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育路径探索

2022-07-20温心馨宋代雨龙波宇袁睿麟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学

温心馨 宋代雨 龙波宇 袁睿麟

[摘要]当前,高校将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新闻传播类课程融合新闻学为切入点,结合新兴的融媒体新闻传播格局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进行规划,探索和创新在新形势下融媒体人才的培养方案,力求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实现“三全育人”,培养一批拥有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的融媒体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新闻学;新闻传播;教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2]因此,高校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融入专业知识,将思想引领、理想信念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合二为一。

在互联网时代,融合新闻学是继新闻学概论之后推出的以媒介融合实践为前提的基础理论课程。与以往新闻类实务课程教学不同,融合新闻学旨在培养适应媒体融合趋势的新型新闻人才—融媒体记者。当前,信息数量泛滥化、信息密度透明化、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5G、VR、AI、大数据等各类技术发展迅猛,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因此,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政治正确、学养深厚的新闻工作者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而是能写会拍、能剪会说,能把控市场、了解受众,掌握各类媒介技术的融媒体记者。要成为合格的融媒体记者,仅仅依靠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选题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能够践行国家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因此,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这类媒介实践类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践,把良好的专业技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主流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站位、提升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成为政治正确、学养深厚的客觀、公正的新闻工作者而时刻准备,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融入新闻工作者的培养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培育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新闻工作者,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成效的切实体现,也彰显了高校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传媒行业也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逐渐跨学科化,高校从交叉学科出发,在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学科的人才培养,既能够扩大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范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又能够践行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要求。对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其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还需要通过教授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来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具备过硬政治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深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新型新闻人才。

(一)系好新闻传播类课程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因此,高校设置的教学计划、课程要以抓好这一阶段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为目标,将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既强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又落实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是融合新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因此,高校培养拥有过硬政治素质、较强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要求。当前,新闻工作者要能敏锐地发现新闻,迅速捕获新闻点,实现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快、准、好,传播主流思想意识。这就要求高校在培育新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例如,对新疆棉花事件,部分学生通过制作相关短视频或编写有力社评来报道新疆棉花事件的历史缘由,帮助受众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可见,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等专业教学,是高校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体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打造公正有力、严肃客观的融媒体人才队伍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融媒体时代,社会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融媒体人才队伍,融媒体人才不仅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方式,了解产品设计,而且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公正、客观地报道与评价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

当前,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投身行业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传播主流思想。例如,在抖音平台上的“新闻姐”是浙江城市之声广播的主持人,其关注社会热点,直击民生痛点,大到三星堆的最新出土文物,小到家庭琐碎小事,她对社会事件鞭辟入里的评论使其抖音账号粉丝量高达千万。又例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其对国际关系问题、国际热点事件的专业讲解,颇受公众青睐。再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媒体博主“蜘蛛猴面包”通过拍摄《武汉日记》,用影像向国内外展示真正的武汉力量、大国力量。

因此,我国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培育他们科学的思维和健康的审美,又有助于强化育人导向,使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通过制订一系列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学计划为抓手,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从而坚定“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并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运用到思想里,写进文字里,贯彻到新闻宣传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的新闻工作者。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

目前,新闻传播类课程主要以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实务类课程为主,课程教授以理论内容偏多,涉及市场或社会的实操内容较少。融合新闻学属于媒介实践基础类课程,其配套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石长顺著的《融合新闻学导论》,该教材涵盖融媒概念、背景、转型、发展等内容。教师授课应根据教材理论内容,结合当下媒介形态,落脚于热点时事,通过热点时事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新闻事件,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教学实践来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具有以下四个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

马克思主义新聞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5]。我国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中应全方位、全过程地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策划新闻选题时,其选题通常局限于学校及周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因此,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新闻采写、编辑等实务技巧,还应引导学生寻找更大、更开阔的选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改革发展伟大成就主题活动、重大公祭日为契机,结合“五四”、“七一”、“十一”和校庆等重要节点策划选题,寻找历史事件的图片、影视资料、历史背景,通过制作新闻来深化“四史”教育,自觉关注国家、关注民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例如,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重走网上长征路”为主题进行新媒体作品制作,用H5的形式制作长征路路线,并依托每一个重要时间和地点来回顾长征故事,使学生既学会了运用新媒体创作的基本技能,又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二)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融媒案例反思

