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品牌管理”为例
2022-07-20余云珠
余云珠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一、引言
2016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全国高校对此纷纷展开了包括专业教育课程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对包括“品牌管理”在内的各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清晰和具体的指引。
“品牌管理”是经管类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品牌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7 年国务院将每年5 月10 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开始深入实施国家品牌战略。因此,开展“品牌管理”课程的思政建设,有助于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助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自主品牌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在2014 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高德毅和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1]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指向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2]朱广琴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课程育人,其主体是全体教师,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专业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3]王学俭和石岩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反映的是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显隐结合的方法,以及科学创新的思维。[4]
综上所述,虽然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5]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基本趋于一致。首先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活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3]其次,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最后,课程思政是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将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与思政类课程的显性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课程思政彰显了我国高校的办学特征和任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系到高校办学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我国高校的办学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办学任务。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6]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因此,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彰显我国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征。[8]
课程思政坚持了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2]满足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8]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民之所需,育民之所求,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2.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
课程思政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并扭转专业课程教学中重智轻德的现象。[1]可见,课程思政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2]课程思政推动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6]只有践行课程思政,高校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3.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
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一个综合过程。[8]课程思政的改革理念,是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 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是明确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1]也就是说,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回归育人的本源,所有教师都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并切实承担育人的职责。[3]
所以,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只有落实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的“三全”立体化育人才能真正实现。[1]
三、“品牌管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
在所有课程中,由于专业教育课程的学时占比最大,所以专业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主渠道。其中,又由于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所以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合力的核心和关键。
作为经管类专业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经世济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还能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示范效应,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类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可见,一流本科课程包含了思政教育元素,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前提。因此,推动“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本身的质量、推动一流课程的打造,而且有利于提高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三)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我国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推进和落实的使命和责任。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到时“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再到学科思政的一体化体系的形成势成必然,而课程思政是这个体系的形成基础。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深化经管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从而推动经管类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内容展开。
四、“品牌管理”课程的思政建设内容
(一)课程目标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可见,“价值”、“知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课程目标。因此,根据《纲要》的要求,并且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品牌管理”可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和“智”这两个维度,将“知识”、“技能”和“价值”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三大方向。比如,将“价值观引领”作为“德”育的课程目标,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与掌握”作为“智”育的课程目标。
1.“德”育目标:价值观引领。
价值观引领的目标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在“品牌管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品牌管理相关的知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具备专业领域的法治思维、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2.“智”育目标:知识学习。
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才能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相统一。知识学习的目标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品牌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起品牌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品牌管理的学科前沿理论,激发学生的学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智”育目标:技能学习与掌握。
技能学习和掌握这个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品牌管理的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品牌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商业现象,使学生具备运用品牌管理理论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安排原则。
学生学什么、会什么首先取决于教什么。在“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在不破坏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有机结构这一重要的前提下,同时体现出课程思政的特色。为此,在安排“品牌管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1)知识性。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专业课程里面加上几节思政课,而是将显性的专业教育和隐形的思政教育相统一,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类课程形成同向同行的关系。课程思政也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楔入专业教育,而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思想政治教育见缝插针、春风化雨地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专业知识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是专业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安排“品牌管理”的教学内容时,不仅需要保证品牌管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品牌管理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才能让品牌管理的专业知识成为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2)引领性和时代性。
品牌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品牌化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品牌管理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因此,“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品牌化实践、品牌管理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作为课程思政载体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才更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比如,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以社会化媒体、影响者/网红、内容等作为驱动的新的品牌传播方式正成为企业品牌化实践中的主要策略。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影响者/网红、内容营销等社会现象已经非常熟悉。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营销、影响者营销、内容营销等研究也正在快速发展。把这些相关的品牌化实践和品牌管理理论及时地纳入“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引领性和时代性。这不仅有益于吸引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而且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品牌管理的学科前沿理论,激发学生的学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加大中国品牌管理理论的话语权。
《纲要》指出,经济学、管理学类的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品牌管理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的品牌管理理论研究也不断取得成果。比如,中国品牌的历史演进、[9]中国品牌的品牌个性维度、[10]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激活[11]等。在安排“品牌管理”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把这些中国品牌管理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在教学内容中进行体现、在课程讲授中进行介绍和传播,以此加大中国品牌管理理论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纲要》提出的通过课程教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要求和目标。
