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童谣多元创新传承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以梅州地区为例

2022-07-20陈菊芬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梅州童谣创作

陈菊芬,陈 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 510665)

客家童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厚的美育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发生改变,客家童谣的传播模式和途径单一化、受众群体狭窄化、演述者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出现了传承危机。[1]近年来,童谣的生存发展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以实际行动进行客家童谣的活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以梅州地区为例,探寻新时代客家童谣的三种发展生态,并为其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梅州客家童谣的音乐教学生态

教育教学是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应当发挥其引领作用。将客家童谣普及到学校教育,推广客家童谣进校园,是开展客家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新途径,也是传承与弘扬客家童谣的新模式。[2]下文将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普及性和社会音乐教育的传播性两个层面切入,探讨梅州地区客家童谣的音乐教学生态发展。

(一)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儿童对童谣的感知和体验

客家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听童谣、念童谣,童谣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客家文化,对学龄前儿童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童谣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童谣是孩子们的诗,我们需要挖掘出童谣中的育人功能,让孩子在诵读、歌唱时学到其中的知识和道理。

1.童谣教学促进客家文化进校园

童谣对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起到一个体验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导孩子们学习童谣,将童谣推广到家庭,让客家后代了解客家优秀传统习俗和文化。学习童谣蕴含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传承客家先祖爱国爱家、吃苦耐劳、奋斗拼搏、朴实守信、克勤克俭的精神,培养幼儿美好的心灵和积极的情感。[3]

为了让客家童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梅州市梅江区实验幼儿园的创新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客家童谣进行搜集、整理。学习客家童谣,能够培养儿童对母语的感知能力,让孩子在童谣的滋润中健康成长,从感性和认知上更深入地体验、了解客家优秀传统文化。

2.童谣的绘本创作与教学

梅江区实验幼儿园目前录制了有关客家童谣的专题演出VCD 多个,课程课例30 余份,教案100 余篇,撰写有关客家童谣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省级刊物多次发表,课件、微课获得省、市、区级多项奖励。多年来,幼儿园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和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客家童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创新团队设计有关童谣的阅读及绘本教学已全园普及,成效显著。

幼儿园最初从研究客家山歌和童谣开始,现在逐渐过渡到客家文化绘本的研发。客家山歌和童谣,本就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在幼儿园创作的绘本中也处处体现。例如介绍松口古镇的篇目,绘本运用了客家山歌作为例证;在有关客家德育故事篇目里,也采用传统客家童谣作为内容和插图。幼儿园的童谣教学,在符合儿童的天性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将歌谣、绘画、文学、舞蹈融为一体,做到了有趣、好玩、启智。在客家童谣的教学过程中,儿童常常因为一些古老传统而难以理解,因此加强教学案例的分析尤为重要。老师们普遍认为,此时期的儿童较少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大多是在普通话的氛围里成长,对客家方言感到生疏。而客家童谣正是用客家方言来演绎的,若是用普通话去理解,则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培养儿童用客家话去朗诵、歌唱童谣,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4]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童谣最直观的理解方法是开展情景体验课程,再现童谣里的劳作、生活场景。此外,老师们还将童谣编成歌舞片段,通过音乐舞蹈的方式加深儿童的理解。灵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这是教导儿童学习客家童谣的好办法,也是客家童谣通过学前教育传播的新途径。

(二)社会音乐教育对童谣传播的贡献

社会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提及和关注。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在教育对象和内容上更为广泛,在促进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上也更为重要。目前,梅州地区的客家童谣出现了社会化的传播趋势。正是这种社会传播模式,使童谣真正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1.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提高,各种群众性的自发组织的音乐艺术活动相继开展,掀起了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高潮。

近年来,梅州地区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客家文化传承者带着客家童谣走进社区、文化馆等场地,其中就有陈善宝。陈善宝致力于社会音乐教育,他一边教授孩子们念客家童谣,一边进行童谣的旋律化创作,用儿歌和流行歌曲的方式推广。他以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为己任,以帮助广大少儿朋友健康成长为目标,致力于客家童谣的传播,培养出了一批客家童谣的新传承人,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称赞。陈善宝培养出的孩子们成果丰硕,在各种童谣赛事中荣获了多个奖项,并应邀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大型演出及文化交流,带着客家童谣走向海外。

