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
2022-07-08张锡梅
张锡梅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中国古代文学以温柔敦厚、胸怀宽阔为主流,文学作品要塑造英雄形象,要有忧国忧民的襟怀。所以吝啬鬼的形象,与中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往往不会引人注目,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又不乏这类人物形象,他们充实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卷,可与世界文学之林的阿巴公、葛朗台比肩。这一类吝啬鬼形象,从汉代的《笑林》中的汉世老人,到清代《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有着极其鲜明的人物特征,有着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古代文学中的吝啬鬼家族成员,主要有汉代《笑林》中记载的汉世老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王戎。唐代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也记录了很多吝啬鬼的形象。宋朝孔平仲的《续世说》中亦有吝啬鬼形象,元代郑庭玉杂剧作品《看钱奴》中的贾仁,明代徐复祚创作的杂剧《一文钱》中的卢至,以及清代吴敬梓的巨著《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此外,明代“三言二拍”《三侠五义》等白话中亦刻画了不少吝啬鬼的形象。元代散曲家钱霖作品《哨遍·看钱奴》虽然没有具体描绘吝啬鬼的形象,但对悭吝的守财奴进行了批判。这些作品,文体虽不同,篇幅长短也各异,但有着相似的主题,那就是对家财万贯但仍然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品质卑鄙的悭吝人的批判,批判他们对金钱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对人物进行描绘时,作家们穿越时空拥抱,用相同的笔法,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悭吝人物。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吝啬鬼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比较有典型意义、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汉世老人、王戎、贾仁、卢至、严监生这五个人,这些人物所在的著作均已被选入了不同版本的高校中国文学史教材。这些人物在不同程度上,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世老人》出自三国魏邯郸淳撰的《笑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见于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说的是汉代有个老人,年迈无子,有钱但非常吝啬,平时恶衣蔬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聚敛钱财从不满足,但从不舍得花钱。后来有个向他乞讨,推辞不过,他去里屋取了十文钱,走一步减少一文,到门口已经减少得差不多了,心疼地闭上眼睛把钱递给乞讨者,再三叮嘱:这是我所有的家产了,你千万别跟人说是跟我要的。老人死后,因无后人,财产充公。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集团竹林七贤成员之一,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篇共有九条,有四条记了王戎事。《世说新语》应该是小说家言,不可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王戎,小说刻画的是一个悭吝的人物形象。王戎吝啬表现有三:一是侄子结婚,送了一件单衣,之后又要了回去。二是他家有好李,卖李时先钻其核,生怕别人得到种子而种之。三是他女儿出嫁时曾向其借过几万钱,女儿后来回娘家,王戎的脸色很难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王戎的脸色马上好看了。
贾仁是元代杂剧作家郑廷玉的作品《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简称《看钱奴》)中的主角,原是一贫如洗的穷汉,因为缠着灵派侯,让他偶然挖着了秀才周荣祖家的祖产,因而致富,摇身一变成为“旱路上有田,水路上有船,人头上有钱,那一个敢叫我做穷贾儿”的贾员外。贾仁无儿无女,让管家陈德甫替他买一个儿子。恰好周荣祖投亲不遇,风雪交加走投无路,只好把自己的儿子长寿“卖”给了贾仁。贾仁在要求管家陈德甫立字据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个定语:财主。周荣祖夫妇由于贫病交加,不得已要卖掉自己的孩子。贾仁要求在文书上先将“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悔之人使用”。陈德甫问他,那买孩子的钱是多少?他说“这个你莫要管我,我是个财主,他要多少,我指甲里弹出来的,他可也吃不了”。骗周荣祖签下文书,占有了周家的孩子之后,他丑陋的嘴脸就露出来了,陈德甫问他要恩养钱,他说,这恩养钱,随便他给我多少吧。意思是我帮他养儿子,他应该付我抚养费,如果他不同意,那就罚一千贯宝钞给我。在众人的劝说之下,终于拿出了两贯钞给周荣祖。贾仁想吃烤鸭但是不想花钱,于是一只手用力蹭了鸭油,就着鸭油下饭。因为睡觉时被狗舔了一个指头上醮的油,气不过生了一场病。临死时,想吃豆腐,仆人给他买了五文钱的,于是惦记着卖豆腐的尚欠他五文钱。儿子长寿想画一轴喜神,着后代子孙供养。他叮嘱画喜神时不要画正面,画背面就行了,因为“画匠开光明,又要喜钱”。临死前问长寿要怎么发送自己,长寿说要买杉木棺材给他,可把他吓坏了,连忙说只需要把他的遗体装入后院马槽,装不下砍成两段折叠着装进去就行了。二十年后,贾仁因病去世,长寿认回自己亲生父母,贾仁机关算尽,不过替周家做了二十年的看钱奴而已。
