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撬动学校内涵发展
2022-07-08刘洁
刘洁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街道新风街7号,一条安静的深巷尽头,北京市三帆中学悄然矗立。这所承袭北京师范大学基因的中学,创办于1997年,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初中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在艺体、科技、社会实践类赛事中屡屡斩获佳绩,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JIP实验先进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特色学校”等。
学校虽远离闹市、处事低调,却因办学成绩斐然而声名远播,不少人希望了解其发展的背后之秘。怀着种种好奇,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记者走进了三帆中学。
管理是为了教育提升
5大类、215门选修课程,这是“双减”政策发布后,三帆中学在课后服务时段为学生提供的丰盛课程套餐。
“开课前,我们多次面向家长和学生进行调研,明确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可以调动的内外部资源,确定了课程门类。”三帆中学校长陈国治介绍道。差异化、丰富化的课程背后,是学校和教师的高投入、高付出。为了在有限的场地内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学校采取“以时间错空间”的策略,课余时间能向学生开放的场地全部开放;为了确保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场地的学生都有人看顾,学校将教职员工全部调动起来,分段排班;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除校内教师外,学校还从北师大二附中及其他校外單位邀请了四十余名教师进校开课……
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开设二三十门课程已足够,为什么三帆中学要在这方面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陈国治对“管理”二字的理解。“管理,是为了学生发展、教育提升,还是为了管理者方便?这当中一定要有取舍。在做任何一项决定之前,管理者都要想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在他看来,管理者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为了管理方便而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矩和要求,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师生的自由和活力,挤压了创造的空间。
陈国治坚持,教育管理要以促进师生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终极目标。为此,他在学校管理中坚持“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氛围”的管理理念,尽可能地将琐事、杂事挡在教师外围,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就拿当下被广为诟病的形式主义来说,各种检查、考评、竞赛、评估等,让许多学校和教师苦不堪言。而在三帆中学,教师们在这方面却没多少烦恼。“对于行政布置的内容,我们是有选择的。如果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那我们就要借着外部行政的东风往下推;但如果会对教育教学形成干扰,那学校就要帮教师们建一道‘防火墙’。”陈国治如是说。正是这样的管理理念,让三帆中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幸福感很强,从而更愿意为教育、为学生而付出。
“让正确的人先上车”
“我认为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某个教师节三帆学生在校园打出的横幅,让德育副校长李桂芬至今想起来仍感动不已。据她介绍,每届学生毕业之后,在当年的教师节,都会回到三帆中学,看望曾经的老师。“三年时间里,老师一件事一件事的投入,一点一点的付出,学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
在这所校园里,“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在每个教师的身上扎根。“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有很强的荣誉感。”教学主任殷寒君用“不用扬鞭自奋蹄”来形容三帆教师。在不用坐班的要求下,鲜有教师会在早上8点之后才到校,也很少有教师会急于下班,让学生的问题过夜。
这种主动意识、拼搏精神的背后,是学校管理者“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意识。“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是相互成就的,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发展,会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陈国治认为,管理必须基于人性,应该尊重人性正常的、合理的需求。“现代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哪儿?对很多教师而言,物质已经不是第一位,他们更在意的是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基于这种想法,三帆中学在管理中着力淡化依靠行政力量去推动专业工作的做法,尽量给教师自由的空间,以此激发创造的活力。
就拿学校目前在大力推动的科研课题研究来说,一些老师怕麻烦或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愿参与。这时,学校不是发布强制要求,而是让有意愿的人先成立一个项目组,率先研究。等这些人做得风生水起、出成果了,那些原本持怀疑或者观望态度的人自然就会参与其中。
“学校为什么要淡化行政呢?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发出一个倡议,很难一开始就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这时,如果依靠行政力量去强制安排,师生们很可能会抵触,从而跟你情绪内耗。这样一来,不只教师和学生累,管理者也累。”为此,陈国治在管理中主张遵循“让正确的人先上车”的原则。这与他对学校发展的理解一脉相承。“学校的成长和变革应该是渐进式而非颠覆式的,后者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共识。而一旦达不成共识,即便你做再正确的事情,师生也会在情绪上消极抵抗,从而导致学校分裂。”