表1 陈善宝童谣的代表作品

2022 年,陈善宝启动了客家歌谣进校园项目。“新客家歌谣进校园”课程在梅江区客都小学、兴宁市汉芬小学相继开展,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作为客家童谣的非遗传承人,陈善宝通过PPT 图文、视频、现场演唱、互动等授课方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客家童谣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真切感受童谣的魅力,让客家童谣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2.创新性童谣创作

陈善宝跳出了传统的、固定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模式,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社会音乐教育传播途径。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客家山歌和童谣为素材,借助儿童音乐、影视作品等创作手法传播客家优秀音乐文化。他顺应时代发展,将传统的客家童谣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时代的客家童谣。

陈善宝是土生土长的梅州松口镇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客家童谣的采集、整理和推广。松口山歌流传甚广,素有“自古山歌松①“松”在客家方言中与“从”同音。口出”的美誉,陈善宝多次回到家乡松口古镇采风,在围屋前、田野间、小溪边寻找童年回忆,以此寻找创作灵感。在他看来,客家童谣与客家山歌相比,形式较为简单,也更通俗易懂,因此选择从童谣入手进行创作。他把客家童谣融入自己创作的音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群众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以童谣《排排坐》为例:

陈善宝给这首童谣进行了旋律创作,并在配器技法上吸收了新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使人们可以用表演方式来展示童谣,通过唱一唱、跳一跳,更贴切地感受客家文化和风情。这种创新方式,使得客家童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社会音乐教育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可以从小培养客家山歌和童谣演唱者,让客家音乐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二、梅州客家童谣的美术创作生态

在梅州地区,客家童谣的传播途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之外,还有不少美术创作者独具特色地将童谣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得童谣这种时间维度的艺术凝固到了具体的艺术作品上,成为一种新式的空间艺术。民间艺人刘沅声通过泥塑作品的形式再现客家童谣中的场景,成为梅州客家童谣美术创作生态方式的典型代表。

(一)用泥塑作品展现童谣

刘沅声是梅州地区的泥塑艺人,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对客家童谣有着特殊的情怀。怀着对客家传统文化的热爱,刘沅声的作品围绕着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点滴,专注于运用泥塑这种美术生态创作的表现手法,创作以客家历史和客家风情为主题的作品,塑造出了蕴含着客家流传百年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的工艺品。刘沅声有很多以客家童谣题材的作品,童谣为他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和灵感。以“童趣篇”中的《蟾蜍啰》为例:

蟾蜍啰①蟾蜍啰:癞蛤蟆。,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

山鹁鸪②山鹁鸪:指鹧鸪,也有说斑鸠,童谣中往往泛指山里的小鸟。,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

这首童谣看似非常质朴,甚至显得有点土气,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表达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读书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淳朴的客家乡土风情逐渐消散,徒留无奈和怀念。[5]刘沅声童谣主题的泥塑,让客家人回忆起童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进后辈对故土的了解和怀念之情。

客家童谣面临的发展困境使得刘沅声感触很深,他希望通过自身的绵薄之力去推广客家童谣,用泥塑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创作方式去弘扬客家文化。六七十年代的客家人,都还是听着、唱着童谣长大的一代人,对童谣有着很深的情怀和认同感。客家童谣是客家优秀文化传承的种子,更是家国情怀的种子,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更是一种乡土情怀、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情怀和力量,是我们客家祖祖辈辈的精神寄托,引领我们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以绘画创作推广童谣

除了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之外,还有不少美术家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客家童谣的传承与推广,如水墨画家张俊华和插画家陈可菲。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开展童谣相关的绘画创作,深入挖掘童谣题材作品的造型语言和人文思想,对客家文化中的艺术观念探索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以绘画创作为基础,探讨客家童谣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客家童谣的艺术化传承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1.水墨画与童谣的结合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童谣也流传到世界各地。通过客籍华人的努力,童谣在东南亚得到了一定推广和传播。画家张俊华是马来西亚华人,祖籍是客家河婆,从小受到客家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一直致力于在马来西亚传播客家文化,也积极推进客家童谣校园。张俊华在思考客家童谣如何在东南亚进行推广的时候,诞生了一个创作灵感——将客家童谣与水墨画创作相结合。他认为将童谣融入美术作品,可以展现不一样的客家文化。在水墨画创作过程中,以客家童谣为主题,绘画出童谣所描述的画面——如孩童、客家土楼、劳作场景等,并将童谣内容书写在画作上。这种用美术创作手法推广客家童谣的途径,为客家童谣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

