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分析

2022-07-13聂秋月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发文家校图谱

聂秋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家庭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它作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一直备受关注。2021年10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这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已经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大力弘扬和规范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期,学者们肩负起为家庭教育出谋划策的光荣使命,已取得众多成果。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掌握其研究动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的后续研究贡献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主题为“家庭教育”,检索时间为“2000—2021年”,检索期刊来源选取的是在国内影响度和认可度较高的“北大核心”“CSSCI”。在剔除与家庭教育不相关的文献后,共得到2986条有效文献,该2986篇文献构成了研究的样本。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CiteSpace5.8.R3软件,该软件是陈超美博士及其团队所开发的计量工具,目前被广泛运用于科学文献分析中。将处理过的2986条样本导入CiteSpace,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年至2021年,时间分区设置为“1”,分别运行Author、Institution和Keyword这三类主题来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研究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这三类可视化图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在关键词图谱的基础上再提取聚类标签,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时间线知识图谱,以此来分析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点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二、家庭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发文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2986条研究样本绘制了家庭教育研究折线图(见图1),黑色折线表示每年的发文量,黑色虚线表示的是年发文量的线性预测曲线。发文量的多寡不仅反映了研究水平和研究热度,而且还反映了研究的程度。

图1 家庭教育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化,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这一阶段是家庭教育的探索发展阶段,发文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二阶段是2005—2012年,这一阶段是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阶段,发文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且还形成了两次研究高峰,一次是2008年,另一次是2012年;第三阶段是2013—2021年,这一阶段是家庭教育的稳定发展阶段,其发文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借助单调递增的线性预测曲线,可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将来会得到学界的深化研究。

(二)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运行主窗口中将转码处理后的2986条文献样本数据导入,起止时间节点设置为2000—2021,时间分区设置为1,选择节点类型为“Author”,阈值策略选择“g-index,K=25”,默认pruning选项,点击生成图谱,最终得到研究者网络图谱(见图2)。

图2 家庭教育研究者网络图谱

根据生成的研究中网络图谱可知,其图谱总节点数N=663,连线数E=125,密度D=0.0006。总节点数意味着在2986条样本中共涉及作者663位,其中有2人发表了10篇以上文章,7人发表了5篇及5篇以上,6人发表了4篇,24人发表了3篇,266人发表了2篇,2286人只发表了1篇,约占研究者总数的76%。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骆风(17篇)、关颖(12篇)、高书国(7篇)、刘守义(7篇)、李洪曾(7篇)等,发文量在2篇以上且具有合作关系的作者有骆风和翁福元、骆风和乐善耀、刘佳军和韩惠鹏、韩惠鹏和刘守义、李杰和李忠斌等。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着作者发文量的多寡,节点间的连线代表着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连线粗细代表着合作的紧密度[1]。由图2可知高频作者节点较大,但是与其他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可见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除此之外,多数学者之间是没有连线的,说明这些作者大多数是单独发文的,相互之间很少联系。

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得到的研究机构网络图谱总节点数N=597,连线数E=0,密度D=0。节点数量代表研究机构的数量,连线数量代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数量,数据表明在2986条样本中,总共有597个研究机构参与,但是各研究机构之间没有连线,这表明机构之间的合作暂无。据统计,共有11个机构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28个机构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89个机构发文量为2篇,而有469个机构仅发表了1篇,约占研究机构总数的79%,由此可见,这些研究机构对家庭教育的跟踪性研究不足。其中,发文量在7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6 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1 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8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篇)、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7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7篇)。发文量较大的机构大多为高校,说明高校在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研究主题分析

在CiteSpace主界面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该图谱关键词节点N=706个,连线数E=1296,密度N=0.0052。关键词间的节点代表的是分析的对象,节点圆圈的大小表示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而节点间的连线则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的粗细则表明其共现的强度[2]。在家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除了“家庭教育”这个主题关键词以外,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子女教育、社会教育、留守儿童等关键词在图谱呈现上较为明显,这表明我国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图3 家庭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结合图3和表1可知,“家庭教育”和“大学生”在共现图谱中的节点最大,其词频出现数量分别为652次和153次。“家校合作”“青少年”“学校教育”“对策”“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等词频都在70以上,在共现网络图谱中的节点较为明显,这表明其属于新世纪家庭教育的热点研究主题。除此之外,关键词中心度越大,则表明这一关键词对该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贡献,关键词中心度的参考值为0.1,中只有主题关键词“家庭教育”的中心度是大于0.1,其他关键词均低于0.1,中心度与词频密切相关,这表明我国学者能较好把握家庭教育的研究重点,其研究成果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表1 家庭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

