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区游戏实践的“3+3”教师研训模式的探索
2022-07-21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吴艳青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吴艳青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自然、体验、共构’的幼儿园运动区游戏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Q21-097)成果之一。
运动区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动态性、过程性的特点。目前,一些幼儿教师在组织实施运动区游戏中存在着目标单维化、内容碎片化、支持浅表化等问题。我们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基于运动区游戏的实践,积极探索“3+3”的教师研训模式,即“三训三研、三审三议”,促使教师不断在实践、反思、调整到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循环优化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师体育专业能力、实现运动区游戏的目标与内容的优化、形成适宜幼儿在运动中不同学习方式的支持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在运动区主动学习并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运动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笔者在当地幼儿园发现,教师在组织运动区游戏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运动区幼儿活动目标单维化。一些教师开展的运动区活动的目标往往只指向动作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单维目标,缺乏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第二,运动区内容碎片化。一些教师在开展运动区游戏时缺乏整体构建意识,使得运动区游戏停留于碎片式、零散式的状态。第三,教师支持浅表化。个别教师对运动区游戏的组织指导存在高控或放任的两极现象,缺乏支持幼儿在运动中主动探究、丰富运动经验的有效策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与教师有较大的关系。首先,教师缺乏幼儿体育教育专业背景,难以整体建构符合幼儿发展的运动区目标。笔者对本市10所幼儿体育基地园中的60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份),结果显示:没有一位教师具有幼儿体育教育专业背景;入职之后,从未参加过幼儿体育教学知识方面培训的占比30.5%。可见,幼儿教师既没有幼儿体育教育专业背景,又较少参加幼儿体育教学的培训,对幼儿身体发展及可能涉及的活动缺乏认知和理解,不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动作特征,不了解儿童身体发展各阶段水平,导致他们整体建构运动区目标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其次,教师缺乏扎实学科知识,难以有效支持幼儿在运动区中的整体学习与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指出:教师不可能清楚地讲授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知识(Melendez,2008)。而没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帮助指导学生也成为一句空话。(Smith&Neal 1989)。如对投掷动作不了解、动作不规范的教师很难教出一个投掷动作规范的幼儿,也难以在运动区中识别出幼儿投掷动作的“最近发展区”,更难以科学指导支持幼儿发展投掷动作。当幼儿在其他生活活动或游戏活动中出现投掷动作时,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识别与适时支持,更谈不上引导幼儿通过身体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不断拓展各种动作技能,使之得以更多元化地表现。
幼儿教师缺乏扎实的体育教学知识,因而在运动区游戏内容选择上常以教师为主,选择成人认为好玩、有趣或者能发展单项运动技能的内容,没有从整体观视角去兼顾户内外运动内容均衡、各类动作均衡以及各类活动的运动量大小之间的均衡,难以支持幼儿在运动区游戏中整体学习与发展。
第3,教师缺乏整体课程观,不能基于全面发展视角推进运动区游戏实施。
当前许多幼儿园引进了一些男教师或者是体育专业人才,这些教师进入幼儿园后,没有全面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缺乏带班经验,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易于将幼儿体育独立于其他领域之外,形成体育分科教学现状,在组织运动区游戏时缺乏课程整体性。另外,教师在主观上关注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忽视幼儿在运动区游戏中其他领域的发展,忽略运动与其他领域学习的整合,没有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忽略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常常出现文本上目标多维而实践中的目标单维,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基于运动区游戏实践的“3+3”教师研训模式探索
基于当前教师在运动区游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教师研训模式,助推教师运动区游戏指导能力提升。“3+3”教师研训模式包含“三训三研”和“三审三议”。“三训三研”,即通过立足教师体育专业素养提升的“三训”和立足基于教师运动区游戏指导能力提升的“三研”,不断丰富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体育专业素养。“三审三议”,即通过学期前、期中、期末的三次审议,边实践边调整,逐步优化运动区游戏的目标与内容,提升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
本研究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三训三研”:丰富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提升幼儿体育教育能力。
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缺乏必要的体育教学知识和幼儿体育教育能力,已成为幼儿园有效组织、开展运动区游戏的“瓶颈”。为此,我们在全市遴选了十所幼儿体育基地园,建立研训共同体开展“三训三研”,从学科教学知识视角,丰富教师有关幼儿运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幼儿动作发展表现特征、幼儿在运动中的学习方式;从教师专业能力视角,培养教师实时监控幼儿体质健康、观察分析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自我诊断游戏组织的质量等的能力。
