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职校生工匠精神研究综述
2022-07-11汪慧慧
摘 要: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旨趣,工匠精神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梳理近10年职校生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从研究现状概况、研究成果分析两方面进行总结,现阶段工匠精神研究存在研究对象与视角比较单一、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不够深入等问题。为提高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适用性,亟待突出积极视角,促进专业立场与模式建构研究相统合;注重校本行动,推动国际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相整合;加强成果应用,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相融合。
关键词:职校生;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BJA200094)
作者简介:汪慧慧,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6-0103-09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1]因此,培育职校生工匠精神,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创新发展、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深入推进职校生工匠精神研究,能够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融合提供创新思路,为职校生增强竞争优势、厚植品质修养、实现自我价值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此,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近10年职校生工匠精神研究文献,梳理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概况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年限为2011年至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14 646条结果,其中:源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150条结果,源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有63条结果;来自学术期刊的文献数量为10 300篇,占文献总量的70%;来自职业教育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有230篇;硕士论文有244篇,博士论文5篇。
(一)文献年限分布
本研究分析搜索结果发现,2015年以前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研究的论文数量猛增至1 797篇,是2015年148篇的12.14倍;2018年论文数量达到顶峰,有2 955篇;2019年、2020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热度仍然不减。总的来看,研究工匠精神的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向,研究热度持续升高(见图1)。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及对其培育的大力倡导,又反映出当前职校生工匠精神等素养的缺失。因此,工匠精神培育既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研究的难点问题。
(二)文献主题分布
搜索结果显示,高频被引文献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王丽媛(2014)在《职教论坛》发表的《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2](见表1)。通过研读高频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内容主要包括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构建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文献主题主要包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等。
(三)文献来源分布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排名前三位的為《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发表的文献分别占据18.27%、10.09%、5.49%;其次,职业教育类期刊是工匠精神研究的主要阵地,排名前三位中的《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均是职业教育类杂志;再次,职业学校是工匠精神研究的中坚力量,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契合关系;最后,研究文献大多来源于普通期刊,职业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文献仅占6.37%,研究深度有待拓展。
(四)学生群体分析
为了尽可能获取有价值的文献,本研究选定“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学生”“技工院校”“技工院校学生”等为主题,共检索到873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论文645篇,硕士论文11篇,会议论文12篇,报纸论文1篇。经过数据整理和手动筛选,剔除出67篇不符合条件的文献。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关注研究不同群体的工匠精神,是现有研究成果的一大特征。有部分学者结合职校学生的专业开展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针对农村职校生、残疾职校生群体进行工匠精神研究。在所选取的文献中,结合学生具体专业研究职校生工匠精神的文献有76篇。应建明(2017)提出,可通过真实体验实践项目、教学融入企业7S、严格遵守维修作业标准来培育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3];席彬(2019)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从营造学校环境、优化课程结构、实施现代学徒制和创新育人体系来培育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4];黄钰玲等(2020)提出,职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包含五大要义,即扎实的营销知识和销售技能,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真诚服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专注钻研、迎难而上的执着精神,协作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精神[5]。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文献有2篇。周志英(2016)、李莉等(2019)提出,应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徒制、校园文化加强残疾职校生职业意识培育[6-7]。针对农村职校生的研究文献有1篇。欧仲(2020)提出,应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营造强烈的工匠精神氛围、细化校园管理、构建平台在农村职校中创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8]。
职校生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和生产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定向的职业岗位群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与提升路径也应具备各自的特色。结合职校生专业开展工匠精神研究,能够提高培育策略与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适应性,更好地为职校生就业、可持续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服务。
二、研究成果分析
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工匠精神的多视角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研究主要梳理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不同方面,包括工匠精神的比较、内涵、维度、价值、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提升策略和测量方法研究。
(一)有关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
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等其它几个概念既密切关联又有所区分。张健(2017)提出,现阶段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不同,工匠精神意为尚巧、求精、崇德、执念,而职业精神意为敬业、精业、创新、立业精神[9]。唐衍军(2019)将“红船精神”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提出要以“红船精神”为指导来打造审计“工匠”队伍[10]。乔东(2019)提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分别是成为人、成为愈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他人的人的精神[11]。准确辨析工匠精神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内涵区别,有利于精准界定工匠精神概念,构建科学的工匠精神测量与评估指标体系。
(二)有关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
我国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崔景贵等(2016)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优秀的心理素质与精湛的职业技术、专业技能结合的产物[12];喻文德(2016)从伦理学视角出发,认为工匠精神的伦理意蕴是敬业、专一、严谨[13];高长江等(2017)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工匠应具备现代人格并适应当代社会[14];李婕瑜等(2018)从教育学角度提出,工匠精神包含“求实”的职业精神、“求精”的制造精神、“求新”的创新精神[15];谢天等(2019)从动机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工匠精神是自主动机的体现,是长期自主动机驱动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出的专注、细致、创新、孜孜不倦的工作状态[16]。在智能制造的信息化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被更多赋予了时代特点,更多地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更多地注入了心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等要素。
(三)有关工匠精神的维度研究
大部分学者将工匠精神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姜汉荣(2016)将工匠精神分为“匠心”(职业认同)、“匠术”(技术技能)、“匠德”(专注敬业)三个维度[17];匡瑛等(2019)将工匠精神分为专注坚守、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协同合作四个相关维度[18];俞雪钰(2020)将职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分为技能和思想两个维度[19]。
