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的解读与建议

2022-07-15汪潮

新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汪潮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和阐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个新的举措和发展。本文对“跨学科学习”这一“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初步解读,并列举一些教学实例,为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有“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科之间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整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此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有必要认识“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提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目标有三:(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2)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3)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课程标准》还罗列了这一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这里不再贅述。

一、跨学科学习的依据

“跨学科学习”在教育领域已是很久远的问题,从赫尔巴特开始,他提倡文化本位论的跨学科学习,到杜威是以经验为核心进行跨学科学习。到了20世纪,学者提出以社会为中心进行跨学科学习。随着STEM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引发了对“跨学科学习”的更多关注。因为跨学科学习是STEM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因而要提出“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指的是超越一个单一的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的融合性学习,是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知识体系,以促进深入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跨学科学习的主要依据是:

1. 学科的融合性。

从历史看,德国历史学家科泽勒克认为,任何学科的理论前提、社会特征和历史都具有超越本学科而与其他学科相通的因素。任何学科的基础理论必然要涉及基础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政治背景和理论前提,也必然要涉及各学科的发展史。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和自然的运动,存在一个共通的法则和道理。语文学科也是近代从语言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中逐步分离出来的。

从发展看,科技发展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融合,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在理论层次和方法层次上互相渗透与融合,使人类的科学知识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知识整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学习就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形成的学习方式。

从实例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TE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STEM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

跨学科学习首先是“联合”。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知识呈现的必要载体和工具,其他学科知识也是用语文进行表达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不是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机械叠加,而是一种交叉渗透、科学融合的过程。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运用。知识无边界,学习不分学科,要改变“唯语文”的现状,兼容并蓄。这充分说明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其次是“融点”。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不是放弃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知识,进入另一学科。跨学科不是“偏学科”,更不是“换学科”。所以,要防止把语文跨学科学习变相得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如果将知识定义为水,学科定义为格子,学科知识就是冰块,你需要做的就是用热水来融化冰块,使之一体。

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下,各学科的融合将推动教育的改革。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2. 语文的综合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一是语文是众多知识的综合。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文史哲向来是不分家的。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它既是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很难将其单独划归于某一单一学科。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与道德法治、科学、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如《草船借箭》就有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等。

二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学科和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教材可以相互渗透,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也都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此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自然学科所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如归谬法、统计法、归纳法、图表法、实验法等都是值得语文学科借鉴的。语文与音乐、体育和美术更是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通过其他学科来学习语文当然也是可能的。同样,语言文字也是其他各学科知识的载体,各学科教材可以说都是用语言写成的,那么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也都能学习语文。换言之,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可以说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的,而反过来,各学科的优秀教材也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所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学习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例如,一位教师对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进行了很有创意的跨学科设计:写简单剧本(三幕)→分角色→选道具→课本剧排演→戏剧展示。这种设计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三是语文具有拓展的可能。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它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文本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拓展延伸就是让语文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综合性地应用。

3. 学习的多元性。

从前的分科教育非常强调单学科的专业性,比较注重学生某一项能力的重点培养。如果固执地只依赖单学科学习,就会如查理·芒格所说: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所学的知识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行为。而如果一个人拥有多学科技能,在掌握多种工具后,将会摆脱由于锤子倾向而带来的认知倾向限制。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不是拿一把锤子去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知识量急速增加,世界变化迭代极快的今天,单一的学习很难应付世界变化,多元学习应运而生。

通过语文分科课程的学习,学生虽然可以把语文学科知识基础打得非常扎实,但由于各学科之间比较孤立分化,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教学,不利于知识的相互贯通,容易造成知识僵化、学习方式日益远离社会发展的现实。远离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到应用时就难以摆脱知识割裂的困境,難以融会贯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因受到语文单一学科的制约,可能影响其判断一些现象的整体性,使其形成局部的、割裂的事实判断,难以与社会实际问题相对应起来,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乃至人格的发展。

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学习新思路。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形成多元价值观的条件。跨学科学习,可以同时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并使学生拥有复合能力,以应对变化多样的各种问题。

二、跨学科学习的理念

基于语文学习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语文主题而学、为知识拓宽而学、为问题解决而学。

1. 为语文主题而学。

首先,跨学科学习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主题。主题是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的关键。主题好比是一个树干,将不同学科的内容串联起来。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关注点,在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前提,一是这个学科关注什么,二是我需要什么,最终达到二者的匹配。而且,这个主题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表现性的、语文的学业任务。这样的语文学业任务,不是一些细小的或者笼统的语文学习要求,而是集语言理解、问题解决和拓展迁移于一体的学习方案。例如,写字原本属于行为学领域,但因为涉及学生个体层面,必然会有一些心理学的因素,而写字的功能又会涉及社会学领域。如果再考虑到写字的美观等特征,可能又会有一些艺术领域的因素。所以类似找寻几个领域相互交织的点,应该是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必须是语文的,是基于语文课程和教学本质特征的。语文学科是基础,一味地强调跨学科整合,甚至把跨学科的价值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是不妥的。

