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青菜成了精”
——大班绘本剧活动
2022-07-21福建省金山幼儿园陈巧月
福建省金山幼儿园 陈巧月
一、活动背景
近期,幼儿阅读了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绘本中,萝卜、黄瓜、茄子、豆芽等平时餐桌上的蔬菜变成了活灵活现的精怪。他们兵分两国,还各有各的武器及功夫,展开了一场大战。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语言,逗得幼儿笑成了一片。幼儿饶有兴趣地谈论着各种蔬菜的形象,沉浸在蔬菜大战的情节中,跃跃欲试。小致说:“萝卜最厉害,我想当萝卜大王。”欣欣说:“我喜欢娘娘,娘娘最好看。”优优说:“辣椒把辣椒粉喷出去,你们都被辣晕了。”小琛说:“歪嘴葫芦的大炮最厉害,轰轰轰,把你们都打败了。”……
原有的静态阅读已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多数幼儿表达了装扮、表演的愿望。于是,笔者决定顺应幼儿的兴趣,绘本剧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便拉开了帷幕。
二、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商讨、筹备服装及道具
服装、道具是开展绘本剧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想开展绘本剧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得准备哪些服装、道具呢?幼儿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小欣说:“要有蔬菜的服装。”小琛说:“打仗要有武器。”……根据绘本中蔬菜交战的情节,幼儿按意愿分成了两组。小诚说:“萝卜是将军,我们队叫萝卜队。”小宇说:“我们队莲藕是大王,我们队叫藕王队。”两组围绕角色、服装、道具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笔者提供了讨论记录表。幼儿围坐在一起,有的幼儿负责提出意见,有的幼儿负责记录。
讨论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时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如“萝卜队”讨论服装时,小诚说:“萝卜是将军,要给他画一件披风,还要画一面旗子做道具。”小琛反驳道:“旗子不是武器,要给他防护盾牌。”有时幼儿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如讨论给豆芽配什么道具时,大家都犯难了。笔者提示幼儿:“豆芽在绘本里面是做什么的,他是什么兵?”大家翻开绘本再次阅读,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豆芽是“报信的”。大家明确了豆芽的道具就是一封信。小凡还补充说:“我知道信是长方形的。”“藕王队”讨论豆腐的服装时,小恬说:“豆腐的服装是白色的、正方形的。”讨论凉粉的服装时,小墨说:“我知道凉粉的服装是金色的。”笔者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小墨得意地说:“因为书里面说‘打得凉粉战兢兢(金金)’呀。”笔者忍俊不禁,原来幼儿误解了“战兢兢”这个词。讨论到歪嘴葫芦时,小宇和小琛因为抢着按照自己的想法记录,还出现了生气闹矛盾的现象。(“表1”“表2”的记录均为笔者转换的文字记录)
表1 “萝卜队”讨论记录
表2 “藕王队”讨论记录
小组讨论并绘制讨论的记录表,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考验。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无法区分绘本中出现的而生活中幼儿较少接触的蔬菜,如葱和韭菜。笔者也发现幼儿对绘本中的一些情节的记忆模糊不清。因此,笔者决定后期要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幼儿仔细阅读绘本。
根据协商和交流而形成的服装、道具计划表,幼儿开始准备起来。有的幼儿在表演区的材料箱中挑选出了一些适宜的道具,如头盔、刀、泡沫棒等;有的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搜罗了一些材料,如披风、扇子等;有的材料没有现成的,幼儿便分工合作,在美工区加工制作,如用纸箱制作了豆腐的服装、将报纸揉成球当作炮弹等。
(二)第二阶段:解决表演随意和出场顺序混乱的问题
