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PEST分析
2022-07-11李丹丹
摘 要:“双减”对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出了应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强烈信号。面对时代号召,职业教育应抓住契机,作出发展战略,保证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PEST分析模型是一种专门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科学分析模型,借助其分析发现,“双减”背景下,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为职教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职教经费投资结构失衡,非学科类教育消费需求有望增加;职教社会观念有望重塑,“双减”及市场均需职教助推普职合理分流、协同发展,职教在乡村更加凸显资源优势、促进教育公平;中小学线上培训、师资信息化建设急需强化AI+职业教育,二者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有待搭建。因此,职业教育应强化类型定位与自身建设,凭借“有为双减”重塑职教观;重点关照乡村基础教育,提供职业规划指南,强化学生建设与激励制度;探索职业启蒙教育,开放多种职教机构以供学生参观、体验;强化劳育建设、丰富劳育形式,培育学生劳动技能和美德;与基础教育共享“资源库”学习账户,构建双方专门的资源云平台;优化自身投资结构,积极提供培训服务以吸引多方投资主体;有序协助非学科教培事业,强化教培队伍及教培课程建设;积极融入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质量;发扬AI+职教优势,科学管理线上培训,强化基教教师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双减”背景;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PEST分析
作者简介:李丹丹,女,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6-0042-09
2021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强调基础教育应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全面地发展。《双减》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生态化回归,同时也向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强烈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更有力的时代保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有效赋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应根据时代需求作出战略性的未来发展规划,而PEST分析模型就是专门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科学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研究主题的政治(Politics)因素、经济(Economy)因素、社会(Society)因素以及技术(Technology)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探索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双减》从政治上向职业教育发出了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号召,但由于教育问题受到经济、社会的制约,并且需要与技术相辅相成,为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宏观因素,方能确保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有效赋能,这正与PEST分析模型的四大分析内容相契合,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在“双减”背景下抓住时代契机,有效赋能基础教育,进而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出国家对某项事务开展的支持态度与否。通过PEST分析中的政治(Politics)因素分析,有助于职业教育在上层建筑的引领下明晰自身发展定位,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一)《双减》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职教有效赋能基教”的信号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发出了职业教育应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信号。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摆脱“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身体素质等[1];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劳动技术教育及社会实践等[2];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中小学应增设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等[3];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强调中小学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动手实践的时间[4]。据此可知,基础教育改革始终注重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直接相关者,这显然就向职业教育发出了应助力基础教育改革、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信号,且《双减》更是对此种信号加以了具体的描述和施以了强劲的力度。其一,全面压减作业。《双减》对基础教育学生的作业总量与时长作出了明确限定,并进一步强调应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倡导学生从事相应劳动、开展相应锻炼等[5]。一方面,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与精力充分践行相关实践活动,强化自身的实操本领;另一方面,这也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本领等提出了更高期望。职业教育作为孕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双减》较之以往更需要其授予学生实践技能,确保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这給予了职业教育更多机会去有效赋能基础教育。其二,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是“双减”的一大特征。为切实发挥其功能、彰显其价值,《双减》强调应注重拓展课后服务的渠道。如:聘任社会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着力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需求,为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诸如劳动等[5]。职业教育作为开展劳动技能等活动的相对专业主体,既能够拓展其渠道,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需求,提高育人质量。由此可见,《双减》为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多途径,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双减》是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有力之举,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信号。毫不夸张地说,其为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与时代机遇。
(二)“双减”背景下职教法律法规更加鼓励中小学增设各种职教课程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最早版本指出,普通中学可以利用相应条件开设相应职业教育课程,或根据自身需求增加相应职业教育内容[6];2022年4月,最新修订版本指出,中小学可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等[7]。通过对比得知,在“双减”背景下,《职教法》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等关键词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内容,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间的融通渠道更加丰富且明确,更加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这与《双减》的取向不谋而合,显然为“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坚实而又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职业教育更应满足“双减”需求,紧随法规变化,强有力地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二、“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经济因素分析
经济(Economy)因素分析主要涉及到教育经费投资结构与市场消费结构等,有助于职业教育明晰“双减”背景下自身经费的投资结构缺陷、基础教育的消费结构偏好等,进而补偏救弊、“投其所好”,从而实现有效赋能。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资结构失衡,制约了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目前,职业教育的经费投资结构在投资总额、投资主体两个方面暴露出一定问题,这不利于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1)职业教育的投资总额偏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投資结构失衡。2020年,有学者运用MRW模型计算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最佳经费投资比为0.324[8],偏离这个比例就会反向影响经济增长,制约教育发展,进而阻碍其有效赋能的发挥。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可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经费投资比还未达到最佳值,投资结构失衡。此外,以与基础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中职和普通高中为例,2019年中职学校、普通高中的教育经费增长比分别为6.0%、8.4%,虽然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度在逐年提高,但相比普通教育仍然具有一定差距,并且二者间的经费投入比与最佳投资比仍相去甚远。(2)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单一,政府、社会的投资占比悬殊较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意愿较低,而职业教育作为向企业、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发源地,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资源向基础教育提供教育之便,诸如通过合作企业向中小学生提供实地参观机会等。这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其“双减”背景下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二)“双减”使基教阶段家庭的教育消费结构向非学科类倾斜
