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的生态学阐释与实施路径
2022-07-11余宏涛胡斌武
余宏涛 胡斌武
摘 要: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要素联动和生态平衡思维分析了高职课堂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理,这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革命的重要学科基础和理论依据。当前,高职课堂存在边缘化、限制因子无序运行、生态体系运行不畅等问题。因此,提出推动高职课堂革命要聚焦高职课堂改革研究,以教学共同体优化“有趣”的课堂;创造融合式学习环境,以实践共同体优化“有景”的课堂;健全高职课堂保障机制,以治理共同体优化“有力”的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教育生态学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以及民众精准脱贫获得感评价研究”(项目编号:AJA180008);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规划课题“‘双高’视野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SCG323)
作者简介:余宏涛,男,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胡斌武,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6-0066-0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主要生成于课堂。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当前,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开展课堂革命,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文通过剖析高职课堂中蕴含的生态系统,探讨教育生态学对高职课堂改革的启示,分析高职课堂革命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为高职课堂革命研究提供一种整体、关联的视野。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课堂革命
课堂是由师生教学互动所构成的教学场域,其自身蕴含着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的关系紧密型生态系统。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对高职课堂运行体系中的不同要素进行分析,使其成为支撑课堂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能为高职课堂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简述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要义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1]。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在《教学社会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他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课堂中不同要素的特征、作用和关系模型,推动课堂回归和谐共生的状态[2]。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ence Creming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学科名称。他认为,构成教育系统的要素“不仅内部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3],主张以要素联动和生态平衡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特别是运用整体、系统、关联和动态的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将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视角从宏观视野向微观视角转移,探索如何利用教育生态学理论解决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其研究领域呈现内容具体化、范围细致化、角度微观化等特点。基于此,教育生态学研究触角开始延伸到课堂改革,为揭示高职院校课堂改革的规律和生态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运用于高职课堂革命的耦合分析
教育生态学理论广泛运用在不同领域,成为优化系统生态因子、促进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理论依据。其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限制因子定律、花盆效应、生态位原理等对高职院校有效整合生态个体、构建关系紧密型课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认为“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4]。其中,“当生态因素处于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时,生态因素就会产生限制因子的作用,这种限制因子将制约有机体的新陈代谢”[5]。课堂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的生态因子,比如教室场景布置、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学生知识结构、智慧教育手段使用、教学场域拓展、教育评价科学性等,其中任何一个因子没有得到有效重视,都会变成制约课堂有序运行的限制因子,对课堂教学的健康运行产生限制作用。只有课堂各因子协调互促,才能使课堂生态呈现最佳的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院校要理顺其生态因子关系,强化生态因子之间的协调与交流,消除隐藏的负面效应,推动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花盆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局域生态环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人为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花盆生态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生态阈值会下降,生态幅变窄,一旦离开精心照料,花卉就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枯萎和死亡。该原理对高职课堂革命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当前,高职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课堂空间拘泥于校园场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封闭、半封闭的课堂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可见,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开放型、共享型的课堂共生环境,其教学内容要反映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要鼓励师生走出课堂、融入企业,再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生产流程;要依据行业特征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更多的行业骨干、技术能手走进高职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为拓展高职课堂的空间、打破花盆效应提供更强劲的生态循环动力。
3.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原理认为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个体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其所处的位置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每一个物种个体与系统内部的其他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生态个体发展都要找准自己在生态体系中的位置,越级、错位将导致生态系统断裂。同理,课堂生态链中也存在着大量关系紧密、相互交织的生态个体,当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或群体出现一些不合理活动时,这些活动会损害到课堂生态系统的局部或全部结构、功能,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6]。比如,在职业教育宏观生态环境当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生态个体,倘若其能把握限制因子定律并明晰生态位宽度,建立平等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需求,则能带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再如,平等的教学生态位的创造。若能架构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合理的教学关系,探索契合高职学生年龄结构、个性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打造行动导向型教学体系和闭环状评价体系,則能实现课堂生态位运行的“有趣”“有效”和“有力”。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课堂是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主渠道,是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主阵地,它的建设质量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当前,高职课堂的教育生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课堂存在边缘化现象
课堂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主阵地,教学改革和项目建设的成果如果没有最终落实到高职课堂,并反馈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将直接影响高职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当前,高职课堂存在边缘化现象,其受关注度持续下降。一方面,“远离靶心”的项目评选冲击了课堂中心地位。近年来,教育部门为了探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项目申报、奖项评比等手段为载体推动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一些项目评选鲜有直接将课堂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项目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预期的成效[7],项目申报与评比的成果没有真正惠及学生。这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其中心地位有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形下,高职课堂生态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还存在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受“标志性成果与项目遴选挂钩”指挥棒的影响,高职院校狠抓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院校管理者、一线教师都倾注大量精力忙于制定项目申报建设方案、撰写建设任务书,这种情况虽然能产出一些成果,但也容易将教师的关注点从课堂教学转移到文本撰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和敏感度,降低了教师磨砺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这种教师生态位的错位不利于课堂生态的有序健康运行。
(二)高职课堂限制因子无序运行
