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2020-04-03敖文玲黎凯锋胡明贺雄军张亮刘亚杰通讯作者
敖文玲 黎凯锋 胡明 贺雄军 张亮 刘亚杰(通讯作者)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较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急性脑梗死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在短时间引起神经功能损坏,甚至死亡。但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并没有明确的方案[2]。研究发现丁苯酞(butylphthalide)能够改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及线粒体功能,进而缓解脑梗死病情[3]。本文利用DTI的参数ADC和FA值变化及NIHSS评分,评估了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的50例经丁苯酞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访6个月,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90岁。纳入标准:(1)临床上确诊急性脑梗死;(2)均使用丁苯酞治疗;(3)无其它基础疾病及用药、MR禁忌症;(4)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通过DTI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时梗死灶ADC和FA值;同时使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的恢复。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时梗死灶处ADC和FA值比较
结果发现经丁苯酞治疗治疗后ADC和FA值均高于治疗前,6个月时ADC和FA值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梗死灶处ADC和FA值比较()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梗死灶处ADC和FA值比较()
*: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ADC、FA比较,P<0.05。
参数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2个月 6个月ADC 50 0.18±0.150.36±0.230.45±0.11 10.264* <0.05 FA 50 0.33±0.210.57±0.190.69±0.12 10.525* <0.05
2.2 经丁苯酞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经丁苯酞治疗后NIHSS评分见降低,并随着时间的延长NIHSS评分越来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经丁苯酞治疗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
表2 经丁苯酞治疗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个月 6个月NIHSS 50 6.13±0.15 4.78±0.19 2.17±0.16 t--4.82* 6.13*-P -<0.05 <0.05
2.3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后ADC和FA与NIHSS评分相关性
治疗后2个月和6个月rADC和rFA与NIHS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后ADC和FA与NIHSS评分相关性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因多种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4]。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是溶栓,改善脑供血,但溶栓治疗风险很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5]。丁苯酞最初是从芹菜籽中提取出的成分,又称芹菜甲素,临床研究表明丁苯酞具有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及阻碍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可以预防脑血栓的形成,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本研究探讨DTI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经丁苯酞治疗后ADC值、FA值明显增加,说明DTI参数ADC值、FA值可以为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NIHSS评分结果提示经丁苯酞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而使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前后2个月和6个月rADC和rFA与NIHSS评分具有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用DTI方法观察ADC、FA值及NIHSS 评分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有一定规律性改变,可以作为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