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的问题与需要,持续推进“小当家”活动

2022-07-21江苏省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当家器械牛奶

江苏省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蒋 恋

幼儿园生活是引导幼儿从依附成人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过渡。我们幼儿园从小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一直不断引导幼儿努力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小当家”。那么,大班幼儿的“小当家”到底能做些什么呢?在调整之前,“小当家”服务的内容主要如“表1”所列。

表1 调整前的“小当家”服务内容

“小当家”的服务内容仅限于此吗?一次偶然的生活问题,拓展了我们对于“小当家”的看法。

一、生活的需要,扩展“小当家”的服务内容

“老师,今天怎么没有牛奶呀!”可是,明明一来到幼儿园,笔者就请隔壁班沈老师帮忙拿了呀,怎么回事呢?笔者忙说:“小胡,你去隔壁问问沈老师有没有帮我们拿牛奶。”结果是沈老师忘了拿。

“那我们一起去食堂拿吧!”于是,笔者带着小胡还有其他几个幼儿来到食堂。“全部拿走吗?”“要数几包?”“别跟我说话,我数不清了。”“哎呀,又要重数了!”……食堂里充满了幼儿的欢声笑语。回到活动室,帮助拿牛奶的幼儿一边喝牛奶一边畅谈了起来,惹得班内其他幼儿好羡慕。

生活中的一段“小意外”,让几个去食堂拿牛奶的幼儿有了一番别样的体验。小小的体验成了幼儿津津乐道的话题,引发了众多幼儿希望“去食堂为班级拿牛奶”的兴趣和好奇心。既然幼儿对到食堂拿牛奶感兴趣,何不顺水推舟,利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活动呢?那么,如何去拿牛奶?什么时候拿牛奶?需要多少人去拿牛奶?在部分幼儿去拿牛奶的时候,不参与拿牛奶的幼儿干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循着满足幼儿兴趣、需要而产生,成为我们不得不提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蒋老师答应明天由我去拿牛奶啦!”宸宸大声宣告。“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一个个幼儿向笔者蜂拥而来。“好吧,一起去。”那么,帮谁拿?拿多少?还能干啥?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开始了实地调查:问问小班和中班的弟弟妹妹他们是否需要我们的帮助,并在调查表上记录下来。

根据小班和中班弟弟妹妹的需要,我们的“小当家”服务内容得到扩展:小班——早点服务;中班——摆放体育器械服务;大班——配送牛奶服务。由此,从拿牛奶这一生活需要引发的活动,开启了“小当家”的新体验。(参见“表2”)

表2 扩展后的“小当家”服务内容

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推进“小当家”活动的发展

带着新奇与期盼,扩展后的第一次“小当家”活动开始啦。“老师,这个呼啦圈摆在哪里呀?”“我找不到西瓜球!”“葱宝,你看看小推车应该放几辆。”……幼儿围着笔者,不停地提问题、领任务。在幼儿的催促下,笔者不停地帮幼儿找地点、找器械,为晚来的幼儿安排“服务岗位”……短短半个小时,本该清闲的笔者似乎比幼儿更忙碌。

扩展后的第一次“小当家”活动中,幼儿看似忙忙碌碌,但实则问题重重。这些问题使笔者“不应该”却“不得不”应付、调解,以致没能停下脚步细细观察幼儿的情况。究其根源,是初次活动幼儿缺乏经验,对场地、器材不熟悉,对岗位设置不明确。同时,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只能考虑到与自己相关的服务内容,考虑不到整体环境、服务对象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幼儿的问题应该让幼儿自己去解决,于是一场话题讨论在幼儿之间展开了。

问题一是幼儿不知道干什么。幼儿围绕着服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在哪个地方、每个岗位需要几人、怎样选择岗位等话题展开了讨论。讨论衍生出了更为细化的行动指向。幼儿认为岗位数量和班级人数要差不多,可以比班级人数少两三个,因为有时有幼儿请假;每个岗位可以有两个人,这样可以互相商量和提醒,万一有人请假,岗位也不会轮空;岗位选择要能够让后来的幼儿一看就知道某个岗位上还没有人,避免到了服务地点发生冲突……就这样,幼儿跳出了独立行动的局限,将视角聚焦在团体行动的大框架中,从解决问题和优化体验的目标出发,对“小当家”的岗位分配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设想。