卢至出自明代徐复祚的戏剧作品《一文钱》,富甲连城的卢至员外却生性吝啬,“夫比王侯富,妻无蔽体衣”“员外家资千万,妻儿日日饥寒”。他限定家人“他每人一日,给米二合”,儿子吃了一个李子,就被他扣除一日的口粮。卢至正在吃饭,看见他妻子来了,他的心理活动是:“倘或他陪我吃了饭,可不他又落了自家名下的二合米去做私房。且忍了饿,再坐一回,打发了他去,才好吃饭”。捡到了一文钱,无处可藏,买了一文钱的芝麻,还要躲到深山去品尝。后被度化,财产尽施于民。
严监生出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立体的人物形象,吝啬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的第一次出场是为了解决他跑路了的哥哥严贡生的官司,严贡生强占了邻居家的猪,还想凭一张借据讹黄梦统的钱,被人告上了县衙,他花了十多两银子,平息了这一场官司。他的妻子王氏病重,为了让妾赵氏所生的儿子能够名正言顺地继承他的家产,他又花了几百两银子,打点他的妻兄,把他的妾扶了正。严监生的去世,一方面是因为积劳成疾,年成收入一年不如一年,扶正了的妾又不如妻那般节俭,所以他劳力又劳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悭吝,生了病也舍不得求医问药。他之所以被有吝啬鬼的名号,是因为大家比较熟悉的他人生的最后那一个片段:油灯里面有两茎灯草,他伸手了两个手指头,大家都在猜测他想表达的意思,最终是他的妾赵氏,似乎理解了他的用意,挑掉了油灯里面的一茎灯草,他才溘然长逝。
二、古典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特点
古往今来,因着文化背景、时代特色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各自的特色。但文学作品中对于吝啬人物的描写,有共通之处,他们的人生目的是拼命地积攒钱财,视钱财比生命更重要等等,不过具体作品,刻画人物的方式各不相同。古典文学中吝啬鬼的形象有如下共性:
(一)视钱如命的守财奴
贾仁平时“一文不使,半文不用”,“别人的东西恨不得劈手夺将来,自己的东西舍不得与人;若与人呵,就心疼杀了也”。生重病想吃豆腐,狠下心来买了五文钱的豆腐,却还记挂着卖豆腐的尚欠自家五文钱。请人画喜神只画背面,不画正面,生怕画匠要工钱。
卢至自己的说法便是:“财便是命,命便是财”。他妻子说:“好笑我员外,赋性贪鄙,见了钱财,犹如蝇子见了血,及至入手又分文不用”。捡到一文钱,他的第一想法是,把这文钱积攒起来,明年就是两文,后年便是四文了。
严监生认为:“财物本身更重要”,他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而费尽心机。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钱成为他们人生的唯一乐趣,他们完全被金钱所异化,人性被扭曲,灵魂被金钱腐蚀,视钱如命,已经成为财富的奴隶,自觉把自己囚禁于金钱的牢笼。
(二)苛刻人我的悭吝人
上述五人,作为有一定财富或者积聚了一定财富的财主,且不说挥金如土,至少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既刻薄自我,又苛刻别人,甚至是家人的生活。
汉世老人是“家富——恶衣蔬食”。王戎要回送给侄子的单衣,女儿还钱之后才给她好脸色看。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是他们悭吝的表现。
贾仁用极其无耻的手段耍赖,面对“做娘的伤心惨惨刀剜腹,做爹的滴血簌簌泪满腮”的人间惨剧,不仅毫无同情之心,反而草草打发了周荣祖夫妇,赖掉了买子钱。天天把财主二字挂在嘴边的大财主贾员外,想吃烤鸭不正当光明地花钱去买,反而用揩油的方式。这位拥有“泼天也似家私”的大财主,死了对自己也是草打发,要求砍断遗体,装殓入马槽。这种对自己苛刻到近乎变态的行为让我们咋舌。
卢至规定家人(包括自己)每人每天只能吃二合米,儿子吃了个李子,就把他当天的口粮扣下了。他自己捡到了一文钱,却因衣着褴褛无处可藏:“藏在袖子里,恐怕撒掉了;藏在筒袜里,我的袜又是没底的,藏在巾儿里,巾上又有许多窟窿。也罢,只是紧紧地拿在手里罢”。卢至对对饮食的悭吝与所拥有的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人发笑,也让人觉得可悲。
家有十多万银子的严监生,可谓巨富,为人却极其胆小和悭吝。对亲人和自己都十分吝啬,其中对自己的吝啬尤为突出。他平时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哪怕才三岁的独生儿子要吃肉,也只买四个钱的哄哄他而已。病重之时,“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仍日复一日算账。这种异乎寻常的悭吝最终要了他的性命!
