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案例的运用

2022-07-16陈敬正

高考·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摘 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个性生活的過程。应用生活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生活体验,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分析开展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进而以此为基础,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案例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课程。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了知识要“回归生活”,遵循学生认知逻辑来引导其对社会进行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目标。教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时代为人们创造的多元资讯渠道,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去获取大量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借助国家时政态势、社会新闻热点乃至学生的群体文化,来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解读身边的民生百态,进而形成政治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利用生活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较为抽象的知识

在以往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片面强调教材文本知识的掌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忽视贴近学生认知与生活实际的生活案例的运用,使学生不仅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更谈不上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要求,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逐渐与高中的思政课接轨,教材增加了大量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思政课教材和课堂,进一步加强了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和抽象性。

生活化案例教学在教学中运用,不仅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放松,主动接受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双减”的社会大背景下,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双减”减负,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愉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选择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与研究,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生活案例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相互探讨,能够从不同方面获得知识,启发思维;在遇到问题时,也会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寻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解决方法,“学以致用”,切实做到学习的生活化。

(三)丰富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体验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家庭中度过,接触社会时间比较少,导致学生对社会生活及其规则的了解比较缺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及其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社会信息,丰富自身生活的经验,为今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3]。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案例教学运用方式

(一)引入生活案例,拓展教学视域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政治性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引入贴切而真实的生活案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准确分析社会生活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生活案例教学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表现,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正确、深入理解所学理论,并学会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教师在选择运用生活案例时,应当尽量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并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范畴,尽可能引用当前的社会热点现象、争议问题来帮助学生讨论分析[4]。例如:在人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法律特征与作用”教学中,结合《民法典》的实施,联系高空抛物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用“福建省首例以高空抛物罪提起公诉的案件”的案例,被告人郭某某将空塑料罐子及瓷碗抛掷到楼下道路上,被法院以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引导学生走入案例情境,层层设问,展开问题的分析、思考活动。从“群众报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设问“为什么群众可以报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从“郭某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法院依法判决”。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延展性的问题,如“郭某某如果没有投案自首,公安机关会怎样?”“郭某某不履行判决可以吗?他要去哪里服刑”,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郭某某向检察官反映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设问“能不能因此不追究法律责任?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从“法院考虑郭某某家庭情况,做出缓刑决定”设问“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懂得“法律也是有温度的”;从“被告人郭某某行为未造成人员受伤及财物损失。”假设“如果有人受伤财物损失,那受害者怎么办”“假如找不到抛物的人,怎么办”,理解法律的作用。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促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最终整合集体智慧来深化对法律特征与作用的理解,做一个遵法、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公民。生活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引入生活案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从而确保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夠以良好的公民形象参与社会活动,以此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5]。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向现实生活层面迁移,引导学生将在理论知识当中收获的思想感悟反馈到日常行为当中,从而发挥中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育人价值。例如:教师可引入一些学生某段时间受到困扰的问题,以此为课堂案例,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生活难题,而且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接。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生活案例时,教师还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积极发言,又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教学中,如何看待“洋节日热”现象,以及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便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思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从清明节的习俗沿袭理解文化的血脉相传,从祭祀祖先,以及缅怀革命先烈,理解“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分析“清明节至今盛行不衰”原因,进而思考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和意义价值。继而教师可以引用“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例子,帮助学生详细解读“中文热”这一文化现象,以此彰显中华文化价值,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些案例的选择,具有生活化特点,并且值得学生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表面上看可能很普通,却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省察,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审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正确,在思辨过程中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深化对教材中理论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案例,重视过程性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是教师对中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体现良好的育人价值。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在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考查学生的思想变化,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其综合素养做出评价。在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情感、思想、语言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分别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不断从生活案例中提炼丰富的认识。除此之外,当学生对问题存在疑问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解惑;当学生提出自己观点时,及时加以肯定、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分析学生情况,有时学生可能会对案例理解存在思想误区,教师不要急于指责,要细心地加以引导,循循善诱。

(四)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公共参与,其本质在于强调学生通过了解公民的义务与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而这一点不仅是核心素养下教育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其自身“立德树人”根本的本质解读。因此在这一教育视角下,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案例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借用生活案例将自身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现实当中,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例,并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例如: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这一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学校周边部分学生由于乱停电动车,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引发不满而向当地政府公安部门投诉举报,公安部门进行治理整顿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启发学生参考案例中的相关做法去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此增强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

(五)引入生活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与思维。但是学生生活经验浅薄,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推动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结合生活实例为学生构建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例如:202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走访身边长辈,收集自己家庭不同时期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变的生活实例,启发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讲述建国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宗旨,客观评价党的领导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发自内心地支持拥护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认同。

(六)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生活案例的教学形式,落实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漫画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辅助学习,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相互探究,逐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并懂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渐提升分析运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例如:在《走近老师》这一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选择笔者学校资源,如校庆活动中教师走秀的视频资料,“励耕苑”优秀教师的图片资料,以及校运会教师趣味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教师自己业余活动的资料等制作课件,通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教师的课余一面,加深对教师的认识,增进师生情感。

结束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精选生活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互动、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荣君.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8(8):62-63.

[2]黄志斌.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应用[J].读天下(综合),2020(6):12-13.

[3]李方进.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J].新智慧,2020(2).

[4]孔令烨.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87.

[5]朱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敬正(1971— ),男,汉族,福建连江人,福建省连江华侨中学,中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21年连江县教育课题“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编号:LJJKXB20-0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化学新课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导入
探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