问题二是器械摆放错误。在帮助中班弟弟妹妹配送器械时,器械放错的原因是什么呢?幼儿细细聊开了:一共有多少个体育游戏项目?要用到哪些体育器械?每个游戏在操场的什么地方?东、西两个体育室里分别有什么器械?零散的体育器械放在幼儿园哪个角落?体育室里器械放得太高,拿不到怎么办?器械太重,拿不动怎么办?……于是基于环境与材料资源开展的“大搜索”活动开始了:拍照、调查体育室里的器械有什么;拿着任务卡在幼儿园里走走,找找图片上对应的是幼儿园操场的哪个地方;一起分析、记录每张任务卡上器械的名称与数量,方便自检;调整体育室里个别器械摆放的位置,方便自己拿取……在讨论与调整中,幼儿细致地梳理了器械的种类、数量以及器械摆放的场地、方位等,提升了经验。

在个别幼儿的提议下,全班幼儿共同制作了“服务岗位打卡区”,通过夹照片的方式自选岗位,明晰服务任务与服务地点;将器械照片张贴在相应的体育室门上,方便大家取放;共同完成了一幅“大作”——“它们在这里”的体育器械分布图,方便全园教师和幼儿了解器械的大致位置。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和全班幼儿分析、细化环境资源,把抽象的行动经验转换为具象的行动图示,共同创设了支持全园幼儿自主探究的游戏环境。

三、问题的对焦,优化“小当家”活动经验

新的问题总是伴随着活动的发展不断出现,而问题的解决正是推动幼儿不断深入探究、获得新经验的有效途径。

“小宝,我拎不动啦,这也太重了吧!”“快,再去食堂拿,大二班的牛奶少了三包。”“晋晋,你知道大六班在哪里吗?我找来找去找不到!”……走廊里,不停地传来了“牛奶配送员”的呼喊声,好不热闹!

为大班年段各班配送牛奶,需要根据各班人数到食堂点数牛奶,并送到相应班级。“拎不动”“数不清”“找不到”,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幼儿展开了分享、探讨,画出自己的经历、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式,并张贴在“问题墙”上。从幼儿的表征中,笔者看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拎牛奶的大铁桶可以更换为轻一点的塑料袋、小篮子等;也可以更换为手推车,像超市购物车一样推着走。可以绘制一张“幼儿园班级分布图”,看着地图走就不会找不到各个班级了。

图1 拎不动

图2 更换为轻便的塑料袋

图3 更换为手推车

图4 找不到班级

图5 绘制一张“幼儿园班级分布图”

办法总比问题多,各种有效的新方法在幼儿的笔下逐渐清晰,“问题墙”上的表征也越来越丰富和细致。“问题墙”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幼儿主动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带来了环境的新变化。之后,塑料袋、小推车、小篮子、班级分布图等出现在了“服务岗位打卡区”,幼儿观察着、挑选着、尝试着。环境的隐性暗示促使幼儿关注“焦点”,收获丰富的经验。

四、活动反思

因生活中的一次小意外而扩展的“小当家”活动,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活动中,幼儿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地梳理问题、建构经验、调整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主行动的乐趣和创意生活的情趣。笔者在伴随幼儿行动的过程中,对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有了新的体会:第一,基于需要,让生活事件成为有意义的探究对象。教师应读懂幼儿的需要,追随幼儿的兴趣,让为什么和需要什么成为课程启动的原点。第二,依托环境,让游戏实习场为幼儿的自主探究助力。在环境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调整并创设能与幼儿形成有效互动的环境,以发展的需要推动幼儿的探究与学习。第三,聚焦问题,让行动经验向高层次不断延展。教师要伴随幼儿一起去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在一轮又一轮的行动探究中形成师幼互促的互动模式,并推动幼儿健康、有效地发展。

“小当家”的故事每天仍在上演,在一日生活课程中占领着独特的一席之地。随着活动的开展和变化,其中的价值一定会更多元。我们期待着幼儿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猜你喜欢

当家器械牛奶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猴硐猫村:喵星人当家
精灵当家
精灵当家
好当家直销初露锋芒
神奇的牛奶树
健身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