这些人,在苛刻自己的同时,也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明白财富的意义的在于使用,而不是积累。他们只是单纯地积累和追求财富,他们视金钱高于一切,是典型的悭吝人。
(三)贪得无厌的追逐者
汉世老人家富却依然:“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结局也令人捧腹,因无后人而家财尽充公。贾仁虽然暴富,但买长寿的时候,挖空心思,硬是强买。卢至自称:“虽然人称有余,我道实还未足。”他们把占有金钱,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或者说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为了金钱,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从他们的一生来看,他们确实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放弃金钱,他们是贪得无厌的财富追逐者。
(四)人性残存的愚昧者
乞丐上门,也并非拒之门外,一分不给(汉世老人);女儿出嫁,不管多么舍不得,该借给她的钱还是得借(王戎);贾仁待长寿,虽然作品中未说视同己出,但也能让他:“一生衣饭不曾愁,赢得人称贾半州”。严监生自己不舍得花钱买人参治病,但是妻子生病了,却是“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为了妾的扶正,花上数百两银子。在妻子王氏去世后,办丧事所花费用“各种花费数目达两三万两之多”。这些情况表明,即使是作为吝啬鬼的形象出现,但是他们身上也还有一定的人性,他们注重维护家庭关系,对亲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慷慨大方,展现出他们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他们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他们是人性残存的愚昧之徒。
三、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吝啬鬼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细节凸显人物性格
汉世老人给乞丐钱的时候要闭着眼睛,仿佛闭上就看不见自己钱财外流。王戎卖李子要先把核钻去了,生怕别人用李子核种出同样的李子,影响自家的经济收入。通过细节描写,两人的性格跃然纸上。
贾仁有钱之后时时强调自己是财主贾员外,立买子文书时一再叮嘱要写上“财主”二字。第一次给陈德甫钱时,说:“你兜着,你兜着。”让人以为会给周秀才多少的钱,没想到只有一贯,但反悔却要赔一千贯。陈德甫说钱太少了,贾仁说:“一贯钞上面有许多的宝字,你休看得轻了。你便不打紧,我便似挑我一条筋哩!”拿他的钱,便是抽他的筋。第二次给钱时贾仁说:“我教你,你把这钞高高地抬着,道:‘兀那秀才,贾老员外与你宝钞一贯’”。“兜着”“抬着”,用这两个感觉捧着重物的词来反衬数量之少的一贯钞,贾仁薄情寡义的人物性格被描写得生动逼真。他想吃烤鸭又不想花钱,于是一只手在烤鸭身上摸来摸去,蹭到一只手掌的鸭油。这个细节更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爱占便宜,悭吝无比的吝啬鬼形象。
卢至捡到一文钱无处可藏,严监生临时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这些被放大了的细节,也鲜明地凸显了人物悭吝的性格特征。
(二)漫画式的夸张笔法
贾仁临死前与长寿的对话:“哦,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
卢至用一文钱买了芝麻之后,为避免碰到熟人与他分享,要躲到深山老林去独自享用:“我且到山顶上树木丛密的所在去,鸟又飞不下,犬又跑不上,可不是吃得自在、吃得安稳的?”
而《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还把手从被窝里拿出来,伸着的两个手指头,大侄子、二侄子、奶娘一一过问,是否因为见不着某些亲人,或是银子未曾安排,他都摇头。他把两眼睁得溜圆,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妾赵氏说:“爷,我懂您的意思。您是不是担心那灯盏里放了两茎灯草,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赵氏把油灯里的两茎灯草挑掉一茎之后,他才安然闭上了眼睛。
以上都是用其夸张的漫画手法,塑造了他们吝啬到变态的心理。
四、吝啬鬼形象的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中国的小说和戏剧,较之诗歌和散文,起步较晚。小说和戏剧都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再现生活,揭示义理。古典小说和戏曲塑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人物,如杜丽娘、赵氏孤儿、曹操、林冲、王熙凤等等。反面人物形象尤其是吝啬鬼之流,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不仅被批判,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贾仁、卢至、严监生等形象,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领悟人生的经验,也充实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这些吝啬的人物形象,可与世界文学之林的泼留希金、夏洛克等相媲美。
(二)再现社会生活的全部,给予我们一定的警示
现实生活并不都是可歌可泣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生活既有阳光灿烂,也有阴暗潮湿。这些吝啬鬼,代表着假、恶、丑,他们是现实生活中少数病态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的另一面,他们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否定自身而肯定真、善、美。他们给予我们一定的警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应保持应有的理智和警觉,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既要追求真善美,也要通过他们学会辨别假恶丑。这些人物和真善美一道,构成了全部的社会生活。
这些吝啬人物,作者把他们身上的故事和细节宽大化,读之引人发笑、令人警醒。我们批判他们身上恶劣的习性,比如贪婪刻薄、狠毒狡诈、损人利己等等。这些人物,与世界文学之林的吝啬鬼一道,辉映着古今中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