活动材料基本准备齐全了,幼儿便迫不及待地装扮上。初次表演,幼儿喜欢哪个蔬菜的角色就拿起哪个角色的装扮。男孩热衷于拿着武器打来打去,表演比较随意。
活动结束,小欣懊恼地说出了这次表演时的烦恼:“黄瓜是‘藕王队’的,他不能和茄子打。还没到莲藕出场,他就跑出来了。他们乱演,打来打去都碰到我了。……”初次表演中,幼儿满足于装扮带来的新鲜感,忽略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因为活动中角色较多,幼儿一兴奋激动就忘了顺序。这么多人的合作表演,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笔者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支持的策略:首先,将材料投放在表演区,鼓励幼儿自由装扮并体验角色装扮的愉悦。其次,基于初次表演出现的出场顺序混乱、不按故事情节演出的问题,笔者组织、开展了 “怎样让表演更有序?”的讨论。子欣说:“要排队按顺序出场,没有轮到的人就要在自己的‘国家’等着。”守琛说:“我们可以画张顺序图,忘记了就可以看看。”
活动后,笔者用思维导图梳理了绘本内容,丰富了幼儿的经验。笔者引导幼儿再次阅读绘本,并分组制作顺序导图,理清角色出场顺序。绘本的阅读、出场顺序导图的制作,解决了关于谁和谁对战以及什么时候出场的顺序问题。
(三)第三阶段:解决幼儿缺乏合作互动、玩得不够尽兴的问题
再次活动时,幼儿盛装打扮、有序出场。扮演萝卜的小诚出场后,流畅地朗诵“绿头萝卜称大王”,紧接着,扮演其他蔬菜的幼儿按照童谣中的内容朗诵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句子。活动过程中,各个角色出场后,仅仅念了与自己扮演角色相应的句子,便匆匆下场,各角色之间并未出现“交战”的互动。
笔者反思活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认为绘本的语言是一首童谣,没有任何对白。幼儿受绘本中童谣的束缚,活动时没有对白和互动,语言、动作和表情的表现力也不足。幼儿对绘本画面的理解、想象未得到表现。绘本剧活动中缺失了想象,就如同少了灵魂。幼儿明显感到玩得不够尽兴。
活动后,笔者鼓励幼儿脱离绘本文字,创编对白、动作。表现“豆芽菜跪倒来报信”时,墨墨说:“豆芽不能直接把信扔给大王。我和妈妈一起看电视,里面的士兵报信的时候要向大王跪下,还要告诉大王:‘这是莲藕国的战书。’”接着,墨墨邀请小宇当大王、自己当豆芽菜,惟妙惟肖地给大家表演报信的样子,引得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表现萝卜大王派兵出战的情节时,笔者引导幼儿创编萝卜大王发令和士兵接令的对白。谈到莲藕国前两局胜利的时候,笔者启发幼儿可以怎样欢呼庆祝等。
笔者还鼓励幼儿相互模仿学习。笔者问幼儿:“你们觉得怎么玩,会更有意思?”多数幼儿说:“我们想真的打仗。”笔者又问:“怎么打仗?”幼儿迫不及待地起身,拿起道具,展示自己的功夫,并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葱端起银杆枪。”“韭菜使出两刃锋。”“黄瓜甩起扫堂腿。”“茄子一挺大肚皮。”……针对情节高潮部分,笔者追问:“歪嘴葫芦炮三声,可以怎么表演?”这一问激起了男孩的兴致。小宇说:“我最喜欢歪嘴葫芦,轰轰轰,他把炮弹扔出去,敌人都被打趴下了。”笔者又问:“他朝谁发炮?发炮的时候,大蒜裂了瓣,怎么表演?黄瓜上下青,怎么表演?辣椒满身红,怎么表演?……”幼儿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绘本外的画面。双方各派出队员示范动作,相互模仿学习。
脱离绘本文字的束缚,加入创编后的对白和动作,表演提高了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表现和提升。活动后,笔者还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幕情节及对白、动作记录下来。
按照绘本剧的起承转合,幼儿改编的分幕剧本也制作完成。第一幕,“老农外出,蔬菜成精”,以旁白、老农的表演和蔬菜的律动为主。从菜地场景出现、老农照顾菜地,到蔬菜见老农离去,幼儿逐一表演蔬菜苏醒成精。第二幕,“国王出游,发出战书”,以萝卜国王和娘娘的盛装出游表演为主,表现萝卜称王的得意。第三幕,“豆芽报信,大帅出征”,以对话、藕王写战书的表演为主。豆芽报信,大帅接令出征。第四幕,“萝卜国对战莲藕国,首战告失”,以将士打仗的律动表演为主。萝卜国和莲藕国双方派出将士对战后,萝卜国第一回合败下阵来。第五幕,“歪嘴葫芦大战三回合”,以旁白、葫芦和敌国士兵的对战表演为主。萝卜国派出歪嘴葫芦,歪嘴葫芦放大炮,以一敌众,取得胜利。第六幕,“萝卜国胜利,藕王落荒而逃”,以藕王失败并跌到烂泥坑的表演为主。第七幕,“老农回归,菜园恢复平静”,以老农的旁白和蔬菜的表演为主。回到开始的场景,老农回归,菜园恢复平静。