在CiteSpace默认视图生成界面弹出的控制窗口中选择“Burstness”界面,点击“View”按钮生成突发性关键词图谱(见图4)。突发性关键词即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突发式增长的关键词[3],它通常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决定的。突发性关键词图谱中包括关键词对应的出现年份、突现性强度、突现起始和终止年份。突现性的数值越高,表示该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内出现的频次变化率越高[4]。从家庭教育研究突发性关键词图谱整体来看,生成的10个突发性关键词的突现性强度数值参差不齐,表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点较为分散。

图4 家庭教育研究突发性关键词图谱

关键词“素质教育”“未成年人”“农村”“大学生”“家校共育”“家校合作”“新时代”“学业成绩”突现时间为4—6年,说明其关注度的持续时间较长,研究较为深入。关键词“素质教育”“未成年人”“农村”“对策”表明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学术界普遍关注家庭对青少年群体的培育,较为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素质提升,除此之外,还关注了农村中家庭教育的培育。而在2010年之后,学界聚焦于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的问题,例如校园欺凌、盲目追星、网瘾、犯罪等,反思家庭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其中提出了“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创新性教育方式。

三、家庭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研究热潮仍未消退,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家庭教育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且成熟。借助CiteSpace的聚类分析功能,通过比较LSI、LLR与MI等三种算法下的聚类标签,最终选择了聚类标签更加合理的LLR算法,并设置显示前6个聚类(#0—#6),生成了家庭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聚类标签依次为家庭教育、大学生、留守儿童、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子女教育及家庭。该聚类图的Q值=0.5441,大于参考值0.3,说明该聚类主题界限明确;S值=0.8572,大于参考值0.7,说明聚类是令人信服的。

图5 家庭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该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生成时间线知识图谱。时间线图谱能查明具体某一聚类的演进与时间跨度,不仅可以明确把握其聚类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而且还能观察到几个聚类之间的相互联系。

聚类#0标签为家庭教育,聚类内包含59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括“家庭德育”“儿童教育”“社会责任”等。该聚类一直都产生着新关键词,可见这一聚类的研究十分活跃。家庭德育拥有着家庭教育的特征,戴文英在研究中指出,提升家庭德育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校、社教育的整体优势[5]。张礼和蔡岳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指出,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容易导致其“三观”的扭曲,这将会给孩子性格和人格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他们认为家长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6]。段升阳和刘丙元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社会责任的培育,这将对公民价值观进行塑造,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促进作用[7]。

聚类#1标签为大学生,聚类中包含着41个关键词,其中,高频关键词有“素质教育”“心理问题”“感恩教育”等。这一聚类自2000年至2014年期间持续产生着新的关键词,但是2014年之后关键词的分布开始空缺,并于2020年就衰落了,没有产生新的关键词。薛志旺和何风琳认为,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体系改革[8]。熊磊和石庆新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指出家庭教育的缺席是诱发其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完善家庭教育对解决其心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李娜在对大学生群体感恩品质的研究中发现,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其品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恩教育的培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开展[10]。

聚类#2标签为留守儿童,其中共有46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含着“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该聚类于2003年才开始产生关键词,相较其他聚类发展较为迟缓,自2003年后持续产生着新的关键词。汪朵等人是基于流动儿童家庭来展开研究的,通过调查得知流动家庭环境相对较差,并且家庭教育较少,未来的学习预期较低,为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则必须加强家庭教育功能[11]。杨洲对民族地区中“虎妈”式的家庭教育做了研究,他认为正确的母育观的树立必须先更新育儿的思想观念,在自身素养及文化知识提升的基础上去完善母育模式[12]。魏易则是以家庭教育支出为切入点去探讨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和家庭教育支出呈反比[13]。

聚类#3标签为家校合作,其中共有45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含“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等。这一聚类的发展呈现出间歇式特征,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又出现阶段性停滞,但是总体来看学界对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较为集中,其高频关键词都是围绕着家校开展的。吴重涵和张俊通过10年的家校合作实验及其追踪研究,探索了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及其运行机制,他们指出家校合作是一个中心环,始终围绕着行动模型、纵向关联、进程中与环境互动等三个维度展开[14]。赵妙娟对上海市闵行小学家校合作实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撑,而家校合作对形成教育合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15]。协同育人的主体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张浩和邓忠波从社会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构建,指出社会参与需要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融合与调适,还要注重建立起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推动法治建设[16]。

