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苏区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2022-07-20黄晓锋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苏区红色育人

黄晓锋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苏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原中央苏区军民在建设和捍卫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和思想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依托苏区红色资源,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我们赓续红色根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广大学生铭记初心之源、筑牢信仰之基、笃行报国之志。

一、苏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维度探析

将苏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现实的可行性。这既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决定的,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苏区红色资源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决定的。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即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通过思政课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民族和国家层面提出的目标要求,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另一个是育人方面的目标,即就个体层面而言,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知、情、意、信、行方面的教育引导,为他们滋养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素质,进而为他们将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意识形态的目标和育人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共同构成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成才目标和政治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2]事实证明,实践教学是开展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中,用直观感知代替抽象说教,让润物无声代替理论灌输,生动活泼地实现“理论讲授—实践结合—理论升华”的过程,可以明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推进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变量”。而红色资源则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们在帮助大学生深化党史、国史认知、巩固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砥砺意志品格、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外化于行和实践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肩负着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光荣使命,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宽思政课教学载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凝聚思政课教学特色。

苏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高度契合。一方面,苏区红色资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精神给养和广阔空间。从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来看,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为战胜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内涵及其特定物质载体的总和,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①2011 年11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角度理解,苏区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般共性内涵,又有强烈的历史特色、区域特征和文化个性,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红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先进文化形态,毫无疑问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内容,能够为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精神养分。此外,苏区红色资源可感可知可信,具体的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其物态的载体包括苏区革命遗址、苏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苏区革命领导人故居、苏区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等,从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也非常契合和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要求,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重要条件和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苏区精神提供很好的渠道。中央革命根据地气势恢弘的浴血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苏区文化和苏区精神作为先进文化,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底色,是锻造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养分。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苏区红色文化应该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苏区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无论是在政治立场、价值导向,还是在思想内容和时代诉求等方面,都是高度契合的,这决定了苏区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将苏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很有必要。

因此,利用好苏区红色资源,构建完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机制,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也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充沛丰富的精神养分,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障。

二、苏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取得较好效果。然而,经过系统梳理后,也可以发现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知识“满堂漫灌”、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后来这一情况得到改善,在政策要求和发展趋势等因素的推动下,高校不断提升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缺乏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充分重视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理论教学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归实践教学”的情形,二者的结合的紧密度不高,结合的层次不高,结合的效果不佳。比如,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点的阐释,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缺乏对丰富的实践案例的充分运用,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学目标不明确或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没有做到将实践教学的“点”上升到理论教学的“面”予以阐发,等等。

第二,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不充分。红色资源虽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政治价值导向和思想道德内容等方面高度趋同,但红色资源有其独特的呈现特点、价值机理和传播机制,思政课教学也有其自身教学目标规定、教学规范约束和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要求。这就意味着,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进行相互融合,有极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难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也会出现下述的情形:由于对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客观联系把握不到位,对红色资源的内在机理和特殊价值理解不透彻,对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求的领悟欠准确,造成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效果不理想;在利用红色资源素材揭示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观点时,在选择红色资源的针对性、典型性、丰富性,挖掘红色资源内在思想性的深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会让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教学更加感觉艰涩难懂;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思政课相关理论的指导,造成学生实践活动中思考的方向不清晰,活动后对理论的感悟不深刻等问题。

第三,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不理想。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没有将主体性教育理念引进并充分运用,未能很好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相结合,仍然没有妥善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学生参与渠道狭小,参与度不高,自主管理没有实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没能充分激发。从教学内容来看,没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提炼并有机融入到相关教学章节内容中,教学内容既没有“红”起来,也没有“活”起来,造成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不理想。

第四,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单一,组织实施难度较大。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庞杂的系统工程,领导机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缺一不可。综观目前相当部分高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基本上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承担,在学校层面的多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普遍面临着组织难和落实难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势必影响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教学理念、落实机制、教学方法和教学保障等方面。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强化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党中央有关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总体要求,按照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思政课建设文件规定,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主要改革思路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聚焦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即聚焦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层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比重,合理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配套、共融共促,构建系统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方案。其二,注重传承,推动苏区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苏区红色文化教学团队,构建苏区资源研发平台,突出队伍建设和教学内容供给;充分发掘苏区文化育人元素并融入主干课程,创设渠道推动苏区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网络;联动校内外资源,拓展红色资源基地体系建设。其三,围绕中心,构建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体验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在内的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其四,着眼长效,完善苏区文化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注重统筹规划,构建苏区文化融入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领导机构与工作机制;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完善过程管理与绩效考评;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