2017年底,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数据指出,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占2016年GDP的比重高达2.48%,相当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0%,其中中小学生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比率为37.8%,参与非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比率为21.7%[9]。据数据可推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家长十分重视文化课成绩,参与各类校外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校外教育的类型而言,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消费比率约是非学科类的两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在校外教育消费结构上的侧重与偏好。《双减》明确规定要进一步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这势必对家庭的教育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双减》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辨别,强调其培训质量,同时还鼓励其参与课后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特殊需求[5]。这也将使家长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Society)因素包括价值观念、市场状况等,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职业教育明晰“双减”背景下社会的观念取向、市场需求及生源需求,从而确定自身的教育观念、重点关照领域及对象,进而对症下药、精准实现有效赋能。
(一)“双减”进一步冲击了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与固有偏见
一直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与我国传统思想有一定渊源,但“双减”将对其产生进一步的冲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其“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反映出他对教育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众追崇普通教育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且直到今天,一些家长仍对职业教育抱有错误认知、固有偏见。实际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平等,要进一步强化其类型定位;最新修订的《职教法》也再次对其类型定位加以法律保障。《双减》进一步倡导学生躬行实践、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这些信号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发地高度重视,尤其是《双减》政策更加彰显出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此种社会价值取向为重塑职业教育观念、缓解基础教育焦虑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双减”及劳动力市场均需职教助推普职合理分流、协同发展
普职分流的方式是划分途径与类型,结果是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10],但当下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却不容乐观。据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市场对各种技术等级的劳动力人才需求较大,求人倍率均大于1;而对高级技师用人需求缺口最大,求人倍率高达2.9。[11]从长远来看,各级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现实困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言或将是一种挑战。而此种困境与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紧密相关,这说明既有的普职分流有待优化。而《双减》愈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志趣发展,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促进普职合理分流、协同发展,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
(三)“双减”使职教在乡村更加凸显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双减》强调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开展课后育人活动[5]。聚焦于乡村来看,在长期乡村环境的熏陶之下,乡村学子更有乡土情结、更易成为本土人才,更需要掌握现代化技术等来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类型教育,能为乡村学子提供同等重要但更适切的教育机会。乡村拥有的资源优势,为通过“双减”挖掘乡村学子的潜力提供了足够的保障,可以提高“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的效用。显然,在乡村,职业教育更具备资源和技术优势,更易满足乡村学子的教育需求,更能为其从小就提供技术支持和奠定技能基础。这有助于提高乡村学子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可,增加他们的职教接受率,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进而减缓乡村的“辍学”现象,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培育更多合适且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本土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四、“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技术因素分析
技术(Technology)因素分析主要明晰“双减”对技术的需求重点、国家对技术的支持重点以及职业教育的技术水平等,有助于职业教育发现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劣势,进而改进和完善,并在技术的保障下进一步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一)中小学线上培训、师资信息化建设急需强化AI+职业教育
《双减》对教学技术提出了进一步和更具体的要求。一方面,针对线上培训,《双减》强调应积极探索、利用AI技术,合理控制学生的连续线上培训時间[5]。AI+职业教育的智能化学习空间能利用多模态数据感知及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整合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眼动,感知学生的脑电等,精准可靠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12]。这显然能够满足“双减”对教学技术的需求,但也对AI+职业教育强化自身建设以便于科学管理中小学线上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双减》愈发注重为学生开展诸如科技等素质类课程,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师资的信息素养。此外,《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也倡导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AI课程,同时鼓励职业学校等机构积极开展AI技能培训[13]。这些都为AI+职业教育强化中小学师资信息化及素质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多时代机遇,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
(二)职教—基教资源共享机制有待搭建
《双减》强调要做优做强线上学习服务,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5],这拓宽了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线上渠道。职业教育正在进一步建设并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资源库,资源库基本已经全面覆盖了高职教育的全部专业以及中职教育的大部分专业;同时,也与行业、企业之间初步形成了教育资源整合、建设的机制。[14]然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其还并未与基础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双方之间的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融通、整合。在“双减”背景下,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畅通地向基础教育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线上渠道。
五、“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
综上可知,借助PEST分析模型,在对“双减”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四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后发现,宏观环境为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与保障,但也不乏一些挑战与阻碍。为此,职业教育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通过切实行动来确保其有效赋能基础教育。
(一)强化类型定位与自身建设,凭借“有为双减”重塑职教观
《双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术”“技术”齐头并进,而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工匠”的摇篮,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意识到自身在“双减”背景下的重要意义,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观念更新,着力彰显自身价值。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类型定位,明确并勇担自身所肩负的独有责任与使命,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毕业生质量,用实力破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与偏见”,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次,职业教育要真正在“双减”中有所作为,让家长切实看到其在增强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多元及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领悟到无论是“学者”或是“工匠”均能活出不同出彩人生的道理,引导他们理性地看待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革新职业教育价值观,缓解教育焦虑。