其次,这个主题要符合语文基本元素。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时,必须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语文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语文学科,才能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如果仅用单一语文学科就可以发现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没必要为了形式上的跨而跨。无论如何,语文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基础,离开了语文学科基础,跨学科也很难开展。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四个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体。跨学科学习要从中找出一个元素作为主题,勾连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就使跨学科学习具有语文的学科属性。

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整合,有人将其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跨学科的一种误解。综合实践活动有自己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必以学科为基础。但高质量的STEM教育不然,它必须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为基础,离开了这些学科基础,很容易流落于搞热闹的肤浅。当学生对单个学科中的思想了解甚少或根本不了解时,跨学科间建立联系是困难的。

再次,这个主题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不是以知识主题,而是以发现和解决语文问题的需要来连接各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到更上位的跨学科概念。跨学科学习是指从各学科领域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共性且相互联系的更上位、更宏大的概念体系,如模式、系统、结构等,它有助于学生以系统思维连接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连贯、统一、系统的世界观及思维方式。

有一种误区,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不学语文知识了。正好相反,跨学科学习是基于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反过来促进对语文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度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给了我们在复杂、变动的情况下做出明智判断的底气,赋予了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行动的力量。在提倡跨学科学习的今天,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依然重要,它把我们从生活经验的天真、粗糙状态中拯救出来,为我们的人文情怀灌注了科学精神。不仅如此,对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精通,事实上也是跨学科学习必需的准备阶段。如果语文学科内的概念框架没有形成,又怎么能和别的学科的概念框架进行对话呢?所以,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并不像收集邮票一样越多越好,而是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性组合,使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在动态中趋于更合理、更有效。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跨学科学习要从中找出一个核心素养作为主题,有机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就保证跨学科学习具有语文的学科本性。

可以认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就是要用10%的跨学科时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迁移到90%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中。例如,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基础是阅读原著,最好先熟悉儿童版的作品,再关注其他的艺术形式。跨界学习的目的是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产生新的阅读发现,形成新的阅读感悟,对文字铸就的文学大厦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不管跨越到哪些学科和艺术形式,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作品本身的阅读上来。

2. 为知识拓宽而学。

长时间的分科学习,容易使人陷入一种“隧道视野”,对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越专业越深入,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反而更少了,就像进入隧道一样,越深入,眼睛所能够看见的领域越无法扩大。可见,单学科学习会养成学习路径的窄小和依赖。

专业性带来的视野狭隘是一种普遍的问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跨学科学习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从前,人们在没条件认识事物全貌时,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不同事物,不得不将作为整体的科学划分为一个个专深、狭窄的学科专业。这样,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随之出现了学科间相互隔离、互不往来的局面。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够用时,才产生跨学科的需要。跨学科学习有利于解决学习中一叶障目、瞎子摸象的弊病。

我们知道,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核心概念。例如,语文有汉字、汉语、汉文等有关概念和法则。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更上位的概念来联结和贯通语文学科的话,那它们之间就无法进行深入对话,学科整合也只能流于浅表。因此,跨学科学习设计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提炼出跨学科的大概念,并用它去统领其他学科内的核心概念,建构更宽泛的知识体系。

学科之间有间隔,有距离,才能跨,才能激发不同学科之间的想象与创造。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在一个语文学科之中利用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学习,而不拘泥于语文学科本身。所以,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复杂的语文问题,更是为了拓展知识和认知边界,创造更多的学习可能性。具体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学生被要求从更高的据点自主探究知识的全貌,这才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真正内涵。

3. 为问题解决而学。

什么时候需要语文跨学科学习呢?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仅靠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够用时,才产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所以,仅用语文学科就可以发现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跨学科学习。

首先,语文跨学科学习具有问题性。跨学科学习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的语文问题。这时的问题解决有三个条件:一是跨学科学习要以现实的语文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依托。二是跨学科学习要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语文学科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三是解决问题要有明确的、整合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学科学习是为困难、为挑戰、为复杂情境而设计的。它既有利于学生的概念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有助于在体验性活动、问题探究和表现性任务的测试、验证、反思、优化中将思维锤炼、打磨成更成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语文跨学科学习具有探究性。也就是说跨学科学习必须以探究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以此锤炼学生的高阶思维。探究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挑选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复杂现象或有挑战的问题;二是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链或表现性的任务串。复杂的现象才包含足够的核心知识,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社会调查或者发挥创新思维。如果问题或现象很简单,就不需要跨学科学习了。

最后,语文跨学科学习具有提升性。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学科的观点和知识,学会使用对比方法说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和解决语文问题。

