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流感监测情况分析
2022-07-15杨丽丽杨艳娜李洪军关宝生
杨丽丽,杨艳娜,郗 璐,李洪军,关宝生
(1.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1110;2.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流感具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流感病毒传染性和传播力非常强,一个新的流感病毒从出现到传遍全球,时间往往不会超过半年。二是流感病毒为分节段的RNA病毒,没有纠错功能,并且容易发生重配,这样流感病毒就很容易变异。三是流感的流行往往具有季节性,温带地区流感的活动高峰为每年的秋冬季,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往往全年均有流感的活动,并且往往还会出现夏季和秋冬季两个流行高峰[1]。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最先建立且较为成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1952年我国内地开始流感病毒研究,1954年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流感室,1957年我国成立国家流感中心[2],1977年中国加入WHO全球流感监测网络。自2000 年起中国卫生部与WHO 合作,开展了2000~2005 年、2005~2010 年流感监测合作项目,扩展到覆盖中国31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63 家网络实验室,197 家哨点医院,建立起以流感样病例报告和病毒分离为主的流感监测网络[3]。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后,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快速发展扩大到所有的地市级。为密切监测北京流感疫情的发展,以及病毒对不同人群的危害程度,2009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流感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启动了北京市全年流感样病例监测,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日报流感样患者的监测资料,同时对流感样患者按照0~5岁、5~15岁、15~25岁、25~60岁、>60岁五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监测[4],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同年 1月和5月~12月也逐步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工作[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按照北京市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北京市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各医疗机构每日分诊室、分年龄组(0~5岁,5~15岁,15~25岁,25~60岁,>60岁)进行流感样病例数和门(急)诊就诊总数的统计和上报。北京市通州区流感样病例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医院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包含通州区26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作为ILI监测哨点医院);按方案要求,北京市通州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15件以上,5~9月每周采集标本10件以上(北京市潞河医院作为通州区流感病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由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分型。
1.2 相关定义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流感样病例/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100%。流感监测周历: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2017版),流感监测周历编排标准参照ISO8601,按照公历的周一到周日编排,周一为每周第一天(周历注释:如1月1日为周一至周四,该周属于新年第一周;如1月1日为周五至周日,该周则属于上一年最后一周;)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和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ILI%与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 结果
2.1 ILI监测
2.1.1 ILI总体情况 北京市通州区2016~2021年ILI监测情况(表1),历年的ILI%在1%左右,2019年的ILI%较为突出(1.87%),2021年ILI%较低(0.76%)。经统计学检验,6年的IL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2019年与2020年、2019年与2021年度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年度间无差异。
表1 2016年~2021年流感样病例监测总体情况
2.1.2 ILI年龄分布 6年ILI数据各年龄段构成情况变化较小,平均依次为: 0~5岁组22.07%,5~15岁组18.56%,15~25岁组13.35%,25~60岁组34.62%,>60岁组11.41%。其中25~60岁组占比最高,其次为0~5岁组,而>60岁组占比最低(表2)。各年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95.648,P<0.001),其中25~60岁组与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0~5岁组与>6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他组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2 2016年~2021年各年龄段流感样病例构成情况
2.1.3 ILI%的时间分布 2016~2017年高峰段在50周至次年7周,2017~2018年高峰段在50周至次年9周,2018~2019年高峰段在49周至次年6周和19年10周至18周,2019~2020年高峰段44周至次年5周,2020~2021年曲线低平,到21年44周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总体上,每年ILI%高峰段集中在49周至次年第8周(约11月至次年2月),2019年和2021年高峰段向前移动至44周左右,而且明显超过历年流行季流行水平。2018~2019流行季出现了明显的两个高峰,是49周至次年5周和9周~17周。见图1。
图1 通州区2016年~2021年流感样病例数百分比同期比较
2.2 病原学结果
2.2.1 病原学概况 6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样本4322件,阳性数700件,阳性率为16.20%。阳性标本中,H1N1亚型 176件,占25.14%;H3N2亚型265件,占37.86%;BV亚型186件,占26.57%;BY亚型73件,占10.43%。从连续6年数据看,流感病毒以H3N2、BV、H1N1亚型为主,混合少量BY亚型(表3)。6年的流感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2019年阳性率与其他年度有统计学差异;2016、2017、2018年这三年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020年和2021年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其他年度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2016年~2021年流感监测病原学检测情况
2.2.2 流感亚型时间分布 各年度的流感核酸检出情况如下:2016年年初H3N2、H1N1、BY、BV四种亚型交叉流行,年底以H3N2为主要流行;2017年以H3N2亚型为主,其次是H1N1亚型,可见少量BY、BV亚型;2018年年初以BY和H1N1混合为主,可见H3N2和BV亚型;2019年则出现了大量的BV和H3N2亚型,年初混合有H1N1亚型;2020年除了年初检出部分H3N2和BV亚型,全年几乎无检出;2021年从16周开始BV亚型开始逐渐增多。见图2。
图2 通州区2016年~2021年流感样病例监测核酸检出情况
2.2.3 ILI 报告数与流感病毒阳性率的相关性 经相关性检验,6年的ILI%数据与流感病毒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711,P<0.01)。
3 讨论
根据ILI%监测结果分析,每年ILI%高峰段集中在49周至次年第8周(约11月至次年2月),2019年和2021年高峰段向前移动至44周左右,而且明显超过历年流行季流行水平,与中国CDC的2019年监测情况略有差异,与2021年北方监测结果一致[6-7]。2018年~2019流行季出现了明显的两个高峰,是49周~次年5周和9周~17周。经相关性检验,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有密切关系,ILI%的高峰期与病原体检出时间基本同步。
通州区ILI的年龄段构成比以25~60岁组占比最多,其次为0~5岁组。与北京市怀柔区25~60岁组为占比最高结果一致[6],不同于2016年~2017年度中国大陆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结果中都是以0~5岁组居多[7],与北京市2015年~2020年整体结果略有差异[8]。可能与通州区人口构成比情况,且通州区毗邻河北周边区县,有较多外来就医人员等因素有关。
从流感病原学检出情况,各监测季流感病毒株变化差异较大,上一年度较少出现的毒株亚型在次年流行季会显著增多,甚至成为主要流行株。近几年通州区乙型流感病毒BV亚型呈上升趋势,并成为2021年检出唯一毒株,提示对乙型流感病毒的防控和疾病损害应再次引起关注。另外,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几年陆续迁入了多家市级三级甲等医院[9-10],为保证通州区流感监测样品的准确性与代表性,应增加流感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继续扩大病原学监测范围。
受新冠疫情影响,通州区2020和2021年ILI监测数据明显减少,2020年的门急诊就诊人数总数也大幅减少,病原体检出率下降,新冠疫情初期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流感的流行[11-14]。但结合流感样病例和病原学监测情况,可以看出2021年流感流行趋势已明显上升,且高出于历年水平,提示流感病毒的活动增强。及时调整防控措施,预防流感疫情暴发,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流感作为冬春季常见传染病,毒株变异快,易对老人及婴幼儿等高危人群产生较大危害[12],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13]。北京市政府从2007年~2010年已实现了60岁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政策[14-15],应继续鼓励家庭中的高危人群积极接种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