第1,立足教师体育专业素养提升的“三训”。一是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培训,为了提高体质测评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我们对十所幼儿体育基地园的教师开展《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以下简称标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详细解读测定并掌握《标准》中的每一项测定内容和评分方法,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是体质测定实操,除了在培训中进行实操每一项内容的测定之外,还在本园本班对幼儿进行体质测定。我们组织教师在每年6月和12月对幼儿进行体质测评,统计并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幼儿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并以此结果作为调整运动区活动目标与内容、创设运动区游戏环境的依据,促进幼儿的整体协调发展。教师通过培训并实际参与幼儿体质测评的过程,培养了能实时监控幼儿体质健康、观察分析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的能力,提升教师体育专业素养。二是学科教学知识培训,以学科教学知识(pck)为理论培训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好书共读、学习交流等培训方式,丰富并夯实教师关于“3—6岁幼儿体育活动教什么、教谁、怎样教”的知识,在“教什么”、“教谁”的背景下,能科学识别幼儿在运动中的发展水平,找准幼儿“最近发展区”,根据各园场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践并研发“怎样教”的系列运动游戏,丰富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三是基本动作技能培训,我们引进中小学体育专业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基本动作技能的培训,从动作的规范性、动作技能的掌握、幼儿动作与成人动作发展特点的区别等方面展开培训。鼓励幼儿园借助临近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幼小衔接的共研共训共育,既丰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知识,帮助幼儿园教师掌握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又使幼儿体育向小学衔接,拓展了幼儿体育活动的延续性。
第2,基于教师运动区游戏指导能力提升的“三研”。教师在规划运动区游戏时,大多设计高结构训练式的运动游戏或自由松散无明确体育本体目标的游戏,为此,我们思考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及学习特点,开展以实现幼儿体育本体目标并自然整合其他领域目标的运动区游戏,将既增强幼儿体质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游戏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因园制宜、因问题制宜开展“研幼儿、研材料、研策略”的主题教研,使教师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动作发展水平、原有运动经验并整合其他领域目标,促进幼儿体质增强和全面和谐发展。
一是研幼儿,幼儿是运动区游戏的主体,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原有运动经
验直接影响着运动区游戏的推进与深入,也影响着教师在规划运动区游戏时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环境创设等。研幼儿,就要树立儿童本位理念,尊重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动作特点,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和已有运动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不同类型的运动区游戏,丰富幼儿不同的运动经验,满足幼儿自主、愉悦的运动需求,引发幼儿科学、主动运动。
二是研材料,材料包含运动器械及运动环境。材料是游戏的生命,不同的材料会引发幼儿生发不同的运动游戏,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才能适时适宜地支持幼儿对运动材料的探索。我们让教师深入研究材料,站在幼儿的视角尽可能多地探索材料在不同运动游戏中的运用方式,尽可能地体现出丰富性和层次性,积极寻找和捕捉推进运动游戏的“问题点”与“探索点”。研材料,就是让教师汇总并分析本园不同场地、材料、环境的特点,引导教师到不同场地环境中去亲身体验并探索形式多样的运动游戏,体验在不同的场地、运用不同材料开展相同的游戏;体验同一运动材料的多种玩法,体验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游戏,使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场地都成为幼儿的运动场,让幼儿的运动无处不在。
“三训三研”形成理论加实践的有效合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本班幼儿体质和健康的状况,助力教师基于对幼儿、材料的深入探究,有的放矢地设定运动区幼儿活动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运动区内容,捕捉运动中学习的契机,采用适宜的支持性策略,引导幼儿在运动区游戏中整合多领域学习经验,整体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
(二)“三审三议”:促进运动区幼儿活动目标与内容的优化
运动区游戏计划是在预设与生发调整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运动区游戏计划中的活动目标与内容是否适宜、是否有助于培养幼儿运动兴趣和增强体质,我们要在不同阶段对计划进行审议,以使室内外运动区活动目标与内容达到均衡与优化。对运动区游戏计划的审议一般一学期安排三次,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第一次审议:在开学之前,各班教师根据幼儿体质测评结果和年龄特点,在分析本园各类场地特点的基地上,预设运动区游戏目标与内容(如表一),要求各班际间、户外与室内的运动区游戏内容不重复。第一次审议有两个层级审议,先由年段长组织年段审议,审议目标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室内外运动区目标与内容的均衡性,然后根据季节特点进行调整:由于闽北春季多雨,应根据室内环境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发展需求多开展室内运动区游戏,要尽可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秋冬季天气晴好,阳光充足,则要尽可能多地设计利用户外场地和材料开展的运动区游戏,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户外运动时间与空间。年段审议的结果,要提交园部管理层(包括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由管理层对三个年龄段的审议结果进行整体审议。
表一:** 幼儿园*班运动区游戏安排表(预设)
第二次审议,各班教师根据预设的游戏计划表开展运动区游戏实践,并在实践中注重收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困惑以及幼儿在运动中新产生的游戏。第二次审议在游戏实践1~2个月之后的学期中进行,以年段审议为主,由年段长组织教师探讨运动区游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调整运动区游戏计划表中部分运动区目标与内容,丰富新的运动区资源和新的运动区游戏内容,调整支持性策略。
第三次审议,在学期末结合体质测评结果进行。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幼儿体质测定和评价,形成各班幼儿体质测评报告,基于测评结果与动态调整后的运动区游戏计划进行第三次审议。第三次审议包含班级、年段、园部三个层级,首先,由各班级教师审议本学期本班运动区游戏计划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将每一个游戏场地和器械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加以调整与补充,使室内外运动区游戏的目标与内容逐步优化,并制订本班下学期的运动区游戏计划。其次,班级审议之后的运动区游戏计划表交由年段长组织各班教师进行年段审议,审议各班际间、室内外运动区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体质测评中的弱项最优发展。最后,各年段形成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区游戏方案交由园部审议,汇总形成因园制宜的运动区游戏园本资源库。
基于运动区游戏实践的“3+3”教师研训模式,有机融合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和基于儿童视角的实践,实现教师在明白“教什么”和“教谁”的基础上,掌握“如何教”,有力地助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