(四)有关工匠精神的价值研究
在价值研究上,学者们分别从国家、社会、职校、个人层面提出工匠精神的价值。首先,在国家产业发展价值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陈友力(2018)提出,具有追求幸福和职业精神的人才能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20]。其次,在社会价值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企业从“新兴行业”转向“长寿企业”。杜连森(2016)的研究提出,“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工匠精神”[21]。再次,在教育价值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教育目标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胡文龙(2019)提出,要培养具备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与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完整的人[22]。最后,在个人价值上,受过良好工匠精神教育的职校生,一方面能够凭借习得的技术技能获得就业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素养、心理品质、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能够实现个人生涯的发展。李进(2014)提出,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能够有效拓展職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23]。
(五)有关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现状研究上,学者们大多注重职校生对工匠精神认知情况的调研。杨茜(2018)调查了绵阳市5所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发现仅有38%的职校生知道工匠精神,其中,80%的职校生是通过相关媒介获取,仅有18%的职校生是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工匠精神[24];甄海兰(2019)调查职校生对工匠精神四部分内涵的认知,发现职校生承认工匠精神的合理性,但是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和局限性[25];张绍清(2020)通过调查发现,职校生在爱岗敬业维度表现相对较好,而在其他三个维度相对表现较弱[26]。综合分析发现,职校生对工匠精神是认可的,但存在着理念不清、学科差异、实践缺乏等问题。
(六)有关工匠精神的存在问题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文化传承的缺失。刘颖等(2020)提出,儒家教育思想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主张对工匠文化传承与孕育产生负面影响[27]。二是工匠精神教育向度与职业学校人才培育的失衡。孙小恒等(2019)提出,当前职业学校的主要问题包括忽视自身文化传承作用、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人才培养环节没有落实、实训实习流于形式、职校教师缺乏工匠精神[28]。三是缺乏倡导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困囿。李慧萍(2019)提出,我国目前在工匠人才的培育上缺乏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撑[29]。
(七)有关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曾亚纯(2017)设计问卷调查了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发现不同专业、教师指导和实践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等对工匠精神培育有一定影响[30];许应楠(2018)从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培育环境、内生力量、实践行为等方面,构建了职业学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31];张宏等(2018)从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操作、校企合作、培育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等六个方面,构建了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结构关系模型[32]。综合来看,学者们把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职校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专业心理等,外部因素包括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企业支持、教师教学、环境文化等。
(八)有关工匠精神的提升策略研究
工匠精神提升策略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朱洵等(2019)从心理学角度提出,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结合积极心理学、构筑良好社会环境等建构立体化工匠精神培育系统[33];丁钢(2019)从文化学角度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过程磨练,同样需要文化引领、制度保障、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等[34];宋良玉(2020)从教育学角度提出,应从“一进一公开一结对”专业教师培养、“工匠+专业教师”教材开发团队、“企业课堂+实战课堂+上班式课堂”教学改革三方面,来培养职校生的工匠意识[35]。
(九)有关工匠精神的测量方法研究
已有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大多为定性分析,实证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缺乏成熟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杨茜(2018)针对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极致精神、知行合一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工作魅力、不断创新的创新精神四个维度,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24];甄海兰(2019)采用五点量表法,通过设计量表测量职校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25];张绍清(2020)设计非结构式访谈提纲与结构式调查问卷和量表,调查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26]。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科学的政策制度、优良的社会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是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工匠精神研究需要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学校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全体教师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行业企业发挥协同作用。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职校生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对深刻理解、科学认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行方向。但是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当前研究不足
当前工匠精神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与视角比较单一。在研究对象上,学者们大多针对高职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而较少聚焦中职学生群体,说明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此外,结合职校生专业从学校层面系统地、有步骤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专业的工匠精神提升策略较少,而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提升路径因专业不同其侧重点会有所差异。在研究视角上,大多数学者从教育学与政治学角度出发,大都结合思政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导致一些内容的重复研究。
2.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在研究广度上,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而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研究、系统化实践的综合工程,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策略路径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研究深度上,研究工匠精神的文献大多来自普通期刊,核心期刊、硕士和博士研究论文较少,研究文献来源较为分散,缺乏有说服力、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
3.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不够深入。第一,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学者们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和组成要素大多采用经验总结法、概念分析法,为此,急需建立成熟的工匠精神度量体系。在探讨职校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上,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理论分析法,较少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二,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我国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分析德国、日本等国外制造业强国和职业教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形成原因和经验,而从微观角度比较和借鉴优秀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和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学情和特点提出具备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第三,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在探讨职校生工匠精神提升策略上,现有研究从理论上说明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较多,而行动研究、校本研究较少,忽略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未能有效检验策略实施的实际效果,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高。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认为,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积极视角,注重工匠精神校本行动研究,加强工匠精神研究成果的应用,必定会成为今后工匠精神研究的重要趋向。