语文跨学科学习并非单纯去学习多学科知识,而是指通过某一个项目或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多学科的内容,并能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式运用去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跨学科的优势主要在于在多门学科之间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讨论同一个问题,往往能够得出与传统单一学科方法不同的观点或者是新的启发。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让学生超越语文学科的视野,去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优化,进而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跨学科学习的样式

“知识之弓”同时射出了四支箭:第一支箭是单学科,第二支箭是多学科,第三支箭是交叉学科,第四支箭是超学科。下面从后三个层次,分析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样式。

1. 从学科分类看。

一是“多学科”。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小学各门学科可以构建三个学科群:人文学科、数理学科和艺体学科。

二是“交叉学科”。文理学科各有特点,也有交叉的因素,可以互为沟通,相互促进。从内容看,语文主要是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去领悟文章的内涵,理科主要是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究和发现。从学习方式看,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而理科主要是思考、讨论、实验、探究。从思维方式看,语文主要是个体的领悟和记忆,而理科主要是科学的推理和验证。

三是“超学科”。除了学校规定的学科外,还有众多的超学科现象。如多媒体、自媒体和社会、生活、个人经验等在当今都可以赋能语文学习。

2. 从语文学科看。

一是“跨语文课文”。语文学习除了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外,还可以设计和实施“1+X”、互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海量阅读等学习方案。

二是“跨语文课堂”。打破传统的“三课中心论”(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任课教师为中心),在更加宽泛的环境中学习语文。(1)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几乎所有学科都有语文元素的存在,这在客观上说明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的依赖性。(2)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未来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环境更需要跨学科学习。(3)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是“跨语文课程”。课程是跨学科学习的核心问题,要努力构建“跨语文课程”体系。有些书的阅读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有些书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戏剧、电影、书评、连环画等表现形式,通过对比细节发现差异。学生在跨界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

3. 从跨界路径看。

下面,笔者介绍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六个基本路径是,前三者侧重于不同学科,后三者侧重于社会经验。

(1)多学科思维观点的融合。语文跨学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探寻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即思维观点。各种思维观点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才是语文跨学科学习最为有效的路径。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借用这种思维来学语文有别样的感觉和效果。如教学小学语文四下《挑山工》一文,一位语文教师设计了一道应用题:

A、B两地相距10千米,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甲直行每小时2千米,乙走“之”形每小时1千米,问谁先到达B地?

当学生得出结论时,马上产生了怀疑:“挑山工走的路程远,为什么会先到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其进行重组,从而把分散在各科之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融通一体的“知识树”。例如,小学语文六上《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着重描写贫穷的兄妹俩听到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时联想到的景象。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听到这首曲子他们没有联想到其他景象,偏偏就联想到月亮、微云、大海和波涛?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应该联系音乐知识,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有关兄妹俩联想的文字描写,推想一下贝多芬当时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抓住诸如“微波粼粼”“穿过”“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一个连一个”“涌过来”等词语品评体会,让学生们感悟到当时弹奏的曲子旋律可能是由舒缓渐趋激昂的,节奏由慢到快,力度是由弱轉强的。课堂上可以适时地播放与课文相吻合的《月光曲》的有关乐段,让学生闭目感受,用心体悟。这样的横向联系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了铺垫,还帮助学生通过对曲子的节奏、力度等要素的体会,弄清了贝多芬为什么能在当时情形下即兴弹奏出如此动听的曲调的原因。

(3)多学科学习方法的融合。不同类型的学科和知识要求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需要采用整合优化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特定的学习内容来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网络的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的画面及具有动感的字体变化来揭示某些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学生可感知大千世界及从古到今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可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既可事半功倍,又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鲸是生活在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不属于鱼类,很多学生感到奇怪,这就为学习《鲸》这一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对鲸这种神秘的动物又充满了好奇,这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发动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兴致盎然地在网上点击、变换、切入、定格、显示、下载,明白了鲸的进化过程,了解了鲸的种类和大小、形态,还知道了鲸的生活习性,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网络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鲸的世界。

(4)与学生经验的融合。一方面,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生活出发,将知识尽量回归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未来的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将学生现有的经验引导到更广泛、更具社会性的经验,促使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

(5)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学习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相整合,必须反映学生面对的真实而生机勃勃的当下社会生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以期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日常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当今世界和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综合而复杂的问题。

(6)与多种资源的融合。学习内容要注重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媒体资源的作用。例如,跨界阅读既指突破学科边界的学科互涉阅读,亦可指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许多儿童文学名著都被拍成了电影或制作成了动画片、绘成了连环画等,如《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秘密花园》《草房子》等都有相关的电影。如果让学生抽时间看看电影,既是对书内容的回顾,又可以检验自己对书的理解,还可以把书的内容与电影对比,对电影的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跨界阅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书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
尊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