打造有趣的课堂、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当前,高职课堂生态体系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生态因子运行失位,课堂出现吸引力不够、趣味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一是师生生态位失衡。在现有的高职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独掌知识传授的话语体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场景布置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选择,学生易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在这种不对称的生态关系中,教学生态信息流运动呈现单向性,学生失去应有的生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積极性,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二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失衡。职业教育是实践导向型教育,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不仅要思考好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去学或者学到什么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仍沿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征的关注不够,“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点的串讲、轻工作流程再现”现象较为普遍,加之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填鸭式”教学导致师生“共生共长”效应不显著,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三是课堂教学“有用性”下降。“有用性”是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相关度、岗位适应度、职业胜任度和毕业离职率等状况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这些考评数据的低效从侧面反映了高职课堂的培养质量不高,降低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期待。
(三)高职课堂生态体系运行不畅
实现高职课堂高质量运转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内外融通、相互协同的生态环境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高职课堂的生态环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四个课堂”互促并举机制有待进一步提炼。教学主课堂是达到育人效果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倾注了大量精力用于课堂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文化营造,但是对校园全课堂、网络微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课堂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如何将第一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主课堂,降低“花盆效应”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制约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二是融合式课堂生态体系运行不畅。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认为:“脱离情境脉络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教学是呆滞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7]高职课堂犹如一个空间有限的花盆,营养来自于教室和教材,其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存在的差异,容易产生“花盆效应”。当前,高职课堂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教材,校本学习对产业的生产场景还原度不够,对融合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不透彻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存在差距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三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失衡。目前,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地位不明显,且在评价模式上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评价的关注也不够。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教育督导部门开展课堂督导,但依旧难以从根本上破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滞后的难题。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课堂革命实施路径构建
教育生态系统内外的因子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良性运行。对于高职课堂来说,高职院校需要削弱课堂限定因子的制约性,打破花盆效应,架构融合式课堂教学生态体系,建立维护课堂生态有序运行的生态文化,让高职课堂变得“有趣”“有景”和“有力”。
(一)聚焦高职课堂改革研究,以教学共同体优化“有趣”的课堂
1.以教学理念革新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课堂革命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其核心要义就是革传统教学理念的命、革教学模式的命、革单一评价的命[7],巩固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因此,一方面,可以统筹设计政策拉力。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学系统顶层设计者与教育质量生成的督导者,应该从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引导高职院校树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项目申报、奖项评选的指标体系设计中,要把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第一课堂改革直接纳入项目遴选指标体系,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倾斜”[8];要设计好政策的拉力和导力,把高职课堂作为人才质量生成的主阵地,凸显第一课堂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为课堂生态培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开展课堂内涵研究。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场所。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重新审视高职课堂革命的内涵与价值,以“五个融入”(企业融入校园、教师融入车间、学生融入生产、工程师融入课堂、企业文化融入专业)为切入点,补齐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匮乏、脱离行业办学的短板,降低“花盆效应”对课堂内涵建设的制约性。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资源供给、实训平台建设、合作教学开展、市场需求预判,从而实现生态要素整合,在教学方法及内容选择、师生关系重塑、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生动、活泼、有深度的教学生态环境。
2.以教学方法改革为载体,降低教学限制因子影响。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生态位平衡的纽带和桥梁,因而高职院校要把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作为降低限制因子影响、打造良好课堂生态循环系统的支撑。首先,要突出类型教育特征,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融入产业经济、扎根基层、能干实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实践导向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如果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会明显地与职业教育特点“水土不服”。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和实践导向,研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多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提高教学内容与行业真实场景的融合度,进一步激发“学”的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要突出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水平。高职院校要完善信息化教学实施,加强新型智慧教学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交互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和“云课堂”,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架构教学流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多空间、多维度的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需求,营造高效易用的师生互动教学环节,形成“互联网+”课堂教学新形态。
3.以师生关系重塑为纽带,架构平等民主的教学生态关系。教育生态学主张多要素的互联互动,教学过程就是特定条件下的师生主体互动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线的师生生态位作用的过程[9]。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明白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还要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从单纯的“知识传授”的任务驱动型向“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统一”的立体化教学目标转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践行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就教学模式而言,其改革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远发展视角,挖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同时教师不断梳理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的关系[10],营造恰当轻松的学习环境,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克服高职课堂“教”和“学”两张皮的现象。就教学内容而言,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要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趋势,教师在课堂上要主动及时将行业研究成果、从业标准、职业素质等元素深度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拉近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的距离,提升高职课堂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造融合式学习环境,以实践共同体优化“有景”的课堂
1.架构互促并举的“四个课堂”。要从封闭的“第一课堂”走向课堂教学、职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互促并举的“四大课堂”,拓宽高职院校课堂的空间、环境和载体等要素。一方面,要“有景”融入第一课堂。高职院校需将企业真实的职场情境和生产业态引入到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课堂“理论课程多、实训课程少”“模拟项目多、真实生产少”等方面的弊端,以职场化场景和生产性实训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和职业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发挥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实效”助力第一课堂。职业教育的课堂是生产性和实践性的课堂,高职院校要敢于突破第一课堂在空间、环境方面的限制,按照“校园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学即生产、教材即手册、教师即师傅”的理念,以职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等三大课堂为载体,突破传统第一课堂学习空间、环境和载体的局限,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耦合程度,创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堂体系。这对构建具有职业属性的课堂生态体系意义重大。