在上述改革总体思路的指引下,可以形成解决以上存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的基本策略:一是以系统化思维为引领,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问题。一体化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强化教学环节的整体协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互动。二是以红色资源挖掘、研发、利用为依托,解决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不够的问题。根据教学要求,挖掘、梳理苏区红色资源中积淀汇聚的育人元素,把苏区红色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将苏区红色资源与多元实践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第三是以创设“四位一体”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为载体,解决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不理想等问题。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利用红色资源并根据教学要求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构筑思政课教育教学“认知—认同—践行”的路径。四是以协同育人为途径,解决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力量单一的问题。构建实践教学领导机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使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由个体转变为学校层面的多主体协同联动。

三、依托原苏区红色资源构建“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针对以往思政课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策略,逐步形成了依托原苏区红色资源,构建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虚拟实践“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路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抓好前提,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关键是要抓好三个“点”建设:一是确立目标结合点,即围绕课程总体目标,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方案。二是设计内容结合点,即依据课程标准,根据理论教学需要选择实践教学形式并集成红色资源,精准设计实践主题。三是选准模式结合点,即在教学目标引领下,采取“1(理论教学)+N(实践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

其次,夯实基础,促进苏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关键是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将苏区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开展思政课教学也有其遵守的严谨规范,因此应该按照上述规律和规范要求将苏区红色资源变成思政课教学资源。重要的载体就是利用高校密集的人才优势,构建红色教学资源研发平台,如建设苏区精神研究中心等。发挥研发平台的功能,对苏区红色资源进行发掘和设计,将其精华要素融入主干课程,融入教材相关章节内容。从长远规划,注重传承积累,逐步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库。通过构建完善研发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从事教改和科研的热情,融合科研力量,形成一系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彰显苏区文化特色的科研项目或教改成果,实现科研与教学双轮驱动、互相促进。二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对红色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优化和集成。以尊重认知规律和传播规律为前提,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和审美需求为基础,以符合时代创新趋势为参照系,按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态对红色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优化、集成和包装,根据实际采用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灵魂触动和情感共鸣,提升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三是统筹利用线上线下、校园内外资源,建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如将学校周边地区的苏区精神纪念场馆、革命英雄人物故居、战斗战役纪念园、革命机关和军事驻地遗址红色资源等建设成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在超星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建设思政课实践栏目;利用校园空间,建设思政课现场教学场所和苏区红色校园文化基地。通过创设机制和平台,凝聚育人主体全员合力、衔接育人全过程、营造“全方位”红色育人环境,推动苏区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有机融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能级。

再者,构建载体,形成“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种形式,组织课堂体验教学活动。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和内容,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大班小组法”,利用苏区资源灵活开展叙事性体验教学,或采用主题辩论、专题讨论、即兴演讲、情景展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环节相结合的方式。第二种形式,组织校园实践教学活动。组织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各类思政类社团,如“苏区精神学习社”等,指导组织开展各种以苏区精神为主题的学习、研究、比赛、演讲等活动,精心打造“苏区精神大讲堂”“苏区精神主题竞赛”“苏区精神青年说”等系列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红色艺术创作等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多部门联动实施“青马工程”、组织“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等,共同营造良好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三种形式,组织社会实践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理论教学需要,结合领悟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确定活动主题、方式、步骤,组织学生到苏区红色场馆等开展主题实践教学。同时,结合新时代特征,组织学生开展传承苏区精神主题研学活动。第四种形式,组织网络虚拟实践活动。运用慕课微课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派和超星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电影”等虚拟实践;运用学习强国、易班、公众微信号、视频号等平台拓展教学场域。

上述四种实践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红色苏区文化贯穿其中,形成独具特色却又功能互补的“四位一体”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一、二、三、四课堂紧密协作的苏区红色文化育人矩阵(如图1),着力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

图1 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图

最后,强化保障,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建立完善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一是注重统筹谋划。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统一配置实践教学资源。二是构建运行体系。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三是规范教学过程。规范实践教学各环节,特别是抓住实践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等关键环节,落实基本要求;同时,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学业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素质锻造和综合能力养成,形成课堂考勤、小组讨论、随堂练习、实践报告等多元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四是强化质量保障。建立校、院、室三级听课制度,以及教学督导听看课、教学检查、同行互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

总之,上述依托苏区红色资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苏区红色资源为依托,以课堂体验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虚拟实践“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学优势的途径和方式,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校内教育与基地实践、线上与线下”五融合,构筑苏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强化思政课程育人合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领作用,促进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猜你喜欢

苏区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红色在哪里?
苏区创业致富人
追忆红色浪漫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