为道德生命自由成长赋能

闲暇作为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命价值,而且蕴含非常丰富的道德意义。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控能力和判断水平也有待提高,这极易导致他们在闲暇活动中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学生的闲暇活动迫切需要他者的引导和自我的约束。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引导学生恰当利用闲暇,通过良好闲暇生活习惯的养成来促进学生的道德生长;其次,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合理使用闲暇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规范闲暇活动行为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再次,学生要将闲暇的合理使用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从而使自己的闲暇生活变得有意义、有品质、有道德。通过提升闲暇教育境界,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闲暇行为,从事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又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活动,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

总之,闲暇生活赋予了学生丰富的生命价值,为道德生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若闲暇教育重视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去丰富和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闲暇道德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在何时最清醒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