2.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设计融合式学习环境是实现课堂生态系统有序运行的空间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架构真实的物理空间场所和设计数字化学习平台,满足智慧时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践行“把学校搬进工厂、把课堂设在厂区、把实训融入生产”的思路,依托基地实战环境,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活页式讲义、实习指导手册和各类实践教学辅助产品等教学资源,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实习实训[11],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景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重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态,同时也保留了企业完整的工作场景。另一方面,要构建融合式校内学习工作空间。學习空间的设计要基于满足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参与工作实践需求的目标,构建功能多样、层次立体的学习空间,比如集中学习、小组讨论、观察指导或操作实践等多功能区间[12]。此外,还可以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一体化设计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VR+AI”技术、“学习空间+场景创设”“岗位实训+直播教学”等方式协作开展教学,推动教学微生态建设,为学生提供结构化、模块化和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全景展现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和工作模式,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3.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技术精湛、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丰富学习环境内涵、破解课堂教学“花盆效应”的有效手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打造。(1)做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高职院校需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行业调研、服务、挂职活动,以顶岗促教学,掌握企业生产第一手真实案例资料,把职业标准、1+X证书制度、企业新技术等纳入课堂教学;同时,要建立双向交流、合作培养的师资共建共享机制,畅通行业专家和院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建、共上一门课程,通过“请进来”的形式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课堂,给学生呈现相对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2)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要以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基地、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形成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反馈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3)建设校内教师培训基地。要建设融科研、挂职、轮训和“双师”培养于一身,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科研服务、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标准化实践教学基地,对接新专业目录、新专业内涵,以期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别是符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教师的课堂育人能力。
(三)健全高職课堂保障机制,以治理共同体优化“有力”的课堂
1.开展高职课堂革命的体制机制研究。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本质是在制度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既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消除系统要素碎片化的风险,也要遵循适应性原则促进不同利益主体的共生[9]。当前,高职课堂革命的体制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开展课堂生态运行机制研究。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生态研究团队,开展常态化的课题立项和专项研究,重点攻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本质、目标、标准和原理等关键性问题,为其“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做好顶层设计。(2)出台保障课堂良性运行的制度文件。制度文件是课堂教学生态建设有序良性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度文化,形成包括课堂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管理、学业管理、质量保障等的相关规定,积极推动学分互换制度、多样化教学改革、试点小班化教学、绩效工资改革等,为推进课堂革命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3)完善培育全员育人文化氛围的各种机制。院校层面应重视课堂改革成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教学部门的工作机制和职责,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要素育人的课堂生态环境。
2.架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才能让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意义,这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评价主体多元。要改变学校作为单一评估主体的现状,建立涵盖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层级评价的框架,共同督促高职院校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评价模式多元。要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建立完整的过程监控,做到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反思—改进”路线,提升评价的导向性和科学性;评价既关注“学”的评价——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工匠精神养成评价,也关注“教”的评价——即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要以评价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用”的评价,分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的耦合程度情况,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体系。(3)评价反馈多元。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要及时做到评价—反馈—修订—评价,实现有序循环;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实效在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上述评价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反馈到课堂教学体系,要能不断完善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等环节;反馈到课堂实施方案,则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罗雯怡.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教师发展:现状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4):69-72.
[2]田文燕,肖雪莹.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3):99-101.
[3]陈诗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症结及优化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60-64.
[4]王小杰,曾海英.浅论生态恢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3):13-15.
[5]曹盛华.论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30):108-110.
[6]董文婧.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4.
[7]壮国桢.高职课堂革命:缘起、路径与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9(26):38-42.
[8]戈弋,李庆丰.合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55-58.
[9]楼艳,郭立群.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2-89.
[10]邹雯.基于OBE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107.
[11]余宏涛,孙仕祺.产教融合背景下司法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8):14-18.
[12]张飞霞,孔啸.基于产教融合的“融合式学习环境”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9(1):68-73.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y: Cause and Path
Yu Hongtao,Hu Binwu
Abstract: Educational ecology advocates 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lassrooms with factor linkage and ecological balance thinking, 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basi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classroom revolu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marginalization, disorderly operation of limiting factors, and poor opera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lassrooms.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lassrooms,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reform and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lassrooms, optimize "interesting" classrooms with teaching communities, create integr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optimize "scenic" classrooms with practice communities,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lassrooms, and optimize "powerful" classrooms with governance commun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lassroom revolution;educational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