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学习三境界新解
2022-07-21俞修齐
俞修齐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 400715)
一、训诂字义
首先阐明达诂之我见,在本文中训诂达意评判标准有三:
1.对原文字句的训释和语法分析合理;
2.能使全章意思既合一定的事理,又具有内部逻辑性;
3.不与《论语》其他章节的说法相抵触,与孔子的整体思想达到自洽。
“学而”一句最常见的解释是学习而时常复习,我认为太过机械,是不符合孔子的教育理念的,又考虑到甲骨文是出现在《论语》成书时之前的文字,不会存在《论语》中没有包含的意思,故从字源来探寻“学而时习之”的真义。
“学( )”的上部是甲骨文的两只手以及中间的“×”,有说是交叠的算筹,亦有教具之解。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在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
“而”表承接在论语中也是很常见的用法:比如《为政第二》中的“温故而知新”;《公冶长第五》中的“敏而好学”……
“时”字在《论语》从没有“时常”之意,《论语》中用“终日”来表“常常”之意。所以在这里解释为表示间断性地重复发生。比如时期相近的《诗经·大雅·桑柔》:“如彼飞虫,时亦弋获”以及《汉书·高帝纪上》:“〔高祖〕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习”在《论语》中共有三次出现。除本句外,另有“专不习乎!”(《学而》)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而在这两次中,“习”明显是解“实践、作为”,不能是“温习”之意思。
“习”在甲骨文中是个会意字。上面是鸟的翅膀,下面是个类似“日”的符号,在这里表示目的地。两字根会意后,表示小鸟向一个目标飞行,挥动翅膀学习飞行之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才是“不亦乐乎”的成就感来源。根据《教育学原理》第九章第四节的教学方法,指出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实践中形成中具有一定简明性的理念和可照做的标准样式。
学习认识活动,它本身就分为两部分,相互依存,且同时并存的就是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一个优质的课堂是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同时学生也要积极能动地做出反应。教育是两方面的事,它包含着一个人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奋斗的过程。人发展有两个特性,未完成性和能动性。所以这个时候就提出了两个要求,对教育方需要有问题意识,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这个过程中,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学生最好地接收,而受教育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中现实的人,去学习,活动的主体。他需要将他的思想、创造、需求外化为实践,不仅完成自己的素质提升,也同时汲取了日后使用的能力,也就是常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再说回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也要全面实现知识教育的价值。最终目的是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依据比如20世纪初欧美首先出现了实验教育学的说法。1901年梅伊曼出版了《实验教育学》的专著,在1907年拉伊又对他进行一个补充,他们都肯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与表现的被动接受和吸收,需要让位给活动表现、创造和建构。当然,这个理论有其缺憾的点在于“唯科学主义”。那么我们的方案专注文科以及在具体案例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我国本身也在进行多种教育实验(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等),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1939年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的很大的一个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对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我们之前在小学的实践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而凯洛夫说出这句话的背景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背景。这其实告诉我们之间知识的实践价值,以及涉教育双方观念上都应形成实践的目标和程序。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存在着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它本身是组织认识实践活动,以及对其进行的指导。所以我们将这个引导性、简洁性、间接性最大程度地放大把它变成老师对学生的实践答疑以及进行的方向指导,那么充分去实现知识的四个价值,认知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从整段思想看其含义
“学而时习之”这三句,对照孔子一生活动,参考《论语》其他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似乎这里讲的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概括了学者可能遇到的三种不同的境界,勉励学者端正态度,树立坚持真理的君子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一个反问句,所强调的应是“说”。按之前的训诂,本句意思是学习到的根据生活需要来实践得到成果,这不令人喜悦吗?能够与时间(中哲特有魅力,如读前人之书)空间上远道而来的人交流,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不心有怨艾,不也是君子吗?
所以在学习中境界有三,“说”、“乐”、“不愠”(自知),内部逻辑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其实就是人真正能力的“不可固化”,它必要活化为人生的境域式生存,随境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孔子和《论语》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永不会被填死的“活眼”,人们总可以在那里找到思想的生机。
《论语》中“学”一共出现过104次,绝大多数是不带宾语的,所以我又有一种新解,解释为学习做人的道理的大观念。《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而”字在这里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解法。“时”在先秦两汉的古籍中,作“时代”讲者也多,如《墨子·兼爱下》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传》“习,因也。以三三王之龟卜,一相因而吉”,“习”可解为用、相因而行。
综上“学而时习之”联系孔子的生平能得到一种全新的理解。学者取得了学术成就,受到贵族们的重视,在当时就用他为政,使他的学术成就成为当时社会相因而行的准则,造福天下。学者得到这种际遇,真是衷心喜悦啊!(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境界。)[7]
学者虽已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却还没有引起贵族们重视,没有用于社会;但已引起知识界重视,广为传播,于是有朋自远方来共同探讨这个理论,迟早会达到“时习之”的境界。(学者没白费精力,品格也受尊重,便也应当快乐。孔子实际处于这个境界。)
再退一步,社会没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的心境也是平和的,同样也是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三、结合现实指出现代的价值与影响
孔子关注的是“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知识认识过程。以否定的方式讲就是:“学则不固”。它代表着孔子所最反对的一大类人生样式和思想方式,被“时常复习”固化为学习机器。这无疑应该受到重视!当代教育需要活血,需要高度!