2.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资源开发。
(1)思政元素挖掘。
“品牌管理”课程蕴含了比较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对“品牌管理”知识体系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将“品牌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成以下五大类,并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进行体现(见表1)。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比如,在品牌演进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七十年以来中国品牌取得的历史成就,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在品牌作用的相关知识中,可以通过我国设立“中国品牌日”的由来、品牌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报效祖国、追求国家富强。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在品牌个性的相关知识中,可以通过中国品牌“仁、智、勇、乐、雅”这五个个性维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④宪法法治。
比如,在品牌维护的相关知识中,可以通过商标注册、续展、侵权等品牌管理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深化对相关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维护商业权利、化解商业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商标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⑤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比如,在品牌管理组织的相关知识中,可以通过品牌管理组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2)思政资源类型。
“品牌管理”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资源总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进行开发。第一类是中国本土的品牌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例如,中国品牌演进史、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的品牌个性维度(仁、智、勇、乐、雅)、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激活策略等。这一类的课程思政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第二类是对品牌管理理论进行导入、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的课程思政资源,具体包括案例、数据、品牌故事等。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品牌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华为、大疆、海尔等中国自主品牌成功的品牌化实践,国内外一些失败的品牌管理案例,全球百强品牌排行榜,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故事等等。这一类的课程思政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聚焦中国品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本领追求国家富强,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在人文精神、中国梦、职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专业教育和育人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育人与育才最重要的途径和过程。在“品牌管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环节,要特别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1.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设计。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实现如盐化水般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硬或机械地在专业教育中插入思政教育,否则将适得其反。因此,需要认真寻找、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触点”和“融点”。
(1)“品牌管理”课程思政的“触点”。
首先,可以根据“品牌管理”课程时代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多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中寻找课程思政的“触点”。通过把社会生活中与品牌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现象作为“品牌管理”课程思政的触点,将理论与现实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品牌管理知识分析、解决、预测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批判,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其次,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触点”应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主题的导入、理论的讲授、案例学习、作业、考试等。只有将课程思政的“触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才能见缝插针、如盐化水,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品牌管理”课程思政的“融点”。
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建立联结。这首先要求教师对品牌管理的整个知识体系非常熟悉,才能将思政元素与某个具体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出“融点”。课程思政“融点”的设计不能为了盲目地追求“融点”的数量而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应该以尊重专业知识为前提,在合适的“融点”将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才能使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负责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花心思、下功夫,才能让课程思政取得应有的成效。
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线上教学平台、社交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沟通优势,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比如,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利用视听多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教学平台可以用来进行课堂小测、布置讨论、发布作业,让教师可以跟踪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钉钉、微信、QQ 等社交工具可以用来发布与品牌管理知识有关的案例、时事热点、拓展阅读材料等供课堂教学时使用,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线下,给学生进行答疑和巩固。
其次,虽然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主题班会、实践锻炼、实地参观等,但是,每一门课程需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习中成长和成才。根据“品牌管理”的课程特点,可以综合使用启发式提问、哈佛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阅读推荐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可以创设出探索式的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能够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领,自然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哈佛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商业经验来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决策的勇气和信心、实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阅读推荐,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品牌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前沿的研究成果、品牌故事、最新的品牌化实践案例等,可以拓展“品牌管理”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强“品牌管理”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品牌管理”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
“品牌管理”的课堂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把课堂真正变成育人和育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讨论、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构成,这些课堂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见图1。比如,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进行设计,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注重因材施教;课堂讨论要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发展,并且密切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巩固练习可以围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总结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回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布置作业时可以多采用课后思考的作业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品牌实践现象进行思考,并安排和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上交流和分享心得,趁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价值引导。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能够直观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也才能根据课程评价的反馈对课程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根据“品牌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品牌管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以下两个原则进行设计。
1.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结果不能简单地仅用一次结果性的评价来概括,而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其中,过程性评价通常包括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的认真程度、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课堂发言的质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指标。这些过程性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德育养成情况,比如到课率能够反映出学生是否遵守校纪校规、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等。因此,在“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中,有的适合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比如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有的则不适合采用定量评价,而应该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比如抬头率、听课的认真程度、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等。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中的各个细节,很难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可以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比如,可以建立起学生课堂表现的档案,平时侧重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各个细节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期末的时候再根据学生整个学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五、总结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我国高校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理念、是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推进和落实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经管类专业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品牌管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内容具体展开。本文为“品牌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对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只有全面推进经管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