1.突出积极视角,促进专业立场与模式建构研究相统合。积极心理学强调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教育思想,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潜能为关键,以发挥个体价值、获得生活幸福感为最终目标。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自信、敬业、创新等内涵,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积极人格特质,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实现个人价值、全面发展等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培养职校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职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职校生职业幸福感,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积极范式。为此,学术界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开展工匠精神积极培育研究,将研究对象与院校、专业、职业岗位相结合,分析把握职校生群体工匠精神影响要素的总体框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创新建构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2.注重校本行动,推动国际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相整合。我国职业学校应借鉴日本、德国等职业教育强国工匠精神培育经验,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建筑设施等可利用的资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展开行动研究,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研究具备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探索适合高效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
3.加强成果应用,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相融合。首先,研究者应加强优秀成果的转化研究,深入辨析工匠精神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结合时代特点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与价值机理,借助其它成熟指标体系有效构建工匠精神的测量框架;其次,应探索工匠精神校企跨界研究,促进双重主体协同研究,增强理论建构與实践应用的适应性;最后,应强化以职校教师为主导、职校学生为主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工匠精神进教材、工匠精神进社团”的“四进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不力的顽瘴痼疾。
总之,梳理近10年职校生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培育职校生工匠精神是一项值得深入、系统、跨学科研究的育人工程。职校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不仅直接影响其未来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而且影响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顺应了职校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增强职校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推动职校生积极主动习得新时代工匠精神。基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对不同专业的职校生群体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校本行动研究更具有创新性,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更富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1-04-13)[2022-03-25].http://www.gov.cn/xinwen/ 2021-04/13/content_5599267.htm.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应建明.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探索[J].职业,2017(32):109-110.
[4]席彬.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3-96.
[5]黄钰玲,曹照洁.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0(5):20-25.
[6]周志英.职业教育应加强对残疾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 现代特殊教育,2016(23):71-73.
[7]李莉,冯建新,张萌.基于“工匠精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1):110-112.
[8]欧仲.浅析工匠精神在农村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以汽修专业为例[J].知识文库,2020(11):136-137.
[9]张健.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比较与澄明[J].职业技术教育,2017(15):52-55.
[10]唐衍军.工匠精神、红船精神与审计“工匠”培育——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6):22-24.
[11]乔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5):35-42.
[12]崔景贵,姚莹.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6(36):22-28.
[13]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69-73.
[14]高长江,杜连森.现代化改造: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着力点——基于英格尔斯的人格框架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22-26.
[15]李婕瑜,潘海生,闫智勇.现代工匠精神生成机理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85-90.
[16]谢天,周珏.动机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7):49-54.
[17]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18]匡瑛,井文.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9.
[19]俞雪钰.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职机电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20:5-6.
[20]陈友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误区、价值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25-28.
[21]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22]胡文龙.智能化时代的工匠精神: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58-63.
[2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4]杨茜.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18-24.
[25]甄海兰.中职生工匠精神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20-24.
[26]张绍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20-49.
[27]刘颖,郭雅洁.困境与突破: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反思与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92-96.
[28]孙小恒,吴永恒.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正名、反思与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37-42.
[29]李慧萍.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43-48.
[30]曾亚纯.职业院校毕业生工匠精神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10-16.
[31]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0-13.
[32]张宏,孙宏兴,徐涛,等.高职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36-42.
[33]朱洵,陈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37-41.
[34]丁鋼.现代工匠精神的人文铸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64-66.
[35]宋良玉.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94-96.
[责任编辑 贺文瑾]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Craftsman Spiri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Recent 10 Years
WANG Huihui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skilled craftsmen and large-scale craftsmen has become the core purpo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raftsman spirit has also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Comb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raftsman spiri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recent 10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 from two aspects: overview of research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results.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on craftsman spirit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erspective are relatively single, the research breadth and depth need to be expanded,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is not deep enoug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t is urgent to highlight the positive perspectiv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school-based ac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earch and localization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