在笔者新东方当助教实习的时候以及疫情期间支教武汉唐崖镇燕朝小学时,我注意到老师的教案只有技能目标,这与孔子的“学”是相左的,更与哲学的教学意义相左!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技能、德育和思维,我认为这正是哲学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魅力以及受用一生的价值。就如第一部分的训诂是经典的文学价值,而后的现世意义则是其哲学价值。经典之所以能传世正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哲学给了它含义可在不同时代的弹性,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它有了生命力。所以老师要注重德育,学生也要有意识不自我固化,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锻炼思想境界的高度实践,鼓励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成为知识的应用者。
这个观点在笔者所主持的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结果中,同样得到了印证。在大学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流的背景环境下,本项目通过在行政管理专业试点“实践教学”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促进更有趣更高效的渗透性学习。
本项目通过在唐崖镇燕朝小学,西南大学SPSS课堂、《管理学》课堂的设计开展实验,通过实际调研、采访、对比案例、文献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实践教学法是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应试分数的。因为无论是唐崖镇燕朝小学,还是大学生的理工类课程,以及本项目实验对象的《管理学》,使用实践教学法都可以提升能力。总体上来说,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以及实验前期预测进行综合判断,更高年龄层的学生更加能够适应实践创新的教育形式并在最终测试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文学科同样可以和理工科的课程一样获得提升的效果。对学科本身与具体教学内容的认识;学生对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参与度;“获得感”的效果评价。2020年疫情影响下,大部分高校教师采取网络线上授课,从2月底至5月底,课程“计算机应用(SPSS)”的所有师生交流均是通过群课堂。鉴于该课程为成员共同学习的且理论和操作练习较多,与项目初期构想“线上知识+线下实操”契合,项目前期成员对任课老师进行了采访,希望从教师视角了解线上授课的特点、感受、优缺点等课程方式方面,老师表示“喜欢直播,因为方便。而不喜欢录播,因为涉及隐私。”对比常规课堂,线上教学更加方便但互动相对要差一些,屏幕会话只能和少数发言的同学交流,学生做课下作业的积极性比较高。总体而言常规教学可以和学生有更多交流互动,包括学生的神态、氛围,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方便板书。关于SPSS理论课配合操作课的必要性,老师认为这是必需。最理想的状态是实操部分与理论契合,一个知识点对应一种练习。
关于线下实践作业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性,老师表示线上学习让学生处于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状态,较常规学习不容易请教他人,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和重复练习。不过考虑到课堂进度,时间不允许知识点全覆盖,当作业没有全部覆盖课程内容的时候,课堂效果会受到影响。SPSS课程较好的一点是,课前将所需资料、软件、练习要求等都发给学生,每节课目标明确,给学生更多的确定性。老师表示,传统意义上教师更喜欢教授学生理论性知识而非操作上的细节。学生的操作方式多种多样,很难细节上指导。因此他认为理论课、操作课无论是分开上还是连着上都无特定要求。硬件方面,教学中遇到较大的问题是网络延迟和卡顿。这些因素对授课“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可以通过较为全面的、及时的课前准备解决。针对于实践教学,老师建议:“实践教学应该以具体应用案例为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动机。”
在小学的教学效果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倒退和持平,这没有达到本次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而在高校中公共管理学的《管理学》课程中,实验班级整体成绩、中优等生的提升都优于普通班。实验班(2班)的班级期末平均分为84.90625;普通班(1班)除去插班生因素后的平均分为84.14285741。且这是在考虑到两班分叉不宜过大下的调整,仍有0.76339259接近0.8分的班级均分分差。
这一点的形成原因与受教育者年龄心智发育与学生此前教育经历都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在高校内进行的实践也更为专业、严谨,不仅有详细的评价标准,还有对作业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反映的结果更为准确。创新的实践课程形式将会更加适合年龄层次更高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此教学形式下更加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运用,在考试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综上可见,实践教学法有助于高等教育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探索大学文科教学的线上途径,增加传统文科课程的生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已有文献和高校项目应用,近二十年来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对的是“文科教学实践体系”发展相对起步晚、针对性弱、学科涉及窄。协助老师进行创意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师生对于文科教学和学习的思路,促进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鼓励师生多渠道多层次交流,拓宽学习的广度,挖掘文科应用深度,有利于推动文科混合教学模式的使用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