课程思政也是研究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融媒案例的工具。也就是说,学生面对融媒案例时,除了可以运用融媒体的基本要素对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前提下,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和道德层面深度研究融媒案例可能蕴含的道理。

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例如,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新闻事件,如何学会辨别真假,如何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学生要坚守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明确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由此,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调查作风。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优秀新闻作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例如,新浪微博制作的H5作品《香港20年记事簿》,其采用Canvas + CreateJs技术,以极具香港地域特色的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场景,以动效漫画的形式呈现内容,还原香港回归20年对香港社会产生影响的12个新闻事件,展现香港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又例如,澎湃新闻出品的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一位村支书的36年引水修渠记》,其通过漫画与现实影像相结合来呈现用一辈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支书形象。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授新闻作品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政治的敏锐性和辨别力,使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把专业知识和时代楷模、典型人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新闻呈现鲜活的楷模形象。

(三)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融媒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面对红色专题、重大历史事件专题、“四史”教育专题和时代楷模报道等内容,常常采用传统的深度报道、人物采访,通过文字、图片及老旧影像再播等方式来进行新闻编辑,又或者将已经编排好的文字、图片,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送。这样做出的融媒体作品不仅创新不足、内容同质化,而且无法吸引受众,使融媒制作的传播效果弱化。这需要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转化为内生动力,并运用于融媒制作,让融媒新闻作品内容生动、形式丰富、思想深远、文化浓厚,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同时,学生在开展野外调研、采访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采访对象不配合,实地采访难度高等,容易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退缩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讲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与奋斗事迹,激发学生振奋精神、勇于实践,帮助学生克服采访困难和心理挫折。

(四)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新闻法律法规政策

随着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涉及图片、文字、视频、新闻作品的新技术、新形态、新内容不断涌现,相关的版权归属问题也屡见不鲜。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把课程思政融入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制作新闻作品时要注意核查图片、视频的来源,标明转载的新闻出处等,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践行版权保护。同时,课程思政融入新闻法律法规政策有助于学生规范文章写作和图片拍摄,注意伦理新闻的编辑,避免主观性地进行报道或评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此外,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从业经验,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路径创新

(一)大力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导向,具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和底气,在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中言传身教,做到“真信、真学、真教、真用”,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获得正确引导。

当前,对新闻事件保持立场坚定和做出正确的评论也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的职责之一。当学生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产生对新闻事件舆论的争议时,新闻传播类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以信赖的意见领袖。而社会也亟须政治强、情怀深、人格强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正确把握和引导舆论。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做表率,影响学生,也要擅长与学生沟通,发挥课程思政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专业课程传帮带作用。

(二)发挥校外导师的协同育人作用

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师常年在教学一线工作,其授课过程侧重于教授传统技能,课程的教案计划、学生的作业布置也多停留于传统教学,这导致学生与目前行业所需要的融媒体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極易使学生对行业发展与选择产生不适应。因此,大部分高校已配备校外导师,一方面,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使学生构建融合新闻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导师帮助学生了解新闻传媒发展现状,尽早适应新闻传媒行业需要,发挥校外导师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共享融媒体作品的制作、编排、效果和反馈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并依托校外导师积累的行业资源,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视频制作、文字写作、实现流量池再造等媒体运营实践。此外,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媒介伦理、媒介素养指导,指导学生创作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优秀媒体作品,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创作品了解民生,服务国家。

(三)重视学生思政作品的产出

新闻事件一般通过新闻活动产生,而新闻活动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故事,这就会涉及思想政治层面的思考。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新闻一线,通过了解调查新闻事件及其事实并进行报道,展开深度思考,研究其中人物关系,挖掘他们依托这个新闻事件所展现的故事,或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政治敏锐性和思想责任意识,真正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四、结语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6]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拥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课程思政必须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将家国情怀、政治觉悟、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等教育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实践,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相关融媒体课程和作品,培养一批拥有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的融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2-05-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2-05-17].http://www.xinhuanet.com/ 2017-02/27/c_1120538762.htm.

[3]习近平.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2-05-17].http://news.cntv.cn/2014/05/05/ARTI1399225633640358.shtml.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5]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05):27-29.

[6]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22-05-17].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项目:“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1KCSZ19);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网络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JSFZ21-16)。

[作者简介]温心馨(1992—),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讲师,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宋代雨(1999—),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本科生;龙波宇(1985—),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讲师,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袁睿麟(1998—),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