(二)重点关照乡村基教,提供职业规划指南,强化学生建设与激励制度
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双减”背景下更加彰显,更加需要强化乡村基础教育建设。对此,职业教育应加大与农村中小学的合作力度,重点关照乡村基教,以乡村教育振兴为杠杆撬动乡村振兴。其一,提供更多更适宜的教育资源,以便于乡村学子积累自身资本。除了提供相应的职业课程之外,职业院校可以向乡村学子提供实践活动指导课程或开放实训基地等,帮助学生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或切实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为其实现自我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不断累积自身资本。其二,提供职业规划指南,促进乡村学子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在课后时段不定期地为乡村中小学开展公益性质的职业课程,强化其对职业生涯、本土人才的认知,更加明晰自身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对未来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其三,强化激励制度、保障其教育权益。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优质毕业生或弱势毕业生的就学优惠力度,为其提供减免学费、发放奖助学金等机会,防止这部分学生过早步入社会,使他们通过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自身本领,凭借技能改善生活、建设家乡,成为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后备军。
(三)探索职业启蒙教育,开放多种职教机构以供学生参观、体验
劳动力市场的各级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稀缺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其中也不乏教育层面的原因,而《双减》进一步发出了破除“唯分数论”的号召。基于“双减”及劳动市场现状,职业教育既应加大力度培育各级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更应尽早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助推普职合理分流,使保质保量的技术人才有序融入市场。然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依旧处于探索期,且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是一种空白状态[15]。为此,一方面,职业教育应专注于开发适切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课程,或在相关课程中提高职业知识的模块比重。授课教师应采取故事讲解、视频观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符合学生心智成长规律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知识,逐渐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选取固定时间或寒暑假等向中小学生开放职业院校、职业体验馆、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基地等,以供学生参观与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手进一步感悟职业魅力,探寻自身志趣,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理性地选择升学方式,真正出于热爱而选择职业教育,习得适切技能。这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志趣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有效赋能,又能助推普职合理分流,培育保质保量的劳动力储备人才。
(四)强化劳育建设,丰富劳育形式,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美德
纵观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以及结合《职教法》来看,劳动教育始终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背景下,国家更加重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因而学生能更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更顺利地践行日常劳动,提高《双减》的落实成效。职业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更专业、更高级的形式,强化劳动教育建设,可以更有助于其实现有效赋能基础教育。为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及实训基地优势,为中小学生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工学农活动等,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地参观、体验机会等,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正是这种体悟式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中小学生在动手与感悟中增强劳动认知和职业认知,培育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创新劳动方式等一系列的劳动美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职业价值观。
(五)与基教共享“资源库”学习账户,构建双方专门的资源云平台
针对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我国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类课程资源仍然较少,且二者间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有待完善[14]。为推进二者之间畅通地进行资源共享,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向合作学校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提供学习账户,以备中小学教师自取所需、尤其是获取素质类课程资源,从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资源获得率。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应积极开发、建设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专门网络资源云平台,提高基础教育获得资源的精准度。“云平台”应包含专门模块来整合“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内容”的具体需求,集中收录相应的资源和内容,并对其加以筛选与监管,以供学校、教师和学生享用;同时,也应集中整合相关职业教育教师的擅长领域及个人信息,以便中小学根据自身需求更精准、更便捷地聘任职业教育专家指导开展相应课程。
(六)优化职教经费投资结构,积极提供培训服务以吸引多方投资主体
当下,职业教育经费投资结构失衡会阻碍其发挥应有之用,这不符合“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愈发需要职业教育有效赋能的时代要求,其经费投资结构急需优化。其一,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以接近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最佳经费投资比为目标。政府在进行教育经费分配时,应切实根据职业教育需求对其加大拨款力度,有意识地缩小其与普通教育的投资差距,使职业教育能够发挥资金的正向效用从而有效赋能基础教育,服务于“双减”。其二,职业教育应积极为社会主体提供培训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这既能够加强社会主体的自身建设,又能破除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单一性,还能更便捷顺畅地有效赋能基础教育。如职业教育通过为非学科教培机构、社会企业等提供培训服务以吸引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既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还能促使职业教育更便捷地满足学生的非学科教育培训和对社会实践场所体验的需求等,从而保障其有效赋能的便捷性。
(七)有序协助非学科教培事业,强化教培队伍及教培课程建设
《双减》无疑给非学科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职业教育作为其息息相关者,更应有序强化非学科教培建设,有效赋能基础教育。其一,要加强对转行教培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性。“双减”实行之后,《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51.4%的“原教培者”面临转行,超过60%的教培求职人员选择继续坚守“教培”岗位,他们对“素质教育”充满信心[16]。因此,职业教育应对选择转向或求职于“非学科教师岗”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顺利进入非学科教育培训领域做好前期准备,进而满足“双减”背景下家庭对非学科教育培训的消费需求。其二,注重与非学科教培机构合作,丰富其教育形式,提升其教育质量。在符合非学科校外培训的相关规定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前提下,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协助非学科教培机构开展诸如信息技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等,尤其要强调教培的质量与专业性,真正通过非学科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助力“双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注重同非学科教培机构共享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场景、切实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及试错中掌握相应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八)积极融入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
