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爱敦行 家校共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家校共育理念与实践

2022-11-01姚训琪李之宁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育人

◎姚训琪 李之宁

《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依法带娃”“家事上升为国事”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和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传递科学教育方法,促进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着力构建“慧爱敦行、家校共育”框架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协助家长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实现家校合力育人。

一、慧爱敦行,创立家校共育新理念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基于育人的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探索创新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并重构与之相适应的实践体系,以“自华教育”激励每一个学生自我赋能、自主成长、自觉兴华,开拓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围绕“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在大德育课程观的引领下,学校始终坚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构建“慧爱敦行、家校共育”的框架体系,加强家校共育特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学校认为,青少年要获得健康成长,须充分借力家长,提升孩子成长的内驱力。为此,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营造让子女自主成长的家庭氛围。如此,家校共同关心关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获得健康成长。

二、和谐共生,营造家校共育新生态

近年来,学校坚持营造适合青少年自主成长的教育生态,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慧爱育人,共同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1.基于文化融合建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活动,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融合不仅是“碰撞”与“结合”,还包括“建构”和“生成”。家校共育既是一种文化融合,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建”,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共育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家庭成员互动的微系统,家庭与学校和社区互动的中系统,父母职业生活的外系统,外部社会影响的宏系统,以及这四个系统之间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影响。推进家校共育环境建设,完善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2.基于协商对话建立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建立互信共生的家校共育关系,首先要求家庭和学校通过协商对话,从他者的视角,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教育追求,承担共同的伦理责任,采取一致的教育行动。 其次,要求家长和教师超越个人利益诉求,克服个体经验的局限,既从学生个体,也从学生群体成长的维度建立共育关系。即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是为给学生建立更完善的成长支持体系,教师与家长携手是为了整合资源,给学生发展提供更健康的教育环境。

3.基于养育与教育的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各具优势,学校教育活动是在公共空间开展的,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专业化的团队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按照固定的时间表,采用班级授课制组织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庭的养育活动是在私人领域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中进行的,具有依托个体经验、注重代际传承、采取言传身教等特点。

若两方均从各自优势出发,可以实现互补、共生、共荣。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家长围绕儿童的发展建立教育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发挥专业优势,给家庭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支持和服务。促进儿童成长,家庭和学校要承担共同的责任,采取一致的行动。

三、智慧赋能,践行家校共育新模式

在家校关系的生态系统中,学生、家庭、学校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按照家校共育构成要素分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共同目标,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主体层面,家长、学生、学校教师及管理者共同参与家校共育全过程;在实施层面,不仅有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与参与,以及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有两者间平等地沟通与互动;在结果层面,学生、家庭、学校共获成长与发展。 为此,学校自推行家校共育活动以来,先后着力解决了家校共育认识不到位、家校共育机制不健全、家校指导能力不够高、家校共育资源不丰富等问题,最终形成了一套学校、家长、学生、社会都认可并具显著成效的共育模式。

一是家校共同构想育人愿景。共同愿景由个人愿景凝聚而来,是使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深受感召的力量。它能激发强劲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功利主义成为家校合作的价值预设,而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家校共育应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师生、家长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人的发展角度说,在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同时,也要关注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坚持教育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家校共育共同体既包括学校内部生态环境,又包括学校外部生态环境,家庭是学校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家校共育可以减少两种生态的冲突与对立,促进两种生态之间物质与信息的流动与融合,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生态系统,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规范家校共同育人的组织和机制。完善的共育组织和合理的育人机制是家校共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学校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家校合育新框架,组建了“成长阶梯”家长义工团、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督学队伍,并借助上述组织开展新生家长的开放日活动,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工作,举办了线上线下课程,开发了“聚清下午茶”家长育儿经验分享等品牌教育活动,与家长合力育人,激励学子们自主发展。

三是创新家校共育的活动与课程,合力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大力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开展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和家长微课等家长学校系列赋能课程及活动。其中,赋能课程体系由必修、选修“双轮驱动”,旨在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提升家长的心育意识,更新育儿观念,提升亲子沟通能力,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近年来,学校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公众号“舒心糖”推出了20期“智慧家长锦囊”线上微课,通过课程让家长不但学习养儿之“术”,还修习养儿之“道”。

四、强基固本,打造家校共育新基地

为了建立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学校结合实际推出《推进家校合育行动方案》,做好家校共育的顶层设计。在家校共育的组织架构上,以家校共育领导小组为统筹,以学生处、教学处、年级领导小组、班主任、家长委员会和义工团成员为主力,结合初一至高三学生发展目标,以项目负责制的方式开展工作。

2.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专业水平。新生入学期间,学校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建立了心理档案,其中就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容。经过多年研究,学校发现:第一,父母普遍能做到对孩子的较高期待、正向鼓励和示范引领。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往往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父母对待孩子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公平公正,鼓励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学生一般都具备温和友好的品格,善于与他人交往。第三,学生的母亲给予孩子的陪伴比父亲多,孩子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但同时母亲比父亲更容易过度关注和干涉孩子的成长。因此,学校还需向家长尤其向母亲传递更多关于“自华教育”的育人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懂得适当放手,增强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帮助孩子早日形成自立自强的人格。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早在2013年,本地媒体即大篇幅报道了学校家长义工团的事迹,指出“让孩子在家长奉献爱心的榜样下,也懂得回报社会”。多年来,通过家校共育成果的凝练与升华,富有本校特色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育人主张与义工文化日益彰显。为此,学校于2022年荣获“全国家庭创新实践基地”光荣称号。

五、多元评价,促进家校共育新发展

学校坚持以哲学思维推进家校共育,坚持看重结果与重视过程双重评价。建立柔性的评价指引,围绕构建家长课程平台设置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家长参与培训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集合专职心理老师、资深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和临床心理医生的力量,根据家长反馈的关注点和工作实践观察等,推出了20节家长微课,内容涵盖初高中家长关注的青春期心理、生涯发展、心理健康、亲子沟通等,更新了家长育儿观念,提升了家长沟通能力。同时,学校公众号也大量推送育儿体会推文,有效助推了家长育儿能力的提升。为科学推动家校共育机制的实施,学校还建立了家长学习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家长积极参与各类课程及讨论,提升家长必备技能;实行家长学习积分制,根据积分评优并嘉奖。

多年来,在家校共育中,学校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同心同向的具体行动,实现理念上趋同、行动上一致、内容上聚焦、形式上开放、过程上打磨、成果上凸显,最终实现家校双赢。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