聚类#4标签为学校教育,其中共有40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2013年前该聚类关键词出现较为活跃,2013年以来虽然一直有新的关键词出现,但是其分布较为稀疏。徐仁权和庄国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等做了调研,研究发现其矛盾状态十分突出,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欠缺和社会教育的动荡是导致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这类群体的健康成长则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去克服矛盾的产生[17]。赵国玲和傅建省对青少年群体网络被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的网络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导致这类群体网络被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网络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重要的教育对策[18]。

聚类#5标签为子女教育,其中共有30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含“子女教育”“随迁子女”“学业成绩”等。这一聚类活跃的时间段为2005—2008年、2016—2021年,其他时间段并没有产生新的关键词。吴建芳和赵正关注了贫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指出教育公平问题是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本质[19]。刘燕和吕世辰关注的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指出子女的教育需求现已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要推动劳动力的转移则必须强化随迁子女的教育[20]。刘华等人基于得分匹配模型(PSM)和家校教育的视角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对学业成绩有着正效应[21]。而李玲和袁圣兰则是从家长参与的角度来分析其与子女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对学业成绩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家长应该根据子女特点去引导,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教育来防止贫困代际传递[22]。

聚类#6标签为家庭,其中共有23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含“家庭”“协同教育”等。这一聚类的关键词在时间线视图中分布较为稀疏,并且在2019年后就已经没有诞生新的关键词,可见这一聚类的研究已迈入了衰落阶段。刘楚魁在对终身教育进行研究时指出,家庭教育是其重要领域和环节,实现终身教育则必须加强家庭教育的研究,拓宽其内容、改革其教育方式、创新其教育理念[23]。协同教育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现象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李运林对其研究较为系统化,他通过对“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协同教育做总结,对其概念、产生历程及其作用等都有着较为完整的论述,并且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协同教育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24]。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利用CiteSpace(5.8.R3)对21世纪以来发表在北大核心和CSSCI上的家庭教育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具体包括发文量时间分布、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分析、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变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及聚类时间线分析。

1.从发文量的时间分布来看,家庭教育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来说是持续增长的,偶尔出现峰值和谷值,2003—2012年间是快速增长阶段,并且出现了两次峰值,一次是2008年,另一次是在2012年。2012—2014年发文量降低,但是自2014年发文量又开始不断攀升,借助线性预测曲线可以推断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前景较好。

2.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来看,研究者以骆风、关颖、高书国、刘守义和李洪曾等为代表,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主力,研究机构则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为显著,整体来看基本上形成了国内知名教育类院校为核心并向其他各个机构辐射蔓延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的图谱密度非常低,其中,研究者图谱的密度仅为0.0006,这意味着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非常少,基本上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研究机构图谱密度为0,这说明研究机构之间完全处于相互割裂的境况。

3.从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来看,21世纪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及留守儿童群体或大学生群体为重要研究对象,其中,人格培养、心理问题、家校共育、家校协同等词汇相继出现,旨在完善与加强家庭教育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及其关键词汇的产生契合了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亮点与重点,同时也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可以看出,聚类#0家庭教育、聚类#2留守儿童、聚类#3家校合作、聚类#4学校教育、聚类#5子女教育至2021年仍具备涌现新热点的活力。

(二)研究展望

通过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掌握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其未来研究展望可概括为三点。

1.不断创新家庭教育研究视角并把握时代研究热点。重视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逐本溯源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近代以来家庭教育从各种理论探索发展成为教育学的分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观念的更新,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得以改变,这也使得学界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变,学界由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投资、家校合作等研究热点,逐渐转变到家庭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协同化等方面。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家庭教育将在其引领下走向法治。家庭教育研究应该把握时代潮流顺势而行。

2.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家庭教育属于交叉学科,是教育学的下属学科,教育学还包含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而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升华,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既是教育的新样态,也是未来教育的主流,目前已得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认可与支持,学者们对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将来应该重视其研究。

3.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并完善家庭教育研究体系。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是通过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的可视化分析可知该领域中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足,单独发文的比例大,这表明其缺乏相应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壁垒有待打通。家庭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和多层面,其中很多问题并非仅靠单一学科或者个别学者就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以此来提高研究质量。除此之外,研究团队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研究机构之间是相互割裂状态,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网络、研究团队及学术共同体,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能推动家庭教育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对提升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发文家校图谱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杂草图谱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