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拓宽了职业教育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渠道,职业教育应把握机遇、满足《双减》需求。首先,强化自身定位,进一步明晰职业教育主动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在我国公开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文件中,不乏职业教育应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信号;在《双减》颁布之后,这一信号更加明显、更加具体。为此,职业教育应紧随政策走向,深刻把握相关要求,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积极承担并落实有效赋能基础教育的责任。其次,主动融入课后服务,丰富其服务形式、提升其育人质量。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积极协助中小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兴趣课程等,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增强其趣味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强化自我认知、挖掘自身个性,满足自身的兴趣、特长需求,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成绩”之外的优势,打破“唯分数”的枷锁,不断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思想负担,激发并强化他们参与课后服务的内在动机,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后服务的顺畅开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专业优势,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职业教育可通过助力科普、劳动等活动,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向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传授适宜的生活技能、专业技能,提升其实操能力,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的育人质量。
(九)发扬AI+职教优势,科学管理线上培训,强化基教教师信息化建设
针对“双减”对教学技术所提出的进一步要求,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效赋能。其一,根据中小学生特点,优化职业教育技术,科学管理线上培训,保障学生绿色、高效学习。AI+职业教育应在符合线上培训时长、间隔及结束时间的总体要求下,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适当优化内部运行程序,收集、整合学生的内外在学习表现,计算其投入程度、注意力水平等,选择终止或继续培训,继而智能调整其休息时长、下节课时长等,确保线上培训的绿色性、高效性,满足“双减”的教学技术需求。其二,要强化中小学教師信息素养建设,确保其专业地开展素质类课程。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专项AI等相关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并不断优化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保障培训的质量及吸引力,切实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帮助他们更专业地开展AI、科技等课程,更优质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从而使素质类课程真正能够创新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对基础教育的有效赋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Z].中发〔1993〕3号,1993-02-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1999-06-1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1〕21号,2001-05-29.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14-19.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16):624-630.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13).
[8]阎世平,武可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20(1):26-31.
[9]魏易.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现状[A].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5~2019)[C].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9:57-65.
[10]李剑萍.深入推进“双减”需要全面办好中等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2022(3):31-34.
[11]任社宣.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3):31-33.
[12]王洋,顾建军.智能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83-90.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35号,2017-07-08.
[14]赵宏,蒋菲.“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7):48-54.
[15]刘晓,郁珂,杜妍.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构建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39-48.
[16]李雪婷.一线城市招聘收缩幅度大[N].中国妇女报,2021-08-20(7).
[责任编辑 曹 穩]
PEST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Empowering Basic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LI Dandan
Abstract: "Double Reduction" further sends out a strong signal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t should effectively empower basic education. Facing the call of the times,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imes and mak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ensure effective enabling basic education. PEST analysis model is a scientific analysis model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ning. With the help of its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education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a stronger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empower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unds is unbalanced, and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non-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social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be reshaped, both the "Double Reduction" and the market ne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sepa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more prominent resource advantages to promote education equity. Online trai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urgently need to strengthen AI+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needs to be built. Theref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type orientation and self-construction, and reshape the 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virtue of "promising and reducing"; focus on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provid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strengthen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incentive system; explor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open a varie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or students to visit and experie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enrich the forms of labor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skills and virtues; share the "resource library" learning account with basic education, and build a special resource cloud platform for both sides; optimize their own investment structure, actively provide training services to attract multiple investors; provide orderly assistance to non-academ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ersonnel and courses;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after-school service, enrich service activities, innovate service forms and optimize service quality; carry forward the advantages of AI+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manage online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 empowerment; basic education; PES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