2.儿童插画与童谣的结合

90 后画家陈可菲专门从事插画创作,近期她为《客家童谣》这本书做儿童插画。陈可菲是广州人,因此对客家习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客家童谣的插画,她请教了很多老一辈了解童谣的客家人。陈可菲表示,当她把童谣内容遮盖住,别人仍然可以根据她的插画猜出童谣的内容,那就是巨大的成功;如果将童谣内容和插画放到一起对比后,仍然感觉难以将二者联系到一起理解,那就需要重新进行绘画。以童谣《缺牙耙》为例:

缺牙耙①缺牙耙:形容因为换牙掉落牙齿的孩童。,种冬瓜。瓜冇黄,割来尝。

瓜冇大,割来卖。卖倒钱,学打拳。

拳棍断,学打砖。砖断节,学打铁。

……

这首童谣塑造了一个做事三心二意,既不肯刻苦学习,也不愿安心工作的孩子形象。陈可菲为了方便儿童的理解,绘画了一个缺了门牙的可爱女孩作为童谣的插图,这样既生动形象,又显得颇有趣味。

刘沅声的泥塑、张俊华的水墨画和陈可菲的插画,都有一个共同点——运用美术创作生态去传承客家童谣。探索弘扬客家人文精神的美术创作方式,挖掘客家传统精神特征与时代价值,以此来实现对客家童谣的传承。以美术创作途径来弘扬客家童谣,既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利于美术创作走出一条人文化、民族化的特色之路。

三、梅州客家童谣的文旅创新生态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童谣传承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将童谣有机融入文旅创新之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开辟文化传承新思路;因地制宜,通过打造“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政府要注重科学引导,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童谣传承与围龙屋的活化利用

梅州外婆家·仁寿庄民宿,将客家童谣的传承与围龙屋的修复相结合,使得以客家童谣为房号的独特设计成为仁寿庄民宿的重要名片。目前,我们需要寻找活化利用围龙屋的途径,融合传统文化去进行老屋修复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1.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围龙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客家极具岭南特色的居民建筑,也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围龙屋不仅是客家人“家”的象征,更是客家民系的代表性符号。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围龙屋在文化、建筑美学、社会等各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围龙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6]

目前,梅州及许多客家地区还存留着不少围龙屋。千百年来,围龙屋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摧残,陪伴客家人蜕变和成长。如今,围龙屋已不复往日盛景,这也唤醒了客家人的保护意识。

2.传统围龙屋的修复思路

近年来,随着部分围龙屋得到了相应的维护修缮,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融入了客家传统文化,使围龙屋这个古建筑开发出文化传播的功能。

外婆家·仁寿庄是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坐落于梅县区千年古镇——松口镇圳头村山子下,离梅州城区约40 公里,1926 年由旅印尼泗水侨商傅锡荣、傅可英昆仲建成,雕梁画栋,保存完整。仁寿庄后裔本着保护客家传统古民居的心态,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改造理念将其改造为民宿,于2019年底建成对外开放,是梅州市第一家由围龙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现如今,历经一番修整后,仁寿庄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往来游客络绎不绝。仁寿庄的民宿,是在深入了解围龙屋特色和文化内涵后进行改造的,在不破坏原本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是传统客家民居被活化利用的典型例子。[7]

3.童谣融入围龙屋

在梅州外婆家·仁寿庄,客家童谣巧妙地融合到了围龙屋的每个角落。今天,这座侨领故居再次焕发生机,也为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经验蓝本。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屋主人钟学宏②钟学宏:仁寿庄兴建人傅可英的外曾孙女婿。把仁寿庄改造成现代民宿,进行适度的商业运作,守护、保护、维护仁寿庄。他请来当地著名老画师——吴梓模③吴梓模:梅州当地著名壁画匠工。先生将客家童谣雕刻于木匾之上,并配以相应的手绘图画,制作成每间客房的主题房号,悬挂于客房门边。仁寿庄民宿一共12 间客房,以《月光光》《火萤虫》《菱角子》《蟾蜍啰》《排排坐》等童谣为主题展开进行文化叙事,不但凸显了仁寿庄民宿的客家特色,同时通过客家童谣讲述客家传统,赋予了乡村民宿传统纯朴的风格,提升了该文旅品牌的文化内涵。

