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教育数字化向纵深发展

2022-07-12何曼

在线学习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

何曼

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既是一种动作,也是一个过程。新时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数据化特征,数据要素只有经过深度开发和利用,其潜在价值才能被激活。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过程观 数据要素 教师素养

作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信息化与智慧教育团队带头人,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在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等方面颇有研究。他对本刊表示,当前,教育领域数据要素的开发力度和开发深度还远远不够,很难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难以支撑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思想观念、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只有在坚定目标和方向的条件下统筹多方资源、协调多方力量、持续强力推进,方能达成‘转型’的战略目标。”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观”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当前,在数字中国、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正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此,杨现民认为,其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具有全局性、带动性作用。三是有助于应对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比如有助于增强教育系统的韧性,减少重大风险挑战对教育系统的冲击和损害。

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有不少学者给出了各种定义,典型观点有过程观、策略观和进化观三种。汉语词典中对“转型”的解释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转型既是一种动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我高度认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观。”杨现民说。

杨现民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进而逐步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持续过程。其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思想观念、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只有在坚定目标和方向的条件下统筹多方资源、协调多方力量、持续强力推进,方能达成“转型”的战略目标。

重点把握四方面转型任务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教育部通过统筹实施“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三个课堂”等系列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现民表示,“十四五”时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则要突出解决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要着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要显著增强信息化对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需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转型任务。

一是夯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座”。建好、用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高速教育专网、多元化智能终端、教育大数据中心等教育新基建,按需、精准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二是创设更丰富的教育应用场景。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场景应用的创新点,找好技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突破点,发挥好创新点的示范作用、突破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是发挥教育大数据的“动力引擎”作用。加速完善教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教育数据全方位、全流程治理,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显著增强教育解释力、教育诊断力、教育预测力、教育决策力和教育监督力。

四是培养教育利益相关者数字素养。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分类实施,针对大中小学生等不同教育群体,家长、教师、管理者、服务者、技术人员等不同教育角色,构建数字素养能力标准,探索差异化、精准化的数字素养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数字素养水平。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用户数据素养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并对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作出重要部署。数据要素化赋予了数据进行市场交换的合法性,可以加速数据要素在不同场景、平台、组织之间的跨界自由流通,进而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新时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数据化特征,数据要素只有经过深度开发和利用,其潜在价值才能被激活。”杨现民表示,当前,教育领域数据要素的开发力度和开发深度还远远不够,很难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也难以支撑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为此,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统筹建设教育数据基础设施,打造教育数据要素交换枢纽。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规划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低小散旧”的数据中心,建立横纵联通的教育业务系统“数据总线”,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实现关键基础数据的动态汇聚、更新与系统交换。

二是系统调研用户应用需求,创新教育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对学生、教师、家长、研究者、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等教育用户的数据要素应用需求开展深度调研,精准捕捉现有需求、敏锐发现潜在需求。基于需求牵引,通过征集场景案例、设立专项课题等多种渠道创设更丰富的教育数据要素应用示范场景,并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和学校开展试点,不断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形成多元特色的教育数据要素应用范式。

三是推进教育数据要素协同开发,供给高品质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编制动态更新的教育数据要素用户需求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以吸引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力量精准投入研发力量,开发更多好用、有用、易用的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教育数据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推广与效果跟踪评估机制,持续提升数据要素驱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能力。

他还提出,用户数据素养将直接影响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激活需要经过深度开发与利用的过程,而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一定是教育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行业人士等。这些群体的数据素养越高,数据要素价值激活的速度就越快、程度就越深。”

以教师数据素养为例,江苏师范大学信息化与智慧教育研究团队重点围绕教师数据素养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谓教师数据素养,是指教师能够对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教育数据进行定位、获取、处理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改进教学行为的知识,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

关于教师数据素养的构成,杨现民团队结合对国外教师数据素养框架的比较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据素养框架以及指标体系。该框架包含四层,分别是意识态度层、基础知识层、核心技能层及思维方法层。其中,意识态度主要包含数据价值意识、数据保存与辨别意识、数据更新与共享意识、数据安全与保密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的意识;基础知识包含教育大数据基础理论和数据科学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解读、应用及交流;思维方法包括数据量化思维、数据关联思维、数据驱动思维以及数据反馈思维。

“教师数据素养是大数据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推动数据驱动教学范式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杨现民表示,各市、县(区)在完成教师数据素养的普及性培训后,应转变培养思路和模式。具体来说,应坚持“场景嵌入式,服务伴随式,学习泛在式”的基本理念,构建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数据素养渗透式教育模式,重点结合一线教师的工作场景设计数据应用案例与策略,通过活动促进、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途徑,全方位渗透数据意识、知识、技能与思维,同时引入高校、教研机构等伴随式支持服务,实现区域教师数据素养的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
关于新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几点思考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提升幼儿园教师素养的策略研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随堂欣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