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递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2-07-16杨发艳
杨发艳
(河南省罗山县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河南罗山 464200)
急性脑梗死(ACI)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与软化,可促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四肢瘫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手术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神经保护、改善脑循环类药物治疗,如阿替普酶(rt-PA)、丁苯酞,其中rt-PA属于溶栓药物,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循环,以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2]。丁苯酞属于临床常用抗脑缺血药物,可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可起到积极作用[3]。鉴于此,本研究将观察rt-PA溶栓联合丁苯酞对ACI患者炎症递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14±4.0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h,平均入院时间(3.74±0.82)h。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3.86±4.1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6h,平均入院时间(4.01±0.8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4];②均为首次发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者;②近三个月内使用抗凝药物者;③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rt-PA治疗,起始剂量为5mgrt-PA联合1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推注,10s内结束,6h后,采用45mg rt-PA混合100mL 0.9%氯化钠,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注时间<1h,1次/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25mg/次,2次/d,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注时间>50min,两次给药时间间隔>6h。两组均治疗2周。
1.4 评价指标: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待检;脑梗死面积:治疗前、治疗2周后,使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对患者脑梗死面积进行记录;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2周后,NIHSS量表[5]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为42分,共计12个项目,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凝血功能: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炎症递质: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炎症递质进行检测。不良反应:记录患者研究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两组脑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梗死面积(cm2) NIHSS评分(分)治疗前 观察组(n=53) 16.31±2.56 10.08±2.74对照组(n=53) 16.42±2.68 9.87±2.62 t值 0.216 0.403 P值 0.829 0.688治疗后 观察组(n=53) 11.03±1.14* 4.15±1.06*对照组(n=53) 13.08±1.38* 6.46±1.42*t值 8.338 9.490 P值 <0.001 <0.001
2.2 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高于治疗前,FIB低于治疗前,观察组APTT、P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APTT(s) PT(s) FIB(g/L)治疗前 观察组(n=53) 23.42±3.86 14.13±1.86 4.68±0.63对照组(n=53) 23.17±4.03 14.08±2.86 4.82±0.65 t值 0.326 0.107 1.126 P值 0.745 0.915 0.263治疗后 观察组(n=53) 27.75±4.37* 18.23±2.33* 2.32±0.37*对照组(n=53) 25.56±4.87* 16.53±2.68* 3.27±0.53*t值 2.437 3.485 10.700 P值 0.017 <0.001 <0.001
2.3 炎症递质指标:治疗后,两组hs-CRP、IL-8、TNF-α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递质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递质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TNF-α(μg/mL)治疗前 观察组(n=53) 26.86±1.35 43.17±2.27 90.53±7.09时间 组别 hs-CRP(mg/L)IL-8(ng/L)对照组(n=53) 27.05±1.22 43.48±2.52 91.05±7.57 t值 0.760 0.665 0.365 P值 0.449 0.507 0.716治疗后 观察组(n=53) 11.33±1.06* 24.88±1.12* 46.18±4.24*对照组(n=53) 16.74±1.28* 30.84±1.43* 67.68±5.19*t值 23.699 23.888 23.355 P值 <0.001 <0.001 <0.001
2.4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5/53),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2例皮疹,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3/53),其中2例皮疹,1例胸闷,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713)。
3 讨论
ACI发病原因较多,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栓塞等,均可导致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促使局部脑组织出现坏死与软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由于ACI患者在发病时,全身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过度活跃,导致血小板聚集,局部形成血栓,促使病情恶化,因此,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是治疗该病的基础[7]。同时据相关研究显示,炎症递质与ACI患者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其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因此,降低炎症递质水平,对缩小患者脑梗死面积有着重要意义[8]。
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rt-PA,该药物属于溶栓药物,可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9]。而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纤维蛋白及沉积血小板组成,rt-PA可通过溶解纤维蛋白,继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实现梗死区域再通,同时可通过下降侧支循环阻力,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rt-PA虽可有效溶栓,但无法起到扩张血管作用,单一治疗效果欠佳。本次采取丁苯酞联合rt-PA以提升ACI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脑梗死面积、NHISS评分、炎性递质(hs-CRP、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时APTT、P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联合rt-PA能够有效缩小ACI患者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炎症水平,调节凝血功能,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丁苯酞可对脑缺血侧皮层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及钙蛋白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从而阻止神经细胞的坏死,从而对ACI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11]。由于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导致自由基及兴奋性氨基酸等毒副产物大量合成,从而对脑细胞进一步造成损伤,而丁苯酞可通过改善病灶局部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加快脑组织局部代谢,刺激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止氧、羟自由基的释放,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两药联合治疗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表明两者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rt-PA联合丁苯酞,协同增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rt-PA联合丁苯酞能够有效缩小ACI患者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