(四)第四阶段:解决影响表演不顺畅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推进、表演内容的不断丰富,幼儿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活动又出现了一些问题:自制的道具在使用时易损坏,常导致表演中断;激战时双方派出的角色相互逗打,常常忘了上下场,导致表演不顺畅。
小欣是萝卜国的“娘娘”。她担忧上下场衔接的问题,说:“老师,你来提醒我们吧!”笔者说:“打仗的时候,士兵是听谁的指令呢?你们自己想办法吧!”小诺回应:“萝卜和莲藕,他们可以发令。”用什么发令呢?这时幼儿联想到近期听到的作战故事。小宇说:“我们可以吹军号。”有的幼儿说军号放嘴上吹不卫生。小凡说:“敲鼓更响。”最后大家同意用鼓声来作为出战的信号。
小宇表演歪嘴葫芦,要用“炮弹”攻击敌人,可是手上的报纸球炮弹拿少了不够打,拿多了会因为手太小到处撒,怎么办?小远猛然想起前一阵表演活动中使用的弹袋,便跑到表演区找到弹袋,说:“炮弹可以存放在弹袋里,弹袋挂在胸前,歪嘴葫芦就能胜利了。”
活动后期,幼儿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做替代物,解决了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从分幕表演过渡到完整表演,合作更加默契、连贯,活动渐入佳境。
(五)第五阶段:为绘本剧匹配音乐背景
音乐是绘本剧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绘本的内容,笔者节选了一些戏曲唱腔的音乐,供幼儿欣赏,并鼓励幼儿根据他们设计的分幕剧本匹配背景音乐:第一幕的入场,采用了戏曲表演的锣鼓板等音乐;第二幕“娘娘”出场时,采用了戏曲唱腔的《春来》;第三幕的“下战书”,采用了节选的《西皮八板》;第四幕、第五幕的打仗,采用了节选的《将军令》等。有了音乐的烘托,幼儿的表演更积极了。
活动之后,幼儿对同伴的表演评价更为客观、具体:“娘娘和大王甩着披风,走路的样子特别神气。”“茄子表演得不够好。茄子要用肚皮顶,不能用武器。”“藕王表演得好,因为他失败了,他跳进了烂泥坑。”……
三、活动反思
第一,选择适宜的绘本,是开展绘本剧活动的基础。绘本剧是绘本阅读的延伸。绘本的选择是绘本剧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园青菜成了精》这本绘本矛盾冲突集中,角色丰富有趣,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朗朗上口。教师始终以绘本为依托,鼓励幼儿边读边演。幼儿对角色、道具、情节、对白、动作的讨论,都是基于绘本的线索而又能扩展绘本的内容。表演既有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又有故事角色特征的创意表现。
第二,相信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绘本剧活动的开展装上助推器。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活动推进的过程中,问题更能激发幼儿的动力。活动中出现了出场顺序问题、道具使用问题等时,教师相信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思考,支持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得以不断丰富和提升。
第三,尊重幼儿的本真,为绘本剧活动的开展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在活动中展示出的天性,与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这种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构建了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同时,宽松愉悦的环境更能展现幼儿真实的一面,激发幼儿的内在潜能。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以表演得好不好、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不注重表演的结果,而是关注表演的过程,重引导,重协助,不指挥,让幼儿在绘本剧活动中更加自主地丰富经验、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