《月光光》是客家童谣的代名词,体现了客家先祖崇文重教的思想观念。将“月光光”作为民宿的房号,旁边写上几句童谣内容,能让游客对客家童谣产生兴趣,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童谣本是一种文学、音乐的形式,现将这种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谓是一个绝佳的创意。

(二)乡村振兴带动童谣传承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找准本地区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振兴,由特色文化引发文化旅游是重要途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关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童谣作为客家地区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其传承与发展。

1.旅游资源

客家地区的乡村发展,可以梅州外婆家·仁寿庄的思路为参考,企业进行客家文化的开发、创新和活态传承。同时,梅州可将传承客家童谣作为出发点,利用各村镇文化广场,打造客家童谣体验区,进行场景化展示,让人们充分感知母语。这种体验式、沉浸式的途径不仅能突出童谣的社会功能和传播作用,还能成为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以优秀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此外,乡村可以采用“一村一歌”和“一村一景”模式。如利用闲置场所、文化广场等构建客家童谣艺术空间,将童谣用文字、画作或壁画等方式展示在游客眼前,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用艺术呈现手段提升乡村文化形象。

2.特色产品

地方特色产品是乡村因地制宜的典型发展道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大发展策略。深度挖掘客家童谣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体现客家文化为主旨,融入客家童谣元素为设计理念设计文创产品。2019年,梅州客天下就曾成功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有生活用具、创意背包、茶具、灯饰等文创产品参展。这些尝试都为新时代客家童谣在民间的活态传承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将其打造、开发成当地的特色产品,运用现代媒体进行多模式、全方位的推广。以客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是以文化和创意等无形资源为投入要素,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梅州当地企业应对本土客家文化充分深入地把握,从“文化+”的角度拓宽视野,深挖客家童谣、山歌、文化传统、地标性建筑等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很多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也已经开始主动拓展乡村这个新市场空间。

梅州地区以客家文化为依托,各村积极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探索“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企业。此外,还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扩大自身影响,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企业发展,实现文化企业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融合。

四、梅州客家童谣传承价值及意义

客家童谣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8]

(一)语言及艺术教育意义

客家童谣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篇幅短小、通俗易懂、趣味十足,十分适合儿童传唱。童谣大多描绘的是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语言表达充满童趣。因此,客家童谣在教育中的运用对提高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客家童谣可以作为优秀的语言教育素材。由于客家童谣本身具有十足的趣味性,借助其巧妙风趣的语句,不仅可以快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儿童对语言的印象,具备一定的语言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客家童谣的语句押韵、词汇丰富,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可谓是具备丰富的艺术教育价值。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客家人在迁徙途中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使得他们的性格中闪烁着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光芒,这正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体现,这种优良品质也深刻烙印在客家童谣中。通过学习与传承客家童谣,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客家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自身音乐综合素养。童谣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让莘莘学子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在聆听客家童谣时,我们能感受到童谣背后流淌着的历史和生活,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客家童谣中还包含崇文重教、重视知识的训导。古时的客家人大多依山而居,居住环境恶劣,他们坚信学习和教育是唯一能够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途径。[9]这样的精神鼓舞着无数的客家后辈努力学习,童谣也因此凝聚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盼。

(三)民俗文化及历史研究价值

梅州地区的客家童谣是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与艺术性。童谣中充溢着朴素的生活气息,是客家人民情感的载体与依托,透过它能感受到客家先民在劳动创作时的精神风貌与情感特征。童谣是客家文化的缩影,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后辈去传承与弘扬。

客家民俗在童谣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是梅州地区客家民俗的缩影与载体。通过研究客家童谣,可以感受到各式各样的客家传统与风俗。童谣是客家民俗风情的重要传承方式,也是我们研究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五、结语

从客家童谣音乐教育生态、美术创作生态和文旅创新生态的案例可以看出,客家童谣需要探索多元传承体系。我们需要将客家童谣的传播融入新的艺术空间,如山歌艺术馆、家风馆、方言馆等场所,从校园到社会构建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

对于客家童谣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保护其音乐本体,还需要培养继承人、传承人。梅州地区作为客家童谣的发源地,更需要从多种途径开展实践探索,建立起多元创新与传承体系,让后辈们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继承、保护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梅州童谣创作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一墙之隔》创作谈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