虽然强调尊重教师主动意愿、给予教师自主探索的空间,但学校对于教师发展并非放任自流。“总体而言,我们有理念目标引领,包括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等,教师发展是有大方向的。”陈国治介绍说。在此基础上,辅以“科研课题促进”“培训交流支撑”“评价反馈激励”“政策经费保障”等举措,多管齐下,全方位促进教师成长。其中,系统化、常态化、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是三帆中学培养教师的重要抓手,在日常性的扎实推进中,无论新教师还是成熟教师,抑或是骨干教师,都能很好地实现个人成长。
共享是一种“三帆精神”
2022年3月5日,三帆中学第二十二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准时召开。会上,学校五位骨干班主任和两位心理教师进行了主题分享。“班级安得双全法,温暖公正可兼得”“从‘我’到‘们’化危为机——团队治愈案例分享”“借学校之台 唱班级大戏——学校大型活动下班级的组织实施”“拨开阴郁、守望心灵——对有特殊心理需要学生的陪伴”……主讲教师们从多重视角引导与会老师们置身案例中,积极思考和讨论,碰撞思维火花。
在三帆中学,这种分享与交流已成为常态。艺术节后,年级组会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上组织班主任们围绕“如何动员学生”“怎么组织报名”“怎么总结班级表现”“怎么在活动中让所有孩子都获益”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共享智慧;每学期开学后,初三年级都会召开一次工作会,除分析成绩外,最重要的是就“如何抓优秀生”“学科如何备考”等话题展开交流……
三帆人认同共享的价值。“就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而言,都知道培养习惯好,但哪些方法真的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怎么运用?在教学中怎样基于学生立场来设计?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对于这些问题,我可能回答20%,你可能回答50%,他可能回答70%,那当我们坐在一起进行交流、研究,答案不就逐渐清晰了吗?”陈国治的话,道出了三帆中学绝大多数教师的心声。
对于教师们而言,共享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三帆精神”。每位新教师入校,都会有一位指导师父,手把手地带其入门。但實际上,学校所有教师都会成为他的师父。比如公开课交流时,全备课组的教师都会聚在一起帮新教师磨课,告诉他如何呈现更好、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们的智慧和经验都是可以共享的,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只要我知道的,我就会倾尽所有告诉别人。”李桂芬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自然而然地会懂得感恩,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也能无私地提供帮助,“三帆精神”就这样得以传承。
“年轻老师到不同学校,后来产生差异。除了自身素质和努力外,主要受环境影响。”陈国治非常看重校园文化对教师成长的作用。就三帆中学而言,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文化一直熏染、滋养着每位教师成长。
而除了校内教师的分享,三帆中学还会打开校门,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进校,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同时,也会接收来自北京市远郊区县的一线教师和干部来校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学员教师既可以全面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日常沉浸体验式的观摩学习中,感受三帆中学的教育教学氛围;又可以在各项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中,收获关于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专题介绍,从而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从北师大二附中到三帆中学刚刚一年的时间,陈国治对于学校发展的诸多设想尚未实现。谈及未来,他希望从四个方面着手,助力三帆发展:重构组织,让结构发挥功能;优化制度,使机制真实创生;释放潜能,让差异取代差距;搭建平台,为成长持续赋能。当下,在陈国治的推动下,三帆中学正在收集整理各部门的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以前定的,有的制度的目标和实践效果可能相冲突。就像我前面说的,当初制定这项制度,是为了管理方便,还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制度在激发师生,还是在束缚他们?”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基准,学校将对一些制度进行调整或废除。
“一所学校令人尊重,不仅办学成绩要好,成绩取得的过程也要令人尊重。”陈国治团结着三帆人,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在追求内涵发展的路上。
采访札记
在步入三帆中学之前,记者早就耳闻学校美名。只是,对于是什么成就了学校的口碑尚不清楚。盛名之下的三帆实在过于低调,在这个喧嚣的互联网时代,你很难搜索到学校的相关信息。
在和陈国治校长等人的交谈中,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务实”二字。从校长到教师,每个人都在追求扎扎实实地将每项工作最大限度地落地。就教师培训而言,分级分类培训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实施,但三帆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系统和日常化。新教师入职第一年,学校每周都会在课表上给这些教师让出一个固定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有的偏理论,有的跟实践对接,还有的时候,教师会直接把自己的课拿出来晒,大家互相点评。正是这种扎实的做法,让新教师在进入三帆后,总能很快地成长起来。
三帆中学不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甚至本校的教师都不一定能说出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但是,学校的发展是真实的,教师的幸福感是真实的,学生的成长也是真实的。在它